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娟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各階段語文教師應該立足現(xiàn)有教學不足,有針對性地強化教學手段的科學、指導、思想、創(chuàng)新特色,借助高效教學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助推學生更優(yōu)化的發(fā)展。思維導圖是一種全新教學模式,在課堂中應用該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快速、高效地建立合理知識系統(tǒng),將閱讀的復雜內(nèi)容突出出來,提升學生對課文中心的理解。高中階段學生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擁有豐富的經(jīng)驗積累,將思維導圖融入閱讀課程的教學中,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質(zhì)量,還能借此培養(yǎng)他們歸納、總結等諸多方面的能力,優(yōu)化他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成果。本文將圍繞“基于思維導圖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展開具體的論述與分析。
【關鍵詞】思維導圖? 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策略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6-0178-03
與初中階段不同,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課本知識的講解和分享,而需要有針對性地強化課堂的深度和廣度,如此才能迎合新課改的要求,實現(xiàn)“減負提質(zhì)”的教學目標。基于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可以通過縱向延伸,開拓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讓學生快速掌握不同閱讀材料的核心內(nèi)容,同時還可以借助橫向?qū)Ρ纫龑W生發(fā)散個人思維,升華他們對語文素材的理解和感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應該在課堂上持續(xù)普及思維導圖模式的應用。
一、思維導圖理念的定義和概述
思維導圖,又名心智導圖,是表達發(fā)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它簡單卻很有效,是一種實用性的思維工具。借助思維導圖這一模式推進教學,可以讓學生持續(xù)處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良好狀態(tài)下。在課堂中應用思維導圖模式時,教師首先需要向?qū)W生分享圖的具體繪制流程,讓學生借助自己熱愛的色系、圖案繪制出大概的結構,然后再逐步調(diào)整個中細節(jié),形成清晰、明確的知識網(wǎng)絡體系。為實現(xiàn)這樣的效果,學生首先需要鎖定一個核心點,然后再用線條將與該核心點相關的各分支標出來,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應該用自然的曲線標注出對應的一、二、三等不同的分支等級,同時在每個分支中還要標注出可以用來精準表達這一分支內(nèi)容的關鍵詞。因為思維導圖是以圖畫方式來表達學生對知識點理解的,所以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與發(fā)展,同時此舉還可以很好地加深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的理解。
二、基于思維導圖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價值與作用體現(xiàn)
高中生面臨著極大的課程學習壓力,需要學習的科目課程、汲取的知識點量較大,雖然大多數(shù)高中生在小學以及初中階段的學習中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形成了部分的技能,但經(jīng)調(diào)查結果顯示,許多高中生在個人閱讀方式、思維角度等方面上還存在一定欠缺,甚至不少學生還深陷不成熟的狀態(tài)中。在閱讀課堂中應用思維導圖這一模式,可以讓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凸顯,對學生閱讀技巧、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都可以帶去正向幫助,這是因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整合不同知識點,將閱讀時接觸的各知識點有效地銜接在一起,最終形成直觀且可視化的網(wǎng)絡體系。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師示范,學生跟讀”的閱讀教學方式而言,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不但不枯燥、不乏味,而且還可以大幅提升教學效果。
三、基于思維導圖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1.課前預習閱讀全文,理清課文的結構
在推進高中語文閱讀課程教學前,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在課前借助繪制導圖的方式展開預習,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fā)散個人的思維,進一步形成科學的、符合個人學習思路和想法的閱讀方式,更好地把控閱讀中接觸到的重點和難點。雖然經(jīng)論證,高中生掌握的文字數(shù)量較多,同時閱讀基礎能力不錯,所以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并不會耗費太多時間,但在課前預習閱讀過程中,許多學生還是會遇到一定難點,比如說許多學生都缺乏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的能力,無法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大量重要信息,所以預習的效果較為一般。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供積極引導,讓他們借助思維導圖的模式來完成預習任務,確保他們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逐步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信息,借此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優(yōu)化預習的質(zhì)量。
比如在圍繞《林黛玉進賈府》這一文章展開閱讀預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邊城》這一文一并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們在課前展開有效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繪制思維導圖,切實將這兩篇文章推進故事、介紹課文內(nèi)容的方法詳細寫下來,讓學生分析一下不同文章中都融入了怎樣的描寫。在預習并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可以畫出兩個不同的分支,進一步提煉和總結出對應的描寫方法:《林黛玉進賈府》這篇文章是以黛玉的行蹤以及個人的所見所聞作為基本主線去推進情節(jié)介紹的,該文章有效地描寫了賈府內(nèi)的環(huán)境和人物,而《邊城》則是從端午節(jié)、湘西男人女人的日常等幾個方面作為切入,描寫了當?shù)氐纳钆c人文,充分彰顯了作者的個人語言魅力。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學生們就能以不同的角度作為出發(fā)點和切入點,深刻了解不同文章作者對細節(jié)描寫的具體方法,并進一步優(yōu)化學生個人自主閱讀、認真預習的良好意識,系統(tǒng)掌握關于課文結構、內(nèi)容的學習方法。
2.推進對比教學,掌握閱讀規(guī)律
為實現(xiàn)高效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學者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認真研究反復斟酌,最后才設計了高中語文教材,所以在語文課文中囊括了多種不同的文學體裁,所以在語文課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好好發(fā)揮教材的價值。比如說教師可以將相同題材的課文放在一起,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的繪制展開學習,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先設定一篇課文作為精讀的文章,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延伸,鎖定幾篇與該課文在文體上相類似的文章作為類比的對象,然后展開比對式的教學。
比如說在《拿來主義》當中,魯迅先生用先破后立的方法,論述了自己對外來文化的看法和主張,在本篇文章中以具體、形象且富有諷刺意味的語言展開論述,在閱讀該文章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可以了解議論文寫作的方式以及相關注意事項,還可以讓他們在此基礎上明確到底應該怎樣科學地對待外來文化,幫助學生形成更科學的態(tài)度和認知。《拿來主義》是一篇議論文,同時議論文又是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重點之一,所以教師在圍繞這一文章展開閱讀教學后,可以將《<且介亭雜文>序言》等文章跟《拿來主義》做進一步的整合,讓學生圍繞這兩者進行詳細的比較,引導學生立足議論文閱讀的注意事項和相關要點,繪制個人的思維導圖,比較一下《拿來主義》和《<且介亭雜文>序言》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魯迅分別是采用哪些不同的方法來論證個人觀點的,他在表達的方式、內(nèi)容的呈現(xiàn)上又存在著怎樣的差別,如果以上這些內(nèi)容可以被融入到一張完整的思維導圖內(nèi),同時導圖還以清晰的方式被表達出來,就可以讓學生在強化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很好地培養(yǎng)個人的歸納、總結能力,讓他們在遇到同一文章主題時可以用更顯全方位、清晰的邏輯進行系統(tǒng)闡述。
3.合作討論思維導圖,體會課文中心
大多數(shù)高中生都積累了一定的閱讀經(jīng)驗,但即便如此,“可以在一遍閱讀中快速了解課文的中心主旨以及內(nèi)涵的學生”仍然只是少數(shù),只有教師向?qū)W生提供科學的引導和講解,才能切實提升他們的閱讀質(zhì)量,將思維導圖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最大化釋放出來。在向?qū)W生提供指導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推進學習,讓學生先獨立繪制思維導圖,然后再在小組內(nèi)展開深入討論,進一步修改完善個人的思維導圖結構、內(nèi)容和內(nèi)涵,以此持續(xù)強化學生對于閱讀的認知和理解。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先提供幾篇在內(nèi)容、結構上比較相似的課文,引導學生在小組內(nèi)展開合作學習,進一步強化他們的合作學習能力,這是因為不同高中生本身的成長環(huán)境、學習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不同,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讓每一個學生的想法得到進一步的深入碰撞,讓學生在考慮問題時更顯全方位,避免“只從單一角度切入思考問題”的情況出現(xiàn)。
比如在圍繞《氓》展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以上古詩作為基礎,延伸到《再別康橋》的閱讀教學,讓學生進一步圍繞古詩和現(xiàn)代詩,系統(tǒng)分析它們在格式、表達方法等方面的不同體現(xiàn)。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體會這兩首詩對應的含義,了解各自作者在表達思想情感上的不同藝術手法,讓他們繪制思維導圖,接著教師需要向?qū)W生提出如下提問:同學們,你們覺得關于《氓》可以被分成幾個不同的層次,最終幾個不同的層次之間又描繪了怎樣的一位女子,在《再別康橋》當中,“云彩”等詞匯具備怎樣的意向價值和情感表達作用,在該詩歌中,作者是如何進行系統(tǒng)情境構建的,在向?qū)W生提出上述問題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圍繞以上這些問題展開深層次的討論,體會《氓》中古代婦女在婚姻中被壓迫的壓抑情感,感知《再別康橋》中傳遞出來的無可奈何的哀愁情緒。借助小組合作+思維導圖繪制的雙重模式,可以讓學生們在思維的碰撞過程中,較為全面地了解古代和現(xiàn)代詩歌在情感表達手法上的主要差異,引導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不同詩歌所對應的主旨和內(nèi)涵體現(xiàn),甚至讓他們在此基礎上借助“古今融合”的新型手法進行情感表達和創(chuàng)作,優(yōu)化學生對閱讀積累素材的科學應用。
4.構建知識體系,發(fā)散學生思維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思維導圖的模式,其根本性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構建完整的學習框架,讓日常學習可以更靈活有序地得以推進。在教學時,教師不可以急于讓學生完成閱讀,而需要引導學生以分層次的方式逐步獲得更多的文本信息,如此才能確保最終繪制的思維導圖具備更高質(zhì)量,讓學生在思維導圖繪制的過程中,形成對文章中心主旨、結構的更精準把握。
比如在圍繞《反對黨八股》這一課程展開教學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延伸到《改造我們的學習》,讓學生借助兩篇課文的學習,了解同一主題的不同切入表達方式。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先引導學生初讀兩篇文章,引導學生繪制初級的思維導圖,也就是對應的大致結構,然后要求學生進一步整理在兩篇課文中涉及到的生字、段落,再次需要引導學生提出各類問題,借助交流討論、回答問題等方式來了解表達個人意見和建議的具體方法,接著將每個小組所繪制的思維導圖展示出來,讓小組跟小組間形成思維上的碰撞,進一步提升學生對論點表達技巧的掌握程度,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維,幫助他們構建更完整的文本閱讀框架。
5.評價思維導圖,擴展閱讀教學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嚴重忽視評價對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導致無法實現(xiàn)“以評促教”的效果,經(jīng)反復的論證,在課堂上教師如果可以借助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圍繞基于思維導圖的學習成效進行第一時間的反饋,往往就可以達到“以評促學”的良好效果。具體來說,在課堂結束課文閱讀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自己閱讀的感受、個人的收獲以思維導圖的方式繪制出來,在繪制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學生對閱讀的記憶,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更系統(tǒng)的結構認知。在學生自評結束后,教師還需要評價“學生自評的思維導圖”,及時指出不同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中的誤區(qū),避免學生在未來繪制思維導圖時繼續(xù)陷入同樣的錯誤問題中。
不管是任何年齡段的人士,其實大多數(shù)人對來自周圍人的肯定都十分欣喜,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如果可以結合學生的思維導圖繪制情況有針對性地挖掘不同學生在細節(jié)方面的優(yōu)秀表現(xiàn),就可以因此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被期待的感覺,讓他們更認真地投入到課堂的教學中,實現(xiàn)更優(yōu)化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圍繞《荷塘月色》這一課程展開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展開獨立學習,再由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來評價自己過去的閱讀成效,最后由教師評價“學生的個人自我評價情況”,結合學生的繪制情況給出科學的評價,向?qū)W生傳授從不同方面描寫景物的專業(yè)技巧,優(yōu)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成效。
綜上所述,在經(jīng)過小學、初中階段的課程學習后,大多數(shù)高中生都在獲取、分析以及運用信息上形成了富有個人特色的方式和技巧,在課堂上,如果教師直接依托“填鴨式”的手段來推進閱讀課程教學,往往就會導致學生產(chǎn)生抗拒乃至排斥的負面心理,嚴重降低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為避免這樣的情況持續(xù)普及,在課堂中,教師需要立足學情,以個性化的方式展開教學,借此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提升課堂的教學成效。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和模式,思維導圖在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上的效果相當突出,將思維導圖理念應用于閱讀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各類閱讀技巧,在預習、對比、討論、構建、評價五個環(huán)節(jié)落地后,切實提升和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培養(yǎng)更科學的閱讀技巧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持續(xù)滲透思維導圖的理念和模式,將思維導圖和閱讀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釋放出最大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