胡婧
摘? 要: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的融合符合新課改的本質要求,有助于打造直觀課堂、活力課堂,逐步拉近學生與物理知識之間的距離,刺激學生的多個感官,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并構建完善的思維體系。高中物理教師著眼于學生的課內外表現(xiàn)、育人目標和教學節(jié)奏,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借助信息技術為高中物理教學注入生機及活力,全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高中物理能夠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進而實現(xiàn)知行合一、融會貫通。但是長期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致使一部分物理教師受到了歷史遺留因素的影響,直接用物理演示代替與學生的物理交流,忽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F(xiàn)代教育技術發(fā)揮的作用非常有限,傳統(tǒng)教育理念仍然占據(jù)主導,課堂教學主次顛倒,學生存在負面情緒。對此,教師需要理性審視自身的教學行為,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模式,掌握信息技術的使用技巧并找準該技術在物理課堂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全面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能夠放松身心,自覺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關鍵詞:信息技術應用;教學模式;高中物理教學
信息技術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是許多高中物理教師的教學“必備武器”。具有遠見卓識的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拉近師生距離,實現(xiàn)教學相長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自覺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高中物理教學更加生動和形象,學生也能夠對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識有一個全新的認知,自主學習物理的自信心和能動性更足。教師需要適當控制演示實驗所占的比重,關注學生的合作交流及深度探討,從學生的學習基礎著手,有效融合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傳統(tǒng)教育觀念,掌握信息技術的使用技巧,確保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享受整個物理學習的全過程。
一、信息技術在高中物理教學課堂的應用現(xiàn)狀
信息技術是比較特殊的教學工具和教學資源,對推進教學改革和提升教學質量有重要影響。但是有的教師因循守舊,受到傳統(tǒng)育人模式的束縛,在使用信息技術時陷入了陷阱及誤區(qū),最終導致整體的高中物理教學質量持續(xù)下降。
首先,教師過多關注物理演示,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需要,機械性地按照演示實驗講解物理定理以及物理規(guī)律,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比較有限。這一點與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學生的思維相對比較閉塞,缺乏自主學習的自信心和能動性。
其次,教師耗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從多個教學平臺中搜集演示資料并設計電子課件,然后根據(jù)課件以及教材組織實驗活動,讓學生自主分析和總結。還有的教師直接解讀課件,最終導致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缺乏一定的探究意識。
最后,教師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基本學情整合信息技術組織開展學習活動,過多關注整體的演示結果,不夠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生難以深入分析以及理解物理公式的推導過程和適用范圍,存在許多的思維局限和認知阻礙,學習效率和做題準確率無法得到保障。教師將信息技術作為師生互動以及知識展示的工具,過度依賴傳統(tǒng)的黑板板書以及課本教材分析,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個性化探究和思維自由發(fā)散。
二、信息技術在高中物理教學課堂的應用對策
高中物理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整合利用非常有必要,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深度及廣度,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和物理核心素養(yǎng)。教師需要適當放慢教學節(jié)奏,整合利用多種新舊教學工具以及現(xiàn)代化的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促進師生互動及交流,滿足不同水平、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訴求,讓學生能夠對高中物理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一)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精心設計物理實驗
物理實驗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以及動手能力和問題意識。教師需要將教學重心放在實驗板塊中,在合理演示以及學生自行操作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意識,避免學生過度依賴外界。首先,教師需要適當安排觀摩實驗以及較為簡單的操作實驗,讓學生自主對照實物,高效獨立地完成物理學習任務,借此機會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物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不易察覺,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簡單演示。
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力的相互作用時,教師可以將實物演示與多媒體教學結合,讓學生根據(jù)個人的生活經驗主動分析實驗過程中所產生的力以及力的方向,利用多媒體生動直觀地展示不同的物理變量,把學生的自主分析、實物展示以及細心觀察結合,逐步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強化學生的知識印象。其次,教師需要提前分析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實驗方案,控制好實驗時間以及顯示頻率。有的物理實驗比較簡單,操作步驟較少,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中的回放功能、放大功能和暫停功能,讓學生自主分析重要的實驗步驟,了解其中的物理知識。最后,教師需要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行操作,了解學生的表達需求以及求知欲,安排學生自行完成實驗任務。全面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親身經歷整個物理實驗學習的全過程。比如在講解摩擦力時,教師則可以將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結合起來,采取多媒體演示的形式簡單介紹物理定義,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和總結摩擦力的形成條件。很多學生躍躍欲試,學習熱情比較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文具以及書本自主演示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吸收速度。
(二)利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興趣和能力
在整合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時,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適當壓縮物理演示的頻率和時間,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思考空間以及師生交流空間,打造多維互動課堂,拉近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以及生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全神貫注、細致入微地探索物理知識的原貌,實現(xiàn)融會貫通。物理教學的實踐性和邏輯性比較明顯,十分考驗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多媒體技術有助于彌補學生在邏輯思維和理解上的缺陷,直觀生動地展示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識。教師可以以多媒體技術為依托,播放與演示實驗以及物理專題相關的視頻,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以及薄弱點調整視頻的播放節(jié)奏,讓學生深度思考、自主探索。借此機會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動性。為了避免學生出現(xiàn)思維斷層的問題,教師需要始終堅持目標導向,結合前期的教學目標,將層遞式教學、伏筆式教學和提問教學融入課堂,結合視頻播放前、播放中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進行簡單設問,開啟學生的智慧,讓學生跟隨畫面的變化自主思考和探索。這種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凸顯學生的主體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保證最佳的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
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行星的運動時,教師可以圍繞“宇宙世界”這一主題搜集與之相關的視頻和照片,讓學生能夠靜下心來主動感受抽象的物理知識。在視覺以及聽覺的刺激下學生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進而快速內化和吸收物理知識。在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之后,教師就可以直接暫停播放視頻,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之前所學習的物理知識分析“行星的運動”中所涉及的知識點,全面活躍學生的思維,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三)靈活利用物理微課
微課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依托,采取視頻的形式展示物理知識,全面刺激學生的多個感官,讓學生能夠主動攻克重難點,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教師需要從具體的物理問題著手,積極串聯(lián)多個知識點,讓學生在深度分析和小組內部合作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對策。課堂教學時間比較有限,學生無法依靠一己之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范圍內全面掌握某一單元的重難點知識。教師則可以精心設計微視頻,羅列重難點,生動直觀地闡述知識運用和問題分析的具體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以及規(guī)律完成學習任務。
比如在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與力學相關的問題時,教師首先可以從物理公式和物理定理知識著手,講解與之相關的解題技巧,堅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確保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錄制微課時,教師需要控制視頻的時間,先簡單分析力學問題的分析順序,然后讓學生主動聯(lián)系新舊知識,了解不同力的具體表現(xiàn)以及計算公式。為了避免學生漏掉某個力或者重復分析某個力,教師需要標注序號并利用鼠標進行移動,以此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強化學生的知識印象。為了提升學生的解題速度和效率,教師還需要調整微課演示的方法,將整體法與隔離法結合,深入講解與之對應的應用情境,確保學生積累豐富的做題經驗,進而實現(xiàn)活學活用。
(四)高效共享教學資源
為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物理素養(yǎng),教師需要跳出課堂和教材的局限,在網絡平臺中搜集優(yōu)質的訓練習題以及教學資源,提供給學生權威的學習網站,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自主學習,開闊視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順勢導入信息庫,讓學生自主操作平板電腦,高效完成答題任務。教師可以利用線上教學平臺了解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分析學生的答題準確率,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思路,實現(xiàn)對癥下藥。在課后,教師則需要扮演督促者的角色,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為基本目標,鼓勵學生在平臺中分享各自的學習收獲,了解各層次學生的課外表現(xiàn),提供給學生優(yōu)質的學習資源,保障學生課外學習的系統(tǒng)性和持續(xù)性。
比如在圍繞串聯(lián)電路和并聯(lián)電路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展示與之相關的示意圖以及實物圖,將其上傳到線上平臺與學生共同分享優(yōu)質的學習素材,鼓勵學生按照實物繪制電路圖。借此機會提升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繪圖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細心觀察習慣,活躍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指導和點撥下學生能夠嘗試利用線上平臺上傳自己所繪制的電路圖,掌握良好的學習技巧,個人的學習效率和自主性更強。在指導學生自主復習時,教師則可以鼓勵學生主動繪制思維導圖,建立自己的錯題本,實現(xiàn)查漏補缺。
(五)打造網絡互動平臺
信息化技術能夠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更多的便利,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和意識,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實現(xiàn)與學生之間的無障礙交流及溝通,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具有遠見卓識的教師結合已有的教學經驗,整合利用多種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打造網絡互動平臺,想方設法地提升預習質量和效果。教師會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科學布置課前任務,針對性地了解學生的新知識掌握情況,明確后續(xù)的課堂提問方向,在線上與學生溝通,確保學生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自主完成線上學習任務。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綜合表現(xiàn)設置互動問題,深入探討學生的薄弱點,為學生答疑解惑、排憂解難。
比如在講解自由落體運動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伽利略的落體實驗”搜集相關資料,以小組為單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部合作、分工,共同探索科學高效的解題思路以及學習方法,主動總結伽利略落體實驗的結論。在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開展物理小實驗,讓學生自主比較輕紙團和重紙團的落體速度,用手機記錄下落的時間,主動對比兩者的降落速度并將其上傳到學習平臺,嘗試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最終的實驗結論,分析物體降落速度的影響因素。學生的結論存在分歧,思維薄弱點較多,教師可以展示預習圖表,全面激活學生的參與能動性,確保學生能夠在線上與外界進行交流及溝通,全面認識自身的短板以及閃光點。
三、結語
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物理素養(yǎng),順利落實終極育人目標,教師需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節(jié)奏,將信息技術融入物理課前、課中和課后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打造多維互動課堂,凸顯物理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讓學生嘗試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個人的學習問題,真正實現(xiàn)活學活用,不再一知半解、閉門造車、紙上談兵。
參考文獻:
[1]李洪亮. 論信息技術在高中物理“電磁學”教學中的應用[J]. 教師,2017(16):1.
[2]李鳳紅. 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探究[J]. 考試周刊,2021(92):31-33.
[3]殷正用. 教學觀念與時俱進——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課堂的結合[J]. 高考,2015(4X):1.
[4]劉永剛. 電子信息技術在高中物理學習中的應用初探[J]. 學生電腦,2019(04):104.
[5]朱晉明. 核心素養(yǎng)培育下的高中物理實驗探究課堂構建——以“電磁感應現(xiàn)象及應用”為例[J]. 實驗教學與儀器,2022,39(05):2.
[6]張振榮. 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雙主互動”探究模式運用初探[J]. 中華活頁文選:高中版,2021(21):3.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