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術語翻譯”課程教學的翻譯碩士術語能力培養(yǎng)路徑

      2023-06-26 10:36:40錢春花任婷
      中國科技術語 2023年2期
      關鍵詞:培養(yǎng)路徑

      錢春花 任婷

      摘 要:術語能力作為翻譯能力的構成要素,在翻譯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翻譯碩士專業(yè)學生是未來國家翻譯人才隊伍的生力軍,對其術語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提升我國翻譯人才隊伍質(zhì)量。文章基于“術語翻譯”課程,分析了術語能力的構成要素即術語意識、術語處理能力、術語管理能力,并探討了翻譯碩士術語能力的培養(yǎng)路徑,旨在為翻譯人才培養(yǎng)理論和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術語能力;術語翻譯;翻譯碩士;培養(yǎng)路徑;術語教育

      中圖分類號:H315.9;C04;N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3.02.008

      Training Path for MTI Students Terminological Competence Based on Course of Terminology Translation//QIAN Chunhua, REN Ting

      Abstract: Terminological competence, as an indispensable constituen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alents trai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talents, we have to cultivate students terminological competence, especially the students of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ince they are the future translation talents. Based on the course of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in this paper we first gives an analysis on terminological competence constituents, that is, terminological awareness, terminology processing competence and terminology management competence, and then has an exploration of the training paths of the three constituents respectively with the expectation to offer some reference to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talents training.

      Keywords: terminological competence;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training path; terminology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2-08-15? 修回日期:2022-08-30

      基金項目:中國礦業(yè)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新文科背景下翻譯碩士專業(yè)學生術語能力培養(yǎng)研究與實踐”(2021YJSJG021)

      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MTI)2007年設置至今,致力于培養(yǎng)語言服務行業(yè)和翻譯專業(yè)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yè)性翻譯人才[1],但是,《2022中國翻譯人才發(fā)展報告》指出,我國翻譯人才隊伍存在“高素質(zhì)、專業(yè)化翻譯人才依然匱乏”的問題,說明未來翻譯碩士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應加大學生翻譯能力培養(yǎng)力度。術語能力作為翻譯能力的重要構成要素[2-4],是職業(yè)譯者的一項基本素質(zhì)要求[5]。譯者的術語能力直接影響翻譯效率和翻譯產(chǎn)品質(zhì)量,尤其在翻譯產(chǎn)業(yè)迅猛發(fā)展的時代,術語能力培養(yǎng)是整個翻譯產(chǎn)業(yè)的需求[6]。雖然學者們從翻譯教學方法[7]、能力培養(yǎng)模式[8-9]、課程體系及教材建設[4, 6, 10-11]等視角研究學習者的術語能力培養(yǎng)問題,但在教學理論和實踐層面,對術語能力的重視還不夠,與其他能力要素相比,術語能力的培養(yǎng)在現(xiàn)有翻譯碩士專業(yè)教學中還比較薄弱,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和教材編寫方面都缺乏應有的研究和探討[4]。因此,本研究以“術語翻譯”課程為例,探討如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培養(yǎng)學生的術語能力,使我們培養(yǎng)的翻譯人才最大可能達到高素質(zhì)和專業(yè)化的要求,滿足翻譯行業(yè)和其他專業(yè)領域的需求。

      1 術語能力及其構成要素

      術語是通過語音或文字來表達或限定專業(yè)概念的約定性符號[12],是各個領域里的專業(yè)語言(special language),是各領域知識體系的高度凝練。個體對某領域術語的掌握情況反映了其對該領域知識體系的整體掌握程度,因此,術語能力不僅指個體對術語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還指個體對該術語所代表的知識體系的了解和掌握程度[2],要求個體具備通過概念定義術語的系統(tǒng)思維能力和術語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13],能夠從事術語相關工作,利用術語學知識和工具有效解決實際術語問題[8]。通過對美國基礎教育階段各年級科學教材中術語的統(tǒng)計研究[14],可以發(fā)現(xiàn)美國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已經(jīng)開始關注術語教學,把術語教學看成是學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發(fā)展和延續(xù),更需關注學生的術語能力培養(yǎng)。

      培養(yǎng)術語能力,首先要搞清楚術語能力的構成,這樣才能找到對應的培養(yǎng)路徑。關于術語能力的構成要素,研究者們提出了不同見解。西班牙學者 Montero Martínez和Faber Benítez認為術語能力包含4個要素:專業(yè)知識儲備能力、專業(yè)知識自動獲取能力、術語創(chuàng)造能力和翻譯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3]。也有學者認為術語能力應包括5個要素,即術語知識、工具能力、術語應用能力、專業(yè)能力和交際能力[13]。王少爽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細化了術語能力的構成,認為應當包括理論能力、應用能力、文獻能力、管理能力、專題能力、技術能力和語言能力[8]。魏向清提出術語能力主要是通過專業(yè)知識學習和實踐學習形成的術語翻譯綜合能力,主要包括術語識別能力、術語處理能力、術語工具能力和術語管理能力[4]。

      綜上可以發(fā)現(xiàn),在大規(guī)模翻譯時代和全球化時代,術語能力不僅是基于語言和學科知識的理論能力,更是應用能力,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能力,是貫穿于整個翻譯過程的綜合能力,是譯者不可或缺的專業(yè)能力。尤其是在當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迫切形勢下,術語翻譯的準確性和適切性直接影響了中國聲音國際傳播的信度和效度。因此,翻譯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加大術語能力的培養(yǎng)力度顯得越來越重要,需要根據(jù)術語能力構成設置相關課程,在具體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術語能力。

      本研究基于魏向清的術語能力要素分析[4],結合“術語翻譯”課程的特點,將術語識別能力歸入術語處理能力,我們認為,術語處理的過程是譯者首先識別術語,然后翻譯術語的過程,識別和翻譯是“處理”的兩個步驟。同時,將術語工具能力歸入術語管理能力,因為術語管理必然需要利用術語工具,術語工具能力是術語管理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本研究提出術語能力在教學實踐層面的3個子能力:術語意識(指嚴謹對待術語的學術自覺性以及對術語學知識和術語翻譯理論等的主動儲備),術語處理能力(指利用術語學知識、翻譯資源和技術、術語工具等識別和翻譯術語的能力),術語管理能力(指利用術語工具、翻譯技術、術語資源、術語工作原則等對術語進行管理的能力)。

      2 術語能力的培養(yǎng)路徑

      基于上文提出的術語能力構成要素,即術語意識、術語處理能力和術語管理能力,在我校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點第一學期開設的專業(yè)選修課“術語翻譯”課程(總學時32課時)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3個子能力,從而達到全面培養(yǎng)、提升翻譯碩士專業(yè)學生術語能力的教學目標。

      2.1 術語意識的培養(yǎng)

      筆者在長期的翻譯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翻譯碩士對術語和術語翻譯有一定程度的誤解,認為術語研究是語言學家和術語學家的工作,術語翻譯工作就是利用相關的專業(yè)詞典、平行語料庫或翻譯軟件,找到目標語的對應術語即可。學生對術語及術語學的理論知識知之甚少,意識不到術語的性質(zhì)和作用,翻譯術語尤其是不熟悉的非本專業(yè)術語時,往往帶著一種隨意的態(tài)度,不嚴謹、不謹慎,這就是缺乏譯者應有的術語意識。術語意識是指“基于對術語的性質(zhì)與功能的認識而產(chǎn)生的嚴謹、科學地對待本專業(yè)術語,小心慎重地對待其他專業(yè)術語的一種學術自覺性”[15]。這種“學術自覺性”是職業(yè)譯者對術語知識和術語技能的求索之心,是解決翻譯過程中術語問題的堅定決心。術語意識建立在“學術自覺性”之上,但不僅僅限于這種“自覺性”,還包括準確認識、界定術語的概念內(nèi)涵、外延及功能,要求譯者在翻譯前和翻譯中主動了解和學習術語學的基本知識、所譯文本中相關術語的類型、術語翻譯的原則和方法等,即同時具備“思想上的高度自覺”和“知識方面的積極儲備”[16]。從思想深處意識到術語翻譯的重要性和術語翻譯的“規(guī)范意識”[17],尤其是對于新術語的翻譯,譯前需通過反復查閱資料、咨詢專業(yè)人士,充分理解術語的概念內(nèi)涵以及外延,盡可能考證新術語命名的過程,并了解其他相關的術語概念,最后根據(jù)術語命名和術語翻譯的原則和方法譯出目標語術語。對于已譯介術語,一方面可以按照約定俗成的原則,沿用舊譯文,但如果術語的譯文尚未統(tǒng)一,原譯文確實存在錯誤或歧義之處,可以根據(jù)術語命名和術語翻譯的原則和方法,譯出新名。

      在“術語翻譯”課程教學中,教師會首先利用4~6學時,講授術語的基本知識、術語翻譯的相關理論,通過具體的術語翻譯案例,讓學生了解術語及其翻譯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術語意識。如“安居工程”,很多學生看到這個詞,會毫不猶豫地直譯成“comfortable housing project”,部分同學會使用在線翻譯軟件,亦得到同樣的譯文。很少有學生在翻譯前會思考以下問題:“什么是安居工程?”“它包含哪些內(nèi)容?”“它是術語嗎?”“如果翻譯成‘comfortable housing project,目標語讀者能理解它包含的信息嗎?”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尚不具備術語意識,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慢慢地加以灌輸和培養(yǎng)。首先,讓學生百度“安居工程”,了解其內(nèi)涵?!鞍簿庸こ獭笔侵赣烧撠熃M織建設,以實際成本價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難戶提供的具有社會保障性質(zhì)的住宅建設示范工程,強調(diào)的是大家有房住,工薪階層的人買得起住房。然后,引導學生比較目標語和源語,“comfortable housing project”和“安居工程”表達的概念內(nèi)涵是否對等。學生紛紛表示如果直譯成“comfortable housing project”,強調(diào)的是“舒適”,就和源語“買得起”的內(nèi)涵相差甚遠。最后,學生通過各自所在的翻譯小組,進行小組討論,認為譯文“affordable housing”更恰當。

      又如“科學發(fā)展觀”,大部分同學譯成“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或“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有的同學通過利用在線翻譯軟件,或查詢相關網(wǎng)頁資料,查到另外3種譯文,分別為:“the Scientif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the Scientific Strategy of Development”“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面對這5種譯文,學生也深感術語譯名不統(tǒng)一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聲音在世界的有效傳播。“‘科學發(fā)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xié)調(diào)、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促進經(jīng)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新時期推進各項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的一種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術語在線),翻譯這個術語需要梳理清楚兩點:首先,“科學”是修飾“發(fā)展”,還是修飾“觀”?其次,“觀”到底是指“概念(Concept)”“方法(Approach)”“戰(zhàn)略(Strategy)”還是“觀點(Outlook)”?經(jīng)過討論,大家一致覺得“觀”是指“觀點”,“科學”修飾“觀”,表示這個關于發(fā)展的觀點是科學的,因此,“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準確反映了“科學發(fā)展觀”的深層含義。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術語翻譯案例引出術語學、術語翻譯理論等學科知識,引導學生產(chǎn)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自主地利用課余時間探索相關理論知識,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同時,翻譯術語時,能自覺、嚴謹?shù)胤磸退菰?、查證,這就表明學生具備了初步的術語意識。當然,這種學術自覺性的培養(yǎng)和相關知識的儲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2.2 術語處理能力的培養(yǎng)

      術語處理能力是指譯者利用術語學知識、翻譯資源和技術、術語工具等識別和翻譯術語的能力,這個子能力是譯者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翻譯實際問題的能力,涉及的知識體系龐雜,能力要求較高,一門32學時的課程是無法涵蓋其所有內(nèi)容的。因此,術語學知識、術語翻譯理論等方面的文獻資料需要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研讀探討,學習前輩們的翻譯經(jīng)驗和術語處理方法。課堂上,主要是通過具體的術語翻譯案例,分析術語翻譯的過程、標準、原則、方法等,評價中華思想文化、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法律、科技等領域內(nèi)專業(yè)術語的特點及其英譯方法、原則,培養(yǎng)學生的術語處理能力。

      如中華思想文化術語中的一組術語,“天道”“天命”“天理”,譯文分別為“Way of Heaven”“Mandate of Heaven”和“Natural Law”,三個術語中,為什么前兩個“天”都譯為“Heaven”,第三個譯為“Natural (Nature)”?要搞清楚原因,首先要對這三個術語進行溯源,理解其概念內(nèi)涵。“天道”指天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喻指萬物的規(guī)則、萬物的道理,語出《易傳·謙》:“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意指“謙,亨通,天道下施(于地)故(萬物)光明,地道卑下而(萬物)向上生長”?!疤斓馈笔侵袊鴤鹘y(tǒng)文化核心名詞,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范疇。其主要有三種含義:1)天意;2)自然界的變化規(guī)律;3)顯示征兆的天象?!疤烀币庵柑斓拿钆c賜予,語出《尚書·盤庚上》:“先王有服,恪謹天命。”“天命”主要有五種含義:1)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人類的命運;2)自然的規(guī)律、法則;3)古以君權為神授,統(tǒng)治者自稱受命于天,謂之天命;4)天賦;5)天年,人之自然壽命?!疤炖怼闭Z出《莊子·天運》:“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主要含義有兩方面:1)自然的法則;2)人類社會遵循的普遍法則。通過梳理三個術語的內(nèi)涵,可以發(fā)現(xiàn),“天道”和“天命”中的“天”強調(diào)的是“上天”的意志和力量,譯成“heaven”;“天理”的“天”強調(diào)的是“自然的”“普遍的”法則,且英文中的“Natural Law”和“天理”表達的內(nèi)涵接近,都是指自然法則或人類行為基于的準則。學生還提出,如果譯成“Law of Heaven”也是可以接受的,但考慮到術語譯名統(tǒng)一以及“約定俗成”的原則,應沿用譯文“Natural Law”。

      不難發(fā)現(xiàn),術語處理能力是建立在譯者具有術語意識的基礎之上,只有具備了術語意識,譯者才能自主、自覺地學習、積累術語學和術語翻譯等方面的知識,在翻譯過程中遵循術語學的基本要求和術語翻譯的基本原則。因此,在術語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術語意識,然后再考慮術語處理能力的培養(yǎng)。

      2.3 術語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

      術語管理是“為了滿足某種目的而對術語資源進行管理的實踐活動,通常包括術語的收集、描述、處理、存儲、編輯、呈現(xiàn)、搜索、維護和分享等”[18]。術語管理能力指利用術語工具、翻譯技術、術語資源、術語工作原則等對術語進行管理的能力。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譯者的術語管理能力直接影響翻譯的效率和質(zhì)量。對翻譯碩士專業(yè)的學生來說,術語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路徑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1)熟悉術語管理的流程,包括分析收集數(shù)據(jù)、提取術語、翻譯術語、術語使用、術語維護等[18];2)了解并掌握術語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的管理工具;3)嘗試創(chuàng)建面向翻譯的小型術語庫,為后續(xù)的翻譯學習和工作積累翻譯資源和翻譯經(jīng)驗。

      術語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較之前兩個子能力,更需貫穿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培養(yǎng)的全過程,包括其他課程學習、課后作業(yè)、翻譯實踐、專業(yè)實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因此,需要培養(yǎng)單位在培養(yǎng)方案、課程體系等方面通盤考慮,而不只是“術語翻譯”的課程學習要求。術語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翻譯質(zhì)量和效率,還能培養(yǎng)學生在概念理解、學科知識體系構建、技術工具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和技能,提升其語言服務能力。

      3 ?結語

      術語能力是翻譯碩士翻譯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方面,需引起足夠重視。本研究從術語能力構成要素分別探討術語能力的培養(yǎng)路徑,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當然,研究中術語能力的構成要素是基于“術語翻譯”的課程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過程特點,分類較為寬泛,術語能力的子能力遠復雜于本研究中的分類。除了在各門翻譯課程教學中,如“筆譯理論與技巧”“非文學翻譯”“科技翻譯”等方面注重對學生術語能力的培養(yǎng),如有必要,還可設置關于術語學、當代中國特色術語等課程,系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對術語,尤其是中國特色術語的了解,培養(yǎng)滿足國家需求的新時代翻譯人才。培養(yǎng)單位需注重其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培養(yǎng)模式的多樣性,更需考慮術語能力的實踐屬性,不能大而空地只停留在理論層面,需將理論應用于實踐,讓學生在反復實踐中加深對術語學、語言學、翻譯學、傳播學以及其他專業(yè)領域知識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穆雷. 翻譯的職業(yè)化與職業(yè)翻譯教育[J]. 中國翻譯, 2012,33(4) : 13-14.

      [2] FRASER J. What Do Real Translators Do? Developing the Use of TAPs from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C]// TIRKKONEN-CONDIT S, JSKELINEN R. Tapping and Mapping the Process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Outlooks on Empirical Research.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111-120.

      [3] MONTERO-MARTINEZ S, FABER-BENITEZ P. Terminological competence in translation[J]. Terminology, 2009,15(1): 88-104.

      [4] 魏向清.翻譯碩士(MTI)專業(yè)人才的術語能力培養(yǎng)與相關教材編寫思考[J].翻譯論壇, 2014(1): 24-28.

      [5] 王少爽. 翻譯專業(yè)學生術語能力培養(yǎng):經(jīng)驗、現(xiàn)狀與建議[J]. 外語界, 2013(5): 26-35.

      [6] 冷冰冰, 王華樹, 梁愛林. 高校MTI術語課程構建[J]. 中國翻譯, 2013, 34(1): 55-59.

      [7] 殷健, 庾文清. 典籍翻譯教學中術語意識與術語能力的培養(yǎng): 以京劇術語英譯為例[J]. 英語廣場, 2019(11): 19-21.

      [8] 王少爽. 譯者術語能力探索[D]. 天津:南開大學, 2012:219-221.

      [9] 周杰. 翻譯碩士術語能力培養(yǎng)[J]. 中國教育學刊, 2017(S1): 26-28.

      [10] 陶李春.論術語翻譯的特殊性: 兼評《術語翻譯研究導引》[J].中國科技術語, 2014, 16(4): 20-23.

      [11] 孫寰.面向翻譯碩士專業(yè)(MTI)的術語教學:課程設計與實施[J].當代外語研究, 2017(2): 41-45.

      [12] 馮志偉.現(xiàn)代術語學引論[M]. 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1

      [13] 梁愛林. 從術語的屬性看中國的術語學教育[J]. 中國科技術語, 2010, 12(4): 32-36.

      [14] YAGER R E. The importance of terminology in teaching K-12 science[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983, 20(6): 577-588.

      [15] 鄭述譜. 對開展術語教育的幾點思考[J]. 中國科技術語, 2009, 11(6): 25-29.

      [16] 魏向清. 論大眾翻譯時代譯者的術語意識與素養(yǎng): 從莫言諾貝爾文學獎評語中的術語翻譯談起[J]. 外語學刊, 2016(1): 150-153.

      [17] 柴清華,李茹, 由麗萍. 淺談FrameNet框架漢譯時的譯者術語意識[J]. 中國科技術語, 2016, 18(3): 5-10.

      [18] 王華樹, 冷冰冰.術語管理概論[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1.

      作者簡介:錢春花(1976—),女,博士,中國礦業(yè)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翻譯能力、翻譯行為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等項目10余項,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專著1部,參編教材、英漢詞典多部。通信方式:qch-1211@163.com。

      任婷(1985—),碩士,中國礦業(yè)大學徐海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應用翻譯。通信方式:157927368@qq.com。

      猜你喜歡
      培養(yǎng)路徑
      以應用型轉型視角為切入點 增強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學生能力
      財務管理專業(yè)學生素質(zhì)提升路徑研究與實踐
      應用型高校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培養(yǎng)路徑
      幼兒舞蹈對幼兒審美價值及藝術魅力培養(yǎng)路徑淺析
      戲劇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47:49
      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淺析
      東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21:18:06
      高中生物理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路徑探究
      考試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1:31:36
      幼兒教學趣味的培養(yǎng)初探
      高職院校營銷專業(yè)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
      科技資訊(2016年19期)2016-11-15 10:28:40
      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戰(zhàn)略下保定市高校培養(yǎng)服務外包人才的路徑研究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方式如何與時俱進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13:32:11
      天气| 榆中县| 泌阳县| 天气| 寻乌县| 沁阳市| 沙河市| 潜江市| 城固县| 井研县| 扎囊县| 伊春市| 马山县| 会宁县| 金川县| 五河县| 拉萨市| 鄱阳县| 沂南县| 龙泉市| 台安县| 唐海县| 旅游| 台南县| 五家渠市| 昆山市| 海盐县| 苏州市| 铁力市| 镶黄旗| 塔河县| 江津市| 仁寿县| 栾川县| 文登市| 石景山区| 克山县| 富川| 丰台区| 卢湾区| 洪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