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
內(nèi)容摘要:隱喻與轉(zhuǎn)喻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是人們認識和理解事物的重要工具。人體器官“目”的功能作用是“目”類詞進行隱喻與轉(zhuǎn)喻的重要基礎(chǔ)。文章從隱喻和轉(zhuǎn)喻概念出發(fā),對“目”類詞進行認知分析,從而對“目”類詞的隱喻與轉(zhuǎn)喻現(xiàn)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關(guān)鍵詞:“目”類詞 隱喻 轉(zhuǎn)喻
概念隱喻是認知語言學最重要的理論之一,該理論最初源自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1980)。在傳統(tǒng)語言研究中,隱喻主要是被看做一種修辭方法,是Lakoff等人突破了傳統(tǒng)的修辭觀,提出了認知語言學的隱喻觀。隱喻是一種認知手段,是我們用來理解抽象事物和概念的主要機制。束定芳(2000)指出:“隱喻從本質(zhì)上講是一種通過某一種類的事物看待另一種類事物的認知現(xiàn)象?!?/p>
轉(zhuǎn)喻在傳統(tǒng)漢語修辭學中被稱為“借代”,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人們普遍意識到轉(zhuǎn)喻的本質(zhì),其本質(zhì)就像隱喻一樣都是人類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它們都是屬于概念的,且都是由始源概念向目標概念的單向映射。區(qū)別在于轉(zhuǎn)喻的始源概念和目標概念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認知模型,它們通過相近的認知關(guān)系與真實存在的實體連接起來,形成實體認知。
認知語言學將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主觀感受和體驗與其概念化的方法結(jié)合起來,尋求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漢語中有許多帶有“目”的成語和詞語,它們從不同的視覺方式將視覺器官“目”與各種現(xiàn)實認知相聯(lián)系,表達了視覺器官與認知器官的重要性。本文從隱喻與轉(zhuǎn)喻的角度,分析漢語中“目”類詞的隱喻與轉(zhuǎn)喻的本質(zhì)。文章中的所有語料均來自《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
一.“目”的基本內(nèi)涵
目,《說文解字》:“人眼也,象形?!弊中蜗裱劬Φ男螤睿怀隽送有蜗?。目的古字形像人的眼睛,外邊輪廓像眼眶,里面像瞳孔。本義指眼睛,引申表示看,用作動詞。
“目”在《現(xiàn)代漢語大辭典(第6版)》中,總共有九個釋義:一、眼睛。二、網(wǎng)眼;孔。三、看。四、大項中再分的小項。五、生物學中把同一綱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目以下為科。六、目錄。七、名稱。八、下圍棋時所圍的空白交叉點,一個點為一目。九、姓。
二.“目”類詞的隱喻分析
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利用隱喻的標語、句子和詞,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隱喻,可以說人類的思維和概念系統(tǒng)就是具有隱喻性的。隱喻就是利用事物之間的相似性作為意義轉(zhuǎn)移的基礎(chǔ),把源域和目標域之間某些相似的特征聯(lián)系到一起,從而達到重新看待和理解目標域的目的。
隱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統(tǒng)映射,這種映射不是任意的,它是基于人體的日常經(jīng)驗和知識。Lakoff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1980)一書中對隱喻做了具體的分類,即結(jié)構(gòu)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
(一)方位隱喻
方位隱喻,這一隱喻概念并不是用一個事物概念來使另一個事物概念成立,而是在同一個事物概念內(nèi)部中,借助它所具有的上下、內(nèi)外、前后、中心—邊緣之類的空間方位相互建構(gòu)出來的。
從人類對于客觀世界認知的實際順序可以得知,人們對于空間的認知是先于認知時間、過程等這種看起來較為抽象的范疇,所以人們在表達許多抽象范疇時會選擇空間隱喻來幫助理解和表達。我們的語言中有許多隱喻借助空間概念,人們將上下、前后、深淺等具體的空間概念投射到抽象概念上,從而具有了用方位距離詞語表示抽象概念的詞語。漢語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表示視覺的詞語都能夠利用隱喻的方式表達出各種不同的抽象義。
如:目前、目下
(1)這種具有一定感覺機能和認識機能的機器人,目前正在試制階段。
(2)目下較忙,過幾天再來看你。
通常我們認為空間上距離近的事物往往需要花費的時間較少,所以它們在時間上也比較靠近,如“目前”“目下”都是表示在眼睛附近,并且可以快速看到。因此,漢語中通常用來表示空間距離比較近的“目前”“目下”等詞語就可以表示時間上的“當前、此刻”的意思。
(二)本體隱喻
本體隱喻指借助客觀物質(zhì)世界所取得的已有經(jīng)驗來幫助人們理解和把握抽象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關(guān)系。趙艷芳(2001)指出:“人是獨立于周圍世界以外的實體,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容器,人們將這種概念投射于人體以外的其他物體,如叢林、田野、地區(qū),甚至是將一些無形的、抽象的事件、行為、活動也看做一個容器?!?/p>
如:目中無人、目無尊長、目無法紀、目空一切、不堪入目、琳瑯滿目、目不暇接
(3)才有那么一點成就,他竟然就目中無人起來。
(4)妄自尊大,目無尊長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5)這些叛徒目無法紀,草菅人命,真是令人痛恨!
(6)一旦手中有權(quán)就擺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架勢的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7)這些不堪入目的淫穢書籍,早就應該取締了。
(8)商店里的珠寶首飾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9)車窗外飛掠的景物令他目不暇接。
上述例子中的“目”類成語,全部是將人體器官“目”看做一個容器實體,如“目中無人”“目無尊長”“目無法紀”“目空一切”等成語都是將眼睛看做一個能用來放東西的容器,指不把人、法紀、任何東西放在眼里。這些成語利用眼睛可以看見事物的視覺概念,來隱喻人“傲慢自大、狂妄無禮”的一種性格特點?!安豢叭肽俊蓖瑯右彩前蜒劬Ξ斪鲆粋€容器實體,隱喻了粗俗、丑惡事物,它是用視覺器官的功能作用來幫助人們理解那些“骯臟、丑陋”的抽象事物概念。
(三)隱喻功能作用
1.隱喻注意力
如:引人注目、璀璨奪目、光彩奪目、目不轉(zhuǎn)睛
(9)皇冠引人注目,達到了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
(10)一顆顆禮花在夜空中綻放出璀璨奪目的花朵。
(11)霎時,在陽光下出現(xiàn)了一條光彩奪目的彩虹。
(12)同學們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老師做實驗。
人們在關(guān)注某事物時一般都會注目觀看,自然而然“目”就可以用來喻指對事物的注意力和專注力了?!耙俗⒛俊敝械摹白⒛俊敝改抗舛技性谝稽c上;“目不轉(zhuǎn)睛”是說眼睛不眨,眼珠一點也不動;“注目”“奪目”都是利用眼睛可以感知到外界事物的功能特征,接觸到外部事物就能夠被吸引,來映射抽象的內(nèi)在心智——專注力、注意力,把平常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轉(zhuǎn)化為容易理解的具象概念。
2.隱喻心智能力
如:耳聰目明、鼠目寸光、目光如豆、目光短淺、目光如炬、目光遠大
(13)這個人耳聰目明,什么也瞞不住他。
(14)只有鼠目寸光的人才會看不見教育的重要性。
(15)他目光如豆,難有大的作為。
(16)目光短淺的人是做不成大事的。
(17)當年茅盾那目光如炬的品評,后來都被歷史證明是有遠見卓識的。
(18)正因為這樣,他在個人進退上才能夠善于自處,目光遠大,顧全大局,能進能退。
眼睛作為人體重要的感知器官之一,我們都是通過眼睛來觀察各種事物所存在的特點,如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顏色、形狀、大小,所以在漢語中“目”自然而然地就可以用來隱喻人的某種心智能力。如這里的“目明”指的是眼光敏銳,是一種能夠判斷是非的洞察力;“鼠目寸光”“目光如豆”“目光短淺”都指的是缺乏遠見的眼光,視域狹窄,資質(zhì)愚鈍;“目光如炬”“目光遠大”都指的是人具有高明的見識,高遠的處世觀,視域?qū)拸V,資質(zhì)聰慧。眼睛越明亮,就意味著心智能力越強,目光延伸得越遠,視野就越廣。這里的“目”已不再指人的生理視力,它已經(jīng)由人的生理視力概念通過映射成為人的一種心智能力概念。
3.隱喻人的某種狀態(tài)
如:賞心悅目、目斷魂銷、瞠目結(jié)舌、目瞪口呆
(19)綠色是底色,襯托著四時嬌艷的花,真是令人賞心悅目。
(20)雖然一切都是自己甘愿,但真的得知這即將成為現(xiàn)實的時候,終是免不了瞬間戰(zhàn)栗,目斷魂銷。
(21)林學武瞠目結(jié)舌,惘然呆立著。
(22)匪徒們個個驚得目瞪口呆,剛才那張牙舞爪的神氣已無影無蹤。
“賞心悅目”指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暢愉快,人處于一種心情愉悅的狀態(tài)之中;“目斷魂銷”,盡眼力之所及也看不見,指人因離別而十分傷心,處于悲傷的狀態(tài)之中。這兩個成語都是以眼睛所感知到的事物來隱喻人的內(nèi)心感覺?!邦拷Y(jié)舌”“目瞪口呆”則是以眼睛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狀態(tài)來隱喻人所處的一種窘迫、茫然的狀態(tài)。
4.隱喻人際關(guān)系
如:反目成仇
(23)沒想到這兩個好朋友竟然反目成仇了。
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抽象的,描寫人際關(guān)系時必須借用具體的事物來幫助理解,如,“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真是太脆弱了?!边@一句就是將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比喻成一個易碎品,即“關(guān)系是易碎品”;“兩個戰(zhàn)友在出生入死的戰(zhàn)斗中結(jié)下了情同手足的友誼。”這一句是用具體實在的人體器官“手足”來隱喻倆人深厚的友誼關(guān)系。
反目,翻眼相看,指翻臉就成了仇人。兩個眼睛互不正看,以人體的視覺器官“目”不正眼看外部事物的方式來隱喻人際關(guān)系的破裂。
5.隱喻學識
如:目不識丁、目不知書
(24)滿收哥性情憨直,目不識丁卻十分崇拜讀書人。
(25)李大爺雖然目不知書,卻能口占作詩,頗有點才氣。
眼睛具有感知外部事物的能力,它可以幫助人們獲得外部世界的各種知識和信息,不僅有與教育有關(guān)的書本上的知識,也有與人的閱歷和生存環(huán)境有關(guān)的經(jīng)驗知識。因此,由具有視覺功能的眼睛所組成有的詞,就常常隱喻為學識。如“目不識丁”指人連一個簡單的字也不認識,“目不知書”指不會讀書寫文章。通過眼睛具有觀察事物的功能特征,映射到“看見”的目標域,從而使這些詞具有了學識的隱喻功能。
三.“目”類詞的轉(zhuǎn)喻分析
轉(zhuǎn)喻是人類認識和理解事物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種認知機制,Lakoff和Turner指出:轉(zhuǎn)喻主要具有一種指功能,它是將客觀世界中的一種事物用來指代另一種事物。源概念和目標概念是通過接近關(guān)系鏈接起來的認知對等。
(一)部分轉(zhuǎn)喻整體
如:眉清目秀、金剛怒目、慈眉善目、面目可憎
(26)她留有高高的發(fā)髻,眉清目秀,是當?shù)嘏孕蜗蟆?/p>
(27)這個寺廟塑有金剛怒目的佛教人物。
(28)這位老人臉上總是掛著笑,看起來慈眉善目的。
(29)那個“面目可憎”的家伙,叫做吉二郎。
“眉清目秀”形容人的容貌清秀不俗氣,它是以“眉目”這個小部分各自具有的樣子來指稱人的整體相貌。“金剛怒目”以武士具有的“怒目”這一突出特征來轉(zhuǎn)喻武士整個兇猛的相貌?!按让忌颇俊蓖瑯右彩且哉w中的部分突出特征“眉”和“目”來突出整體的容貌特征?!懊婺靠稍鳌敝幸圆糠值奈骞賮硗怀鲆粋€人的整體神態(tài)令人厭惡。人體與其他事物一樣都是由不同部分一起組織起來構(gòu)成的一個整體,人們傾向于用能突出整體特征的某個部分來指代這個整體,這樣也是經(jīng)濟原則的認知體現(xiàn)。
(二)典故轉(zhuǎn)喻精神
如:目不窺園
(30)為了能盡快完成科研課題,近三個月以來,他目不窺園,廢寢忘食地鉆研著。
“目不窺園”是指眼睛從不關(guān)注外部事物。這一成語出自《董仲舒?zhèn)鳌?,原指漢代董仲舒專心治學,三年都無暇觀賞花園中的景致。形容專心致志,埋頭苦讀。以“目不窺園”這一典故中董仲舒三年不看花園景色一眼,來轉(zhuǎn)喻專心致志、埋頭苦讀的精神。
(三)轉(zhuǎn)喻功能作用
1.轉(zhuǎn)喻視力
如:極目遠眺、游目騁懷、騁目遠眺
(31)我站在山頂,極目遠眺海上日出的景象。
(32)站在泰山之頂,游目騁懷,秀麗的景色一覽無遺。
(33)清風拂綠,稻花飄香,恬淡襲人,騁目遠眺,但見碧波千頃,起伏沉浮,稻花紛揚有如白浪翻飛,幽幽暗香隨風飄浮。
“極目”指盡眼力之所及;“游目”指放眼向四周看;“騁目”指放眼四望。這里“目”是眼睛觀察外部事物的方式指代視力?!澳俊钡谋玖x指眼睛,當把源域的眼睛概念映射到目標域中時,就會激活人們對于眼睛的認知經(jīng)驗,即它是人的視覺器官,能夠觀察外部世界,以此來轉(zhuǎn)喻視力。
2.轉(zhuǎn)喻感受
如:觸目驚心、目不忍睹、目不忍視、耳目一新
(34)路上那觸目驚心的情景,使他更加傷心地哭起來。
(35)吾人日中粗茶淡飯,暫可度活,但鄰里的生活,目不忍睹。
(36)這些環(huán)境,初看上去有的似乎離奇、荒誕,但給人們的感覺并不生疏,而是一種耳目一新的美感。
人的感受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它必須借助感知器官予以表達?!澳俊笔侨梭w的感知器官之一,能夠幫助人們表達抽象的內(nèi)在感受。“觸目驚心”指看到某種嚴重的情況引起內(nèi)心的震動;“目不忍睹”、“目不忍視”都是指眼睛不忍看視,形容景象極其悲慘;“耳目一新”指聽到的、看到的都令人感到很新鮮。這些“目”字成語都是借助眼睛所感知到的事物來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以感知到的具體外界事物情況轉(zhuǎn)喻人們抽象的內(nèi)在感受。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目”類詞的隱喻主要以方位隱喻、本體隱喻和隱喻功能作用為主,轉(zhuǎn)喻主要是以部分轉(zhuǎn)喻整體、典故轉(zhuǎn)喻精神、和隱喻功能作用為主。“目”類詞的隱喻與轉(zhuǎn)喻都是以眼睛具有感知事物的功能特性進行映射的,是以身體經(jīng)驗為理據(jù)的。人類在形成隱轉(zhuǎn)喻意義以及進行概念化的過程中,通常是以外在經(jīng)驗來理解內(nèi)在經(jīng)驗,常常以一個比較具體的外在經(jīng)驗或具象的現(xiàn)實物體來理解那些比較抽象的外在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1]崔林,宮金玲.英語中包含“眼”和“耳”的習語中的隱喻和轉(zhuǎn)喻[J].世紀橋,2012,(17):103-105.
[2]郭雅麗.含手字成語的語義認知[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02):77-78.
[3]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著;何文忠譯.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4]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吳為善.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6]吳婧.論認知視角下漢語成語的語義關(guān)聯(lián)機制[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8,34(05):66-71.
[7]王茂,項成東.漢語“眼、目”的轉(zhuǎn)喻與隱喻[J].外國語言文學,2010,27(03):153-158+216.
[8]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9]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0]周健,陳萍.“眼”的隱喻說略[J].修辭學習,2005,(02):66-67.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