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立德樹人視角下德育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

      2023-07-28 03:28:07梁榕清
      高考·中 2023年5期
      關鍵詞:立德樹人滲透高中歷史

      梁榕清

      摘 要:歷史是認識和探索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的基礎性課程,也是深化理想、培育情懷、拓寬視野的重要載體。加強高中歷史德育教學滲透,一方面可通過對歷史遺產的挖掘和探索,使其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等思想觀念,另一方面可優(yōu)化學生對歷史史實及相關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有助于確立和培育其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健全人格。但從當前教學滲透的結果來看,大多數教師在德育應用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重點把握不足、整體活動松散等,進而影響整體情況及發(fā)展結果。因此,本文將從立德樹人的視角出發(fā),就高中歷史德育教學活動的有效組織及科學滲透展開相關探討。

      關鍵詞:立德樹人;德育;高中歷史;滲透

      隨著年齡及閱歷的增長,高中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和成熟,但對相關事件的評判仍有一些感性,難免會誤入歧途、一葉障目[1]。以歷史史料作為德育切入點,不僅能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和發(fā)展觀念,還使其在學習感悟中強化責任、形成擔當,更為客觀地分析歷史事件及現實問題,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同時,歷史又是人文類學科,詳細記錄和描述事件的起始原因、發(fā)展過程,可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及關鍵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基于此,本文將從德育滲透的現實意義、教育問題、教學方法等方面出發(fā),對高中歷史德育教學滲透展開以下分析。

      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通過對歷史史料的挖掘和學習,可使學生從中了解和認識到許多燦爛的文明成果、科技成就及人物事跡,這不僅能增強學生對家國情懷的感悟和體會,還使其形成積極進取的道德品質和民族精神。同時,高中生正處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通過對歷史發(fā)展進程的探索和分析,可進一步認清其本質,把握其要點,這將對其思想道德及價值觀的塑造產生深遠影響。

      (二)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相較于其他學科,歷史知識的描述性和寫實性更為突出,更易于學生對過往歷史產生清晰、直觀且明確的認知結果,進而提高其警惕性和判斷

      力[2]。從歷史知識中挖掘和滲透德育,不僅能引導學生更為全面觀察事件起因、發(fā)展過程,從中找到區(qū)別和重點,還能從事件的始末結果中體會其意義、品味其情感,進一步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明晰人生目標。

      (三)有利于培養(yǎng)獨特的思辨意識

      從其性質來看,歷史是揭示人類社會客觀基礎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人文學科,引導其認識規(guī)律、探尋真相、總結經驗,可對學生思辨意識及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從高中課標的設計依據及課程結構中不難看出,高中課程內容的選擇和布局充分體現了學科育人的功能和價值,并通過國內外歷史事件的對比和分析,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技能等方面的關鍵能力,使其在歷史解讀過程中確立史觀立場、深化客觀認知。

      (四)有利于促進健全的人格發(fā)展

      健全人格是促進個體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和關鍵基礎。歷史教材中擁有大量的德育素材和先進事跡,通過對其進行學習和探究,不僅能引導學生構建完整的道德體系,還對其意識、心理、行為等方面產生積極性的影響,從而使其成為一個更加全面的人。同時,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yǎng)的學習,可使學生能夠正確處理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并通過歷史核心的解讀,將其轉化滲透,從而達到健全人格的

      目的。

      二、現階段高中歷史德育滲透過程中的問題

      (一)重點把握不足

      通過對高中歷史德育活動的觀察和分析,發(fā)現一些教師在德育要素及重點知識的把握上略顯不足,一方面是教師過于看重理論知識及應試內容的教授,往往會忽略其思想觀念的體會,導致學生對歷史的認識較為片面和主觀,難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和效果,另一方面是教師對德育內容的總體挖掘略有偏差,未能找到其重點,進而在討論、思考中較難引起學生的共鳴與共情。

      (二)整體活動松散

      教學活動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組織過程,教師在其德育滲透中還需關注和加強前后之間的相互銜接,以此保證整體活動的有序與有效[3]。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教師在德育講授方面較為隨意,往往以“講到說到”為主,其內容相較突兀,并與課堂整體節(jié)奏存在一些矛盾和沖突。另外,一些教師在教學組織方面存在重分數輕德育、重傳授輕體驗等現象,縮減德育環(huán)節(jié),導致其在知識建構及情感體會上較為凌亂和分散。

      (三)缺乏內在感悟

      自我感悟是促進德育轉化的必要條件。然而,部分教師在德育教學方面,大多以主題灌輸的方式“幫助”學生獲得“更深”感悟,以此完成教學任務和課標要求,但這樣的教學行為,往往會使學生缺乏對相關情感的真實體會,難以形成獨特的價值觀念和情感基礎。此外,一些教師受專業(yè)水平及教參案例等因素的影響,自身對歷史內涵的把握和理解較為淺顯,進而在“傳道授業(yè)”中“打折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內在感悟和真實

      體會。

      (四)教學評價片面

      評價作為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對德育活動的積極滲透具有一定關聯和影響。但從教學評價的具體結果來看,大多數教師仍以主觀性評價為主,其評價內容和方式相對單一,缺乏對德育活動的整體性分析和評判,導致學生對德育活動缺少重視和興趣。同時,一些教師在評價標準的制訂方面較為統(tǒng)一,缺少個性化的評價方案和指標數據,導致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分層和差異,這對德育活動及體驗造成一定影響。

      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一)研讀內容,把握德育元素

      高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經濟、文化、政治、制度、科技等多個領域,認真研讀其內容,不難發(fā)現其中的德育元素,進而提取和滲透,使學生從中了解其內涵和意義,這對自身道德素養(yǎng)及思想品質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4]。如:在“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的學習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從這一時期的文化領域進行學習和探索,如文學、書法、繪畫、雕塑、建筑等,并將其成就進行羅列和展示,使其進一步領略和感受到中國古代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以此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如: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學習中,教師可通過史實及史料實證的講解,生動直觀地為學生講解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歷史意義和民主意愿,并從前赴后繼的革命戰(zhàn)斗中體會和平勝利的來之不易,有利于塑造和培養(yǎng)其強烈的民族擔當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此外,在德育內容的挖掘和學習方面,教師還需重視方式和方法,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思想層次,使其能夠真切感受到其中的思想內涵,提升認知水平。如:在“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的學習中,考慮到學生對過往史實缺乏直觀的認知基礎,難免會對歷史學習產生消極、枯燥等不良情緒,對此,教師可以專題為線索,為學生展示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中的生產縮影,以此提高其對歷史史料的觀感體驗,并從中體會到不屈不撓、奮勇探索的民族精神和改革信念。

      (二)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思想共鳴

      歷史是一門相對抽象的人文性、思想性的基礎學科,而德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更需要教師采取必要的手段予以展示和呈現,進而才能引導其學會、學懂及學通,確保其感性認識和理性發(fā)展。創(chuàng)設情境,一方面可將抽象的歷史知識及理論概念形象化,使學生更易于接觸和感受其中道理,另一方面可借助生動直觀的畫面,可引發(fā)學生對相關史料及事件的思想共鳴,以此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品質、滲透德育。如:在“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學習中,為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理解列強侵華與中國救亡圖存的時代背景,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其展示一些圖片、視頻及紀錄片,以此加強學生對這一時期人民頑強抗爭的史實認識,并從中體會中華民族英勇斗爭的愛國精神,這將對其民族認同感及責任感的提升產生推動作用。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研討會、交流會等活動,就“鴉片戰(zhàn)爭”的反思及歷史價值進行討論和溝通,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及課程目標的理解,還能在相互探討中深化素養(yǎng)、升華情感,從而達到警醒反思的效果。教學情境的設立和運用,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及德育內容的滲透起到一定幫助,但在教學過程中,還需把握兩個要點:一是主題性。其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與教學主題相聯系,突出目標和要求,使學生的學習和理解更加輕松和高效。二是說明性。情境要對相關知識起到說明、補充及豐富的效果,并通過多樣化的展示,保證學生對內在情感的體會和轉化。

      (三)結合生活,加強德育聯系

      將歷史德育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不僅能提高德育活動的質量和效果,還能從中找到兩者之間的銜接要點,使學生更好理解德育內涵,實現自我發(fā)展。如: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的學習中,教師可從生活的角度出發(fā),引入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技成就、文化成果,如高鐵、北斗導航、通訊技術、移動支付、交通物流等,以此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以及社會責任,這將對人生價值觀的確立及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又如:在“家國情懷與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演進”的活動課學習中,除了對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演進過程進行學習和理解之外,教師還可讓學生利用課余或假期時間,開展“家史探尋”等活動,這樣,既可以了解家鄉(xiāng)或家族發(fā)展、演進的歷史,又可以在整理探究中感悟文化意識、端正人生態(tài)度。德育與生活本就具有相互促進、相互反饋的作用和關系,教師在德育實施過程中,既要加強德育內容的挖掘,又要將生活現象或現實素材引入其中,適當拓展和豐富德育層次,使學生在思德融合及發(fā)展方面得到有效提升[5]。如:在“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的學習中,為使學生更好理解和體會戶籍制度及其發(fā)展過程,教師可從身邊的實例入手,如人口普查、身份證迭代、戶口簿等,以便認識和了解戶籍制度及演變歷程。另外,在國家治理及社會救濟方面,可通過近年來精準扶貧、鄉(xiāng)村振興等熱點話題入手,以此培養(yǎng)和提升其社會責任感,并從中體會到制度的先進性和自信感。

      (四)分析人物,汲取精神滋養(yǎng)

      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判,不僅能發(fā)現一些值得當代學生傳承和弘揚的道德品質,還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同時,對歷史人物的深度剖析,還可以引導學生理性正確地看待一些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以此增強其鑒別歷史真?zhèn)蔚哪芰?。如: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的學習中,教師可將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等人物作為切入點,引導其從多個角度了解歷史人物,客觀評價人物的價值與影響,從而發(fā)揮其德育作用。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詩文形式,進一步展示歷史人物的精神追求和思想觀念,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的李白、“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諸葛亮等,使其從中感悟和領略歷史英雄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德,滋養(yǎng)其心靈、提升其價值。又如:在“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百家爭鳴”為背景,引入孔子、孟子等國學人物,讓學生對其核心觀念進行解讀和表達,既可以提高學生對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總體理解,又可以在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批判繼承、升華思想。在對歷史人物分析的過程中,教師還要重視其批判性和客觀性,既要糾正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錯誤認知,又要從客觀的角度了解歷史人物,走進其內心,科學地看待其歷史功績和社會影響,從而更好地感知歷史內核。

      (五)解讀事件,增進內在理解

      通過對歷史事件進行解讀和闡述,一方面可增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內在理解,鞏固其學習基礎,另一方面可從中體會到事件所代表的歷史意義和基本特征,更易于滲透和發(fā)展德育,促進其正向發(fā)

      展[6]。如:在“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學習中,教師可將“五四運動”作為突破口,讓學生通過不同渠道搜集有關五四運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狀況,從中了解和體會青年學生義無反顧、投身抗爭的決心和意志,這對高中生愛國情感的培育和激發(fā)產生促進作用。又如: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的學習中,通過微視頻導學的方式,組織學生對“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等事件進行分析和評價,從中找到其所存在的局限性,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當時民族危機的感悟,又可從失敗中體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曲折和艱辛,進一步增強其使命擔當和社會責任。另外,在歷史事件的解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故事、生活、場景、問題等元素,使學生對其重點的把握更加深刻、全面,還對其史料分析、因果解讀、史料認識等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幫助。如:在“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學習中,教師可通過flash動畫軟件,將鴉片戰(zhàn)爭中的對局實力、戰(zhàn)略布局等信息進行呈現,并引導其對戰(zhàn)敗結果進行分析,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激勵其奮發(fā)圖強。

      (六)討論話題,抓住價值核心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一些熱點話題進行討論,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還能從中抓住話題背后的社會價值,進而對其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和落實提供有效的載體。如:在“古代的疫病與醫(yī)學成就”的學習中,基于學生對古代疫病的治理及中醫(yī)藥成就的掌握,教師可從疫情的角度展開具體話題討論,分享和觀看醫(yī)護科研人員對現代疫病的管治方案,并從鐘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等人身上學習其勇于擔當、敢醫(yī)敢言的品質和精神。以張伯禮為例,教師可從中醫(yī)藥全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為切入點,充分詮釋了中醫(yī)藥在疫病治理中的價值和貢獻。又如:在“人口遷徙與文化認同”的單元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對“人口普查及相關政策”進行討論和分析,一方面可增強學生對人口遷徙的理解效果,另一方面可從人口普查的數據、政策等資料中了解人口變化與政治、經濟及人地關系之間的相互關系,進一步體會到人口過多過量發(fā)展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分配及其他方面的隱性問題,以此提高其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另外,在德育話題的選擇上,教師既要注意到話題與教材之間的銜接點,又要巧妙涉及一些思辨性的話題,如“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你對中國式發(fā)展道路的理解”等,引發(fā)學生對話題內容的深度思考,進而在德育滲透上得到根本保障。

      (七)組織活動,豐富感性體驗

      相較于文字講授,德育知識較為抽象、空泛,難以使學生理解和接受,對此,教師可通過一些趣味化、實踐性的德育活動,以此豐富學生在德育學習中的感性材料,這將有助于提升其體驗和效果[7]。同時,歷史活動的組織,還為學生學用水平及實操技能的提高和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平臺和渠道,這也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科的實踐性、探究性、綜合性等教育特點。如組織以“對話家鄉(xiāng)歷史”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游覽和欣賞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對名勝古跡、歷史故事、家鄉(xiāng)建設等方面進行調研和勘查,這不僅能提高其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又能在實地探尋中加深對家鄉(xiāng)歷史文化的感悟和體會,這將對家國情懷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如組織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主題的舞臺劇表演活動,對新文化運動的起因、興起、發(fā)展、地位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詮釋與解讀,并通過角色扮演、劇本編演等方式,進一步體會和感悟特定時代下的文化現象,并對高中生時代使命感的提升產生積極影響。另外,教師還可以舉辦一些特色主題活動,如“中華魂”詩朗誦、“爭做時代好少年”演講會、“銘記九一八”觀影會、宣誓活動等,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yǎng)其多樣化的興趣和愛好,又可以在主題活動中懂得愛國與責任,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以史為鑒、吾輩擔當。在德育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和突出主題目標,并與其現實生活相聯系,針對特殊活動進行細節(jié)調整,以滿足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個性需要。

      (八)完善評價,促進全面發(fā)展

      在現階段歷史教學評價中,大多數教師以分數論高低、以排名分好壞,這不僅違背立德樹人的教育初衷,還對學生價值體系的確立和發(fā)展造成一定誤解和缺陷。對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完善評價體系,踐行德育宗旨,摒棄“唯分論”教育思想,從不同角度改善和糾正學生的發(fā)展觀念,從而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其一,改進評價標準。在以往的教學評價中,通常以考試測驗為評價標準,導致學生對分數看得過重,進而造成其片面發(fā)展。對此,教師要改進評價結構,從多個維度去評測和反饋學生,如行為習慣、基本素養(yǎng)、人格品質、理想信念等,使其在自我探索中確立積極的人生目標和發(fā)展路徑,進而協(xié)助其不斷向前。同時,人的發(fā)展是個性的、多向的,教師不應以統(tǒng)一的“尺度”去評估學生,還需通過多把“尺子”觀察和分析主體,進而才能給出客觀、理性的評價結果。其二,關注評價過程。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化的認知行為,不應以靜態(tài)評價去衡量和判定。對此,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趨勢,采取質性與量化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如等第制、百分制、綜合評語等,形成分層次、分階段、分過程的評價反饋體系,以此激勵其健康發(fā)展。另外,德育評價還需納入不同主體,如學生、家長、教師、社會等,既要從多個方面分析和評價學生在德育活動中的具體情況,又要在橫縱對比中認清其不足和短板,從而在后續(xù)培養(yǎng)中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德育元素的把握、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歷史人物的分析等方法的運用,不僅能保證歷史教學中德育活動的實施效果,還對高中生價值觀念及精神品質的提升起到一定幫助。同時,在德育滲透的過程中,教師還需關注到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情況和情感體驗,從不同角度引導其挖掘、討論、探尋歷史意義,以此幫助其了解和傳承優(yōu)秀文化,塑造家國情懷,進而為高素質人才建設及未來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趙義德.基于新課程的高中歷史德育滲透途徑初探:以“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一課為例[J].基礎教育論壇,2021(4):98-98.

      [2]王友兵.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歷史德育教學研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2):93-94.

      [3]王起義.淺談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吉林教育,2021(1):56-57.

      [4]茍會志.關于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探討[J].中華活頁文選:高中版,2022(19):136-138.

      [5]李順.德育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10):57-58.

      [6]扎西才旦.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散文選刊:中旬刊,2022(5):2.

      [7]胡錦清.高中歷史人物教學德育滲透案例分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2(16):28-29.

      本文系2020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課題“以千秋論壇的活動方式拓展歷史學科立德樹人功能的研究”(JSZJ20099)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立德樹人滲透高中歷史
      討論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中學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21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體育師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高中歷史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
      新常態(tài)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淺談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
      高中歷史的學習感悟
      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0
      包產到戶與包干到戶——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商榷
      在印度佛教大會感受日本“滲透”
      万荣县| 静乐县| 武宁县| 普安县| 吐鲁番市| 岫岩| 高淳县| 贵定县| 襄汾县| 苏州市| 平果县| 明溪县| 关岭| 南木林县| 怀来县| 西城区| 精河县| 措勤县| 金秀| 西充县| 疏勒县| 华亭县| 南木林县| 凤阳县| 平顶山市| 嘉兴市| 珲春市| 江阴市| 鹤峰县| 泽州县| 云龙县| 三原县| 冕宁县| 远安县| 玛纳斯县| 武冈市| 满洲里市| 威信县| 确山县| 保亭| 石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