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雯
內容摘要:民族國家認同感培養(yǎng)是課程思政重要的主題之一。大學語文是培養(yǎng)大學生語言文化素養(yǎng)的課程,民族國家的形象與觀念也依存在各類文學作品中,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起到重要作用。語文課的思政教育,是隱性開展的。結合民族國家認同感的培養(yǎng),大學語文的課程思政需要聯(lián)系現(xiàn)實與文學經典,從內容體系、教學實施策略等各方面進行全面設計。
關鍵詞:民族國家認同感 大學語文 課程思政 教學策略
大學語文,是高校普遍開設的語言類課程,旨在提高大學生的漢語素養(yǎng)與閱讀表達能力,通過經典文學作品教學,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情感與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本質要求,教育不光是培養(yǎng)懂技術、有知識的社會人,更是培養(yǎng)有“德”的國家建設者。大學語文更可以承擔德育的諸多要素,其中民族國家認同感培養(yǎng),是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重要契合點。大學語文的民族國家認同感培養(yǎng),更具有隱性教育的功能,在課程實施上,需要全面的課程思政設計。
一.民族國家認同與大學語文教育的關系
民族國家認同是愛國主義的基礎,認同是主體的一種心理活動,是承認自身區(qū)別于他者的特征與歸屬。民族國家認同是社會成員在對自己國家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各方面認知的基礎上,形成對國家、政府的評價,產生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注和依戀,最終形成國家意志和信念,維護國家利益的心理過程,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種形式。澳大利亞學者羅斯·普爾認為民族國家是一個共同體,歸屬一個國家就是通過歸屬賦予自己一種身份。具有民族國家認同感,就會對自己國家和人民依賴程度更強,具有更強的歸屬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大學生一般已是國家公民,公民首先需要確認自己在國家民族中的身份歸屬,認同與傳承國家民族精神,將自我價值同未來國家的社會價值結合起來,實現(xiàn)更大的價值意義。但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全球化商品與思想文化的潮流容易對各國本土文化精神形成沖擊力,全球共同流行的音樂、熱點視頻、飲食、觀念等,都會淡化每個民族自身的特點,造成大學生中追逐國際潮流消費,不關心民族國家時事,淡漠民族國家命運的部分現(xiàn)象。在國際形勢復雜化的今天,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中,國家民族認同感培養(yǎng)關系到國家民族未來,是大學課程思政愛國主義的重要內容。
民族國家認同感的培養(yǎng),一方面依賴“民族共同體”自然傳承的文化認同功能,民族共同體具有共同的地域、語言、飲食習俗、建筑風格以及思想主流、傳統(tǒng)道德、國民性格等,文化習俗的傳承力量會使民族具有認同與凝聚力。正如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忠厚、純良、愛好和平、與人為善、追求正義都是傳統(tǒng)自然傳承的個性,但文化傳承的力量如果只依靠自然的傳承,其力量是隱藏的,而學校教育在培養(yǎng)未來國民的民族國家認同感中就是顯性的力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學校教育中,一方面是通過思想品德教育大力弘揚愛國情懷,另外民族語言課程作為基礎教育的根本也受到各國的重視,語言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對構建民族性起到重要作用,這也是任何一個國家從幼兒時期就重視本民族語言教育的原因。
漢語教育,一方面是作為語言識字與交流的需要,作為漢民族共同語,學生只有掌握了豐富的詞匯,才能更好地在交流中靈活運用,這一點在基礎教育時期已經完成其基本功能。另一方面,漢語記載了漢民族經歷的歷史與文化、感情、觀念,學生在閱讀語文課作品時,也傳承了漢民族的獨特個性與審美,審美與思想的教育更多地在高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如語文教學中,重點強調的詩歌傳統(tǒng),唐詩的春花秋月、思鄉(xiāng)愛國;小說名著中《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中的時勢英雄;先秦時期《論語》《莊子》的人生智慧都是傳統(tǒng)思想的傳承;學生在對這些作品的理解中,也是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文學教育,要強調本民族的獨特語言特點與語言優(yōu)勢、文化優(yōu)勢,構建民族自信。
二.大學語文課思政體系中民族國家認同感培養(yǎng)模塊設計
文學教育作為思想教育方法是我國自古以來極受重視的教育方法,“文以載道”賦予了文學崇高的使命。目前,各高校普遍開設有大學語文課程并自主選擇教材內容,筆者對各個重點規(guī)劃教材版本的《大學語文》進行了梳理與分析,從各高校采用的代表性教材《大學語文》的課程內容來看,有的按照不同文學體裁進行單元分類,如詩歌、小說、戲劇單元;有的按照選文主題進行單元分類,如“仁者愛人、和而不同、胸懷天下、以史為鑒、故園情深、關愛生命、洞明世事、禮贊愛情、詩意人生”等。不管采用體裁分類還是主題分類,都是以文學作品作為學生閱讀的推廣,進行閱讀理解的引導。
總體來看,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對《大學語文》民族國家認同感進行培養(yǎng),課程思政體系整體設計可以包括以下主要要素:
1.大學語文“家國情懷”課程思政設計
以儒家文化為背景的中國古代文學,本就沿襲著愛國情懷,“家國情懷”這一思政元素,可以選講的文章非常豐富。從孔子《論語》到屈原《楚辭》,《戰(zhàn)國策》中的士,《史記》中的歷史篇目,再到唐宋明清散文等等,大量的文學作品都在傳達古代讀書人積極有為的人生觀,即要將個人的價值放到社會國家的大背景中,中國傳統(tǒng)儒家哲學強調個人的價值蘊藏在家國天下的價值體系中,這一點與思政教育培養(yǎng)為社會服務的人才理念一致。
古代對積極有為的高尚人格要求也體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讀書人要有志向,關注社會民生。文學的描寫對象總是以社會人民大眾為主體,關心人民大眾生活疾苦,關注社會問題。比如唐朝詩人杜甫的“三吏三別”、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詩作,現(xiàn)代文學《活著》《平凡的世界》,無不是從人民中間發(fā)掘素材。特別是,中華民族在近代、現(xiàn)代社會的歷史進程中,遭遇西方列強入侵與抗日戰(zhàn)爭的艱難歲月,中國作家也對民生疾苦進行了關注。對民族的深情也出現(xiàn)在詩人艾青《我愛這土地》、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郭沫若的《女神》等等。通過文學閱讀的引導,提示學生多關注社會普通大眾的疾苦,可以聯(lián)系思考在“扶貧攻堅”過程中,黨員干部用心為人民造福的奉獻精神,也是對普通百姓的熱愛。
文學作品中也有不少批判社會現(xiàn)實的作品,對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老舍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春》《秋》,魯迅的《阿Q正傳》等等。文學與作家都是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在教學語文寫作中,要引導布置學生多關注民生題材,如關于“疫情時代感動的人”“疫情時代年青人能做什么”等等,對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執(zhí)著,要增強寫作的民族責任感,而不僅僅是個人抒寫。
2.大學語文“黨史四史”課程思政設計
大學語文中的四史教育,可以結合中華民族近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史,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實踐史發(fā)掘代表作品。其中,如毛澤東詩詞的才氣與情懷,陳毅詩歌,還有小說《百合花》《紅日》《苦菜花》《保衛(wèi)延安》《紅巖》等等,從這些作品的片段中回憶在中國最艱難的歲月里,黨發(fā)揮的巨大精神指引作用,才迎來了今天的平安與強大,也才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
3.大學語文“傳統(tǒng)文化”課程思政設計
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大學語文的課文選文,應該包括傳統(tǒng)文化主題。如《紅樓夢》中記載了中國古代各種節(jié)氣詩情畫意的生活,再如作家艾青、莫言、老舍、沈從文、王安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寫作。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比如“青島專題”“重慶專題”“北京專題”“上海專題”,作家哪些作品寫出了哪些地區(qū)的地方傳統(tǒng)文化要素。學生可以領悟到傳統(tǒng)建筑、節(jié)日、習俗、人情等等在文學中的記載,從而增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認同與接受。
4.大學語文“人與自然”課程思政設計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文學關注的內容就不僅僅是人的價值,還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古詩中充滿了人與自然情景相映的美感,同時文學中對宇宙自然的變化描寫與想象,也是在追求崇高豁達的人生境界?!肚f子·逍遙游》、唐詩中的人與自然,宋詞中的人與自然,從陶淵明到蘇軾的人與自然。田園詩義的美好與山水自然的逍遙存在于文學中,也是喚醒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對自然的尊重與熱愛。
5.大學語文“生命與情感”課程思政設計
文學的思想教育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就是用道德感召和情感去觸動大學生的認知,潛移默化影響大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大學生主動地從內心深處承認生命的價值與道德的感召。當今經濟飛速發(fā)展,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盛行,崇高理想和價值追求受到沖擊,自我中心和利己主義盛行,甚至出現(xiàn)道德觀后退的現(xiàn)象,美好情感的感召才是對道德觀念形成的良好鋪墊。文學作品中的美好情感很多,如感恩,愛情,親情,友情,奉獻,關注他人。胡適的《母親》,魯迅的《傷逝》,三毛的散文,史鐵生的散文,周國平散文,人與人之間充滿了豐富的情感,而不是冷漠。學生受到作品的感染,就能自覺地表達出溫暖人生的價值意義,理解付出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而不是一味索取。
以上五個模塊,基本上涵蓋了目前高校采用的大學語文類教材中的選文主題以及相關的課程思政元素,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大學語文具有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
三.大學語文課影響高校學生民族國家認同感的教學策略建議
1.結合現(xiàn)實的語文教學課程思政設計
大學語文教學選用的文章是傳統(tǒng)經典作品,但對作品的理解與思考要聯(lián)系現(xiàn)在生活現(xiàn)實,才更有啟發(fā)意義。比如五四青年節(jié)左右,可以聯(lián)系新華網(wǎng)給青年人的文章《我們正青春》,再結合閱讀現(xiàn)代文學李大釗的《青春》,再結合《論語》中說君子,讓學生討論思考青年人的責任與最有價值的生活態(tài)度,這就將現(xiàn)實與古今經典進行了深度閱讀。教師要多聯(lián)絡主流媒體、學習強國等相關欄目的推薦,加強課程思政的靈活性與現(xiàn)實性,也自然地聯(lián)系到了民族國家認同感教育。
2.重視文學的深度閱讀
目前,高校的大學語文課并不是必修課,有的學校“重理輕文”,甚至認為大學語文并不重要。但另一方面,社會文化流行著大量短視頻消費,文字閱讀正受著巨大沖擊。正如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認為聲訊時代大部分都是與流行時尚相關的閱讀,都與精神、思想、靈魂、哲學、生命、本質等無關。文學閱讀正是從精神深度上對抗淺顯的感觀娛樂,在深度閱讀中思考與實踐更有意義深度的生命精神價值,是大學教育應該去堅守的。
3.樹立為了大眾的文學標準
文學的目的,是為了大眾,文學客觀再現(xiàn)生活現(xiàn)實從而促進人類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引導學生甄別什么是優(yōu)秀的作品,網(wǎng)絡上充斥的感官娛樂作品并不是優(yōu)秀的作品,一系列的“美女總裁、天降名門、修仙闖關”都沒有重要的價值,更可能會引起精神的墮落,學生要從具有人性力量的作品中汲取營養(yǎng),在優(yōu)秀的作品中體會其為了大眾的普世情懷。
4.強調文學課的“隱性教育”功能
大學語文的選文,并不直接宣講愛國主義,而是通過文章的情感與主題,讓學生被優(yōu)秀高尚的作品所感染,自我認同民族國家的歷程與意義,自覺維護民族同家形象與利益,整體的教育方式都是“隱性”的,隱性教育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教育。
5.引導學生語文閱讀中的個性理解
進入深度閱讀,文學作品的立體化可能出現(xiàn)學生閱讀的不同體驗,比如對蕭紅《呼蘭河傳》有同學讀出了作家批判了舊時代保守鄉(xiāng)村對生命價值的淡薄,也有同學讀到作家在人生經歷中的蒼涼,學生的閱讀體會都是真實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落后的鄉(xiāng)村觀念是舊時代的影子,中國現(xiàn)代新農村的精神世界正處于積極的良好變革中;作家感受的蒼涼人生是個人經歷,同時我們也要建立更好的社會與人際關系,讓更多的人感受生命的溫暖,讓文學閱讀的最終走向正向與光明。
總之,大學語文課具有豐富的情感與思想內容,是強化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課程,文學課在發(fā)揮課程思政功能的同時,也發(fā)揮文學課本身的文學審美性與情感性,就能把握好這個陣地的作用,將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在隱性教育中得以良好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韓震.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5.
[2][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5-48.
[3]杜蘭曉.當代中國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路徑探析——基于文化自信的視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99-100.
[4]劉曉哲.文學的育人功能及實現(xiàn)途徑[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12,(10):61.
[5]張旭.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谫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1):33.
[6]彭茜.論國家認同的“情感轉向”及其教育意蘊[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1):69.
[7]范大明.文化自信與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J].文教資料,2021,(5):3.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文學育人與大學生的民族國家認同感研究”(項目編號:20SKSZ09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重慶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