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紅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國教育領域的先驅,提出了許多教育理論,對當下教師開展德育工作依舊具有指導意義。在實際的德育中,教師要積極秉承生活理念,改良傳統(tǒng)的德育方式,在為德育活動穿新衣時,潤澤學生的心靈。文章就小學德育工作中如何融入陶行知教育思想進行積極探索,旨在提升學生的德育認知,讓其幸福、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陶行知;小學德育;幸福成長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現(xiàn)代教育的推動者,一生致力于教育研究,并根據(jù)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了許多實用性的教育理論,既能為現(xiàn)如今教師的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又能加快改革的進度。同時,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等言論,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性。對此,在新課標中提出“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當下,教師也應當主動地追尋陶行知先生的步伐,積極地將德育放在關鍵位置,并借鑒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優(yōu)化德育的方式,逐步讓學生獲得幸福的一生。
一、秉承生活理念,健全人格品質
(一)引入實踐活動,實現(xiàn)“教學做合一”
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根深蒂固,讓許多教師仍舊沿襲舊法對學生進行德育指導,即教師直接以口述的方式對學生講述高尚品格的內(nèi)涵,期望學生在理解中踐行美好品質。顯然,這樣的想法過于理想化,德育也難以落到實處。在生活教育理念中,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認為教師應當模糊“教”與“學”之間的界限,請學生自主透過“做”的方式感知知識。對此,在德育中,教師也應當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建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基于親身感知的過程,汲取精神食糧。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保護環(huán)境等品德意識的培養(yǎng)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引入實踐活動,推動“教學做合一”教育理念的落地。在活動正式開始前,教師先讓學生收集生活舊物,如飲料瓶、過時的衣物、牛奶紙箱等,為后續(xù)實踐活動的實施準備充足的材料。在活動中,教師先以優(yōu)美的風景進行導入,吸引學生的目光,再為學生呈現(xiàn)水發(fā)渾、發(fā)黑等照片,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刺激,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隨后,教師對學生引導“隨意丟棄廢舊物品,會加速環(huán)境的惡化”,使學生自覺提出“為了保護環(huán)境,要對廢舊物品進行正確處理”等想法。最后,教師請學生基于手中的廢舊物品展開聯(lián)想,為舊物賦予新的應用價值。通過這一過程,學生能進一步體會到保護環(huán)境的樂趣,并在生活中逐步養(yǎng)成對舊物進行有效處理的習慣,從而將保護環(huán)境的行為進行到底。
教師增強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感,主動地為學生創(chuàng)建動手實踐的德育活動,能從傳統(tǒng)的德育方式中跳出來,帶給學生更加真切的學習體驗,以便高尚品德的種子深埋學生的心底。
(二)拓展德育空間,推動德育感知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社會即學?!钡慕逃哉?,他認為社會中含有大量的教育元素,能夠成為廣泛意義上的學校,持續(xù)為學生提供成長的養(yǎng)料。但是,在過去的小學德育中,大多數(shù)教師將學生的學習場所限定在室內(nèi),導致德育的方式受限,德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在陶行知思想下展開德育活動時,教師不妨拓寬德育的空間,帶領學生走出室內(nèi)、走向社會,促使學生基于社會實踐的過程,提高對高尚品格的感知效果,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樂于助人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樂于助人品質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使學生更加自覺地為他人提供幫助,從而推進和諧社會的形成。在德育中,教師可以首先與當?shù)貧埪?lián)的工作人員進行溝通,協(xié)商德育方案,為培養(yǎng)學生的助人品質奠定基礎。其次,教師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讓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也能關注安全問題,避免受到傷害。再次,教師組織學生到達殘聯(lián),并由殘聯(lián)工作人員帶領學生進行參觀,引導學生認識殘聯(lián)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最后,學生在殘聯(lián)工作人員的輔助下體會盲人、聾啞人等殘疾人的生活,促使學生真正地認識到殘疾人生活的不便之處,主動地形成幫助殘疾人的想法。
案例中,教師開放學生的德育空間,帶領學生走入社會組織,能讓學生基于真實情境促進高尚人格素養(yǎng)的發(fā)展,從而更加主動地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并在未來的生活中給予他人幫助。
二、做好愛國教育,增強愛國品質
(一)創(chuàng)建多元活動,強化愛國意識
陶行知先生十分注重愛國教育,在抗戰(zhàn)期間,陶行知先生所創(chuàng)建的學校就將教育活動與抗戰(zhàn)救國進行了整合,倡導學生在學習基礎科學文化知識之余,也要懂得報效國家,主動承擔救國責任。然而現(xiàn)如今,學生生活在和平年代,身邊已經(jīng)沒有了硝煙和戰(zhàn)爭,但是愛國的腳步卻不能停下。在實際的德育教學中,教師也要將愛國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使學生從小就樹立偉大理想,主動地將報效國家、維護國家利益當作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例如,教師可以透過“歌唱我的祖國”“知識競賽”“祖國故事我知曉”等活動,展開愛國教育活動。首先,教師請學生自選與愛國主題相關的歌曲進行欣賞、學唱,并為學生搭建平臺,請學生用歌聲贊美祖國,并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其次,教師創(chuàng)建競賽平臺,并準備“我國的國土面積是多少?”“我國有多少個民族?”等問題,推動搶答活動的開展,以便學生在積極回答問題中,進一步增強對祖國的認識。最后,教師鼓勵學生收集彰顯愛國品質、家國大義的故事,并請學生擔任“講解員”,為他人分享自己收集的故事,以及自己對故事的理解,使學生通過故事的主人公,更加形象地理解愛國精神。
教師變換愛國教育的形式,能夠始終維持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fā),認識到愛國的具體內(nèi)涵,主動地讓愛國精神在心底扎根、發(fā)芽,增強愛國意識。
(二)巧借現(xiàn)代資源,化解教育難題
愛國教育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大多數(shù)教師常常采取“師講生聽”的方式進行愛國教育,導致學生的心中難以燃起愛國之魂,真正地喚醒心底對祖國的愛??萍嫉娜招略庐悾尙F(xiàn)代教育資源逐步成為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座上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現(xiàn)代科技弱化愛國教育中的抽象色彩,將更加生動、更加直觀的內(nèi)容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以便在帶給學生視覺、聽覺等感官上的刺激中,讓學生明確自身的責任、義務,真正地化解愛國教育中的難題。
例如,網(wǎng)絡的便捷性使網(wǎng)絡中擁有海量的教育資源,在課堂下,教師可以先在瀏覽器中輸入“愛國教育”“電影”等關鍵詞,收集典型的愛國電影。之后,教師根據(jù)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對電影進行篩選和下載,為后續(xù)的愛國教育準備材料。在正式開展活動時,教師先將事先下載好的電影播放給學生,并提出“電影中主要介紹了什么內(nèi)容?”“透過電影,你有什么感受呢?”等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在電影播放完畢后,教師再為學生搭建平臺,請學生展開互動、交流,促使學生在交換彼此的觀影感受中,強化對電影的印象,以便愛國精神深入心田。
傳統(tǒng)的愛國教育方式讓部分教師陷入困境,致使愛國教育的效果也與預期相差較遠。現(xiàn)代教育資源猶如一劑良藥,能為教師進行愛國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讓愛國教育變得更加形象、簡單。
三、給予關懷與愛,提升德育品質
(一)聚焦個性差異,發(fā)展高尚品格
陶行知先生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培養(yǎng)教育學生與培植花木的過程是一樣的,都需要基于對象的差異性,給予不同的培育方式。在進行德育指導時,教師也要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著獨屬于自己的品行問題,對此,教師不妨為學生建立個人檔案,記錄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以便針對學生的需求,采取特定的德育措施,讓德育真正地落到實處。
例如,教師可以從學生基本信息、家庭成長環(huán)境、德育歷程等方面出發(fā),為學生建立德育檔案,提高德育的精準性。首先,在基本信息一欄,教師記錄學生的姓名、性別、興趣愛好等內(nèi)容,使每一份檔案都對應一名學生。其次,在家庭成長環(huán)境一欄,記錄家長的工作類型、家長的性格特點等,便于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出發(fā),對學生各種品格素養(yǎng)的成因進行分析。最后,在德育歷程一欄,教師記錄學生品德素養(yǎng)的發(fā)展水平,為學生提出的德育方案,以及各項德育方案對應的效果等,促使教師能夠根據(jù)不同方案的德育實效,選定更加適宜學生的德育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美好的人格品質。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株含苞待放的花朵,只有教師培養(yǎng)教育的方式適宜,學生才能夠開花結果,讓整個校園姹紫嫣紅。案例中,教師先使用檔案記錄學生的實況,再基于學生品德發(fā)育的需求,選擇適宜的策略,能有效幫助學生改進不良言行習慣,健全學生的人格品質。
(二)建立家校溝通,形成共育模式
要想真正地在德育中提升實效,讓每一個學生都改進不良的言行習慣,教師有必要與家長進行溝通,構建完善的家校共育體系。在以往,許多家長對德育活動存在偏見,認為教育指導學生,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自己只需要為孩子提供優(yōu)渥的生活即可,顯然,這樣的想法弱化了家長在孩子成長歷程中發(fā)揮的價值。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思想觀念不清晰之際,習慣于對身邊人的行為進行模仿,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因此,家長的世界觀、人生觀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家長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學生品德素養(yǎng)的發(fā)展方向。對此,教師要主動地與家長進行溝通,扭轉家長的想法。
例如,教師可以借助家長會與家長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加深家長對德育的認識,并轉變家長的家庭教育思想。首先,教師為家長呈現(xiàn)一些社會新聞、真實事件等,使家長意識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其次,教師再從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出發(fā),引導家長認識到自己在學生成長歷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自身不良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最后,教師再分享一些家庭教育方法,增強家長的教育能力,以便家長在生活中也能科學開展德育,讓每一個學生都避免誤入歧途。
家長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家長的教育觀念、言行舉止,都會對學生造成影響,影響著著學生品格素養(yǎng)的發(fā)展。案例中,教師主動地謀求機會與家長進行溝通,能有效轉變家長的思想,讓家長成為教師的重要幫手,攜手帶領學生走向更加健康、更加幸福的未來。
總而言之,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在當下的德育活動中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教師應當繼續(xù)為生活教育等理念尋找落腳點,在創(chuàng)新德育形式中提升教育實效,引領學生走向更加幸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許悅.“愛滿天下”教育理念在小學德育教育中的實踐探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03):155-156.
[2]張曉晨.注“行知”之魂,育“健全”人才——談陶行知思想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啟迪與智慧(中),2021(11):67-68.
[3]黎娟好.點亮幸福德育,塑造完美人格——小學班主任幸福德育的路徑與實踐探索[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