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
內(nèi)容摘要:通過對原文與譯文進行比較分析并結(jié)合語用學(xué)、文化翻譯等相關(guān)理論,探討許淵沖的翻譯思路、語言表達方式和文化背景認知等方面的影響。研究表明,許淵沖在翻譯《論語》時,充分考慮了英語語境中讀者的需求和文化認知背景,采取了多種翻譯策略,以實現(xiàn)準(zhǔn)確傳達原文意義、維護英語語境下的語用效果和文化意義的再現(xiàn)。因此,翻譯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翻譯目的論,注重實現(xiàn)翻譯過程中的文化傳承和跨文化交流,提高翻譯質(zhì)量和文化認知水平。
關(guān)鍵詞:《論語》 翻譯策略 語用效果 文化意義 目的論
《論語》是中國古代經(jīng)典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國古代哲學(xué)、文學(xué)、道德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部經(jīng)典文化典籍,其在文化傳承和跨文化交流中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將《論語》翻譯成英語等外語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和挑戰(zhàn)。因此,對于《論語》的翻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本文以許淵沖所譯《論語》英文版為研究對象,旨在從目的論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其翻譯策略及其效果。目的論是一種功能性翻譯理論,重視翻譯的目的和讀者需求,同時需要考慮諸如翻譯目的、讀者背景和文化認知等因素,以實現(xiàn)準(zhǔn)確傳達原文意義、維護語用效果和文化意義的再現(xiàn)。在翻譯實踐中,翻譯者需要注重翻譯的目的,即確保目標(biāo)讀者能夠準(zhǔn)確理解原文的意義。同時,翻譯者需要根據(jù)讀者的背景和文化認知等因素,選擇適當(dāng)?shù)姆g策略,以保持原文的意思不變的同時,將其傳達給讀者。這也是目的論翻譯理論的核心思想。許淵沖所譯的《論語》英文版在翻譯實踐中,靈活運用了目的論翻譯理論,充分考慮了目標(biāo)讀者的背景和文化認知等因素。在翻譯策略方面,他采用了直譯、意譯和借譯等不同的翻譯方法,以保證原文意思的傳達和語用效果的維護。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討許淵沖的《論語》英譯本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效果,以目的論為理論基礎(chǔ),結(jié)合語用學(xué)、文化翻譯等相關(guān)理論進行分析。本文將通過以下步驟進行研究:對《論語》的中英文原文進行對比分析,找出翻譯中使用目的論的譯文和使用的翻譯方法和策略?;谀康恼摰睦碚摽蚣?,探討許淵沖的翻譯思路、語言表達方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影響。以語用學(xué)和文化翻譯的理論為支撐,分析許淵沖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效果,包括語用效果和文化意義的再現(xiàn)等方面。結(jié)合實例分析,對許淵沖的翻譯進行評價,提出翻譯啟示,以期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鑒意義。
一.翻譯的目的論視角
翻譯目的論是由漢斯·威密爾等人依據(jù)行為學(xué)的理論提出的。該理論的核心原則是“目的準(zhǔn)則”,即任何翻譯行為都是由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手段[1]。翻譯作為跨語言和跨文化交流的橋梁,旨在讓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人們能夠相互交流和理解。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需要充分考慮原文的意義和情感,以及目標(biāo)語言的語言習(xí)慣和文化背景,以達到忠實傳達原文意義的效果,即翻譯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過程,即目的決定方法[2]。在翻譯時,譯者應(yīng)根據(jù)翻譯目的和譯文讀者的特殊情況,對原作進行有選擇性的翻譯[3]。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譯論的交融已成為當(dāng)代翻譯學(xué)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4]。目的論視角是翻譯研究中的一種重要視角,它主張翻譯的目的是傳遞信息和意義,以滿足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人們的溝通和交流需求。諾德認為,若沒有達到翻譯的目的或要求,可能出現(xiàn)功能性失誤、文化性失誤、文本性失誤等翻譯失誤[5]。目的論視角強調(diào)翻譯的主體是讀者,翻譯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能夠理解和接受原文的信息和意義,達到跨語言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在翻譯許淵沖的《論語》英譯本時,應(yīng)用目的論視角可以幫助翻譯者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義和情感,以達到跨語言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目的論視角的核心思想和翻譯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理解原文的意思,因此翻譯者需要充分考慮讀者的文化和語言背景,并以適當(dāng)?shù)姆绞竭M行翻譯。
在翻譯《論語》時,翻譯者需要注意許多方面。首先需要確保準(zhǔn)確傳達原文的意思,包括理解和表達原文中的詞語、短語和句子結(jié)構(gòu)。如在翻譯“君子不器”時,翻譯者需要考慮原文中的“君子”和“器”的含義,并確保翻譯傳達了原文的深層含義。其次,翻譯者還需要考慮讀者的文化和語言背景。如中國文化強調(diào)尊重長輩和教師,而西方文化則更加注重個人權(quán)利和自由。因此,在翻譯“孝”時,翻譯者需要在適當(dāng)?shù)那榫持薪忉屵@個概念,以便西方讀者能夠理解其意義。最后,翻譯者需要選擇合適的詞語和語言風(fēng)格來傳達原文的情感。例如,在翻譯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時,翻譯者需要考慮到其具有道德教化的意義,因此可以選擇使用莊重的語言風(fēng)格來表達??傊康恼撘暯强梢詭椭g者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義和情感,以達到跨語言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翻譯者需要充分考慮讀者的文化和語言背景,并選擇合適的詞語和語言風(fēng)格來傳達原文的情感。
除此之外還應(yīng)考慮讀者的語言習(xí)慣和理解能力、譯入語文化背景和語用效果的再現(xiàn)。在翻譯中要考慮讀者的語言習(xí)慣和理解能力。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它們在語法、句式、詞匯和表達方式上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翻譯中需要注意將原文翻譯成符合英語語言習(xí)慣和理解能力的表達方式,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在翻譯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的考慮,《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經(jīng)典之一,它的內(nèi)容和思想深受中國文化和思想的影響。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之一[6],因此,在翻譯時需要注意將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和思想傳達給英語讀者,以增強英語讀者對中國文化和思想的了解和認識。在翻譯中要注重語用效果的再現(xiàn)。語用效果是指在特定語言和文化背景下,語言使用的目的和效果。在翻譯中,需要充分考慮原文中的語用效果,并采用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以達到相似或相同的語用效果。
總之,翻譯的目的論視角提供了一種有助于有效傳達原文信息和意義的方法,幫助翻譯者更好地面對跨語言和跨文化交流的挑戰(zhàn)。在許淵沖的《論語》英譯本中,翻譯者需要采用目的論視角來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義和情感,以便讓英語讀者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中國的文化和思想。
二.許淵沖《論語》英譯本的翻譯策略
1.詞匯翻譯
詞匯翻譯是翻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確地翻譯詞匯可以有效地傳達原文的意義和情感。在許淵沖的《論語》英譯本中,翻譯者在翻譯中運用了不同的翻譯策略來傳達原文的意義和情感,以求達到譯文形式與原文內(nèi)容的辯證統(tǒng)一[7]。
直譯是一種基本的翻譯策略,它將原文的詞語翻譯成目標(biāo)語言中相應(yīng)的詞語。如“言而有信”被翻譯為“keeping his words”(《論語》1.7)[8],“三省吾身”被翻譯為“asked myself three questions”(《論語》1.4)[8]。直譯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傳達原文的意義。但是,直譯也有其局限性。有些詞匯在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含義,直譯可能會導(dǎo)致意義的丟失或混淆。
釋義是一種基于翻譯者對原文意義的理解和解釋,將原文詞語翻譯成目標(biāo)語言中相應(yīng)的詞語。如“子曰”被翻譯為“Said the master”(《論語》1.1)[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的“是知也”被翻譯為“that is knowledge.”(《論語》2.17)[8]其中“是知也”的“知”被翻譯為knowledge解釋為知識、學(xué)問;“子貢問友”被翻譯為“Zi Gong asked how to make friends.”(《論語》12.23)[8],此處問友并非詢問朋友,而是問如何交友。釋義的優(yōu)點在于能幫助讀者理解語言難度大的詞語和句子?!墩撜Z》中存在著一些難懂的詞語和句子,對于初學(xué)者來說,這些詞語和句子可能難以理解。在這種情況下,釋義可以翻譯為較為簡潔和易懂的解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2.語法翻譯
語法翻譯的正確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地傳達原文的意義和情感。在許淵沖的《論語》英譯本中,翻譯者在翻譯中運用了不同的翻譯策略來傳達原文的意義。
調(diào)整語序是一種基于目標(biāo)語言語法結(jié)構(gòu)的翻譯策略,通過改變原文語序來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義。在許淵沖的《論語》英譯本中,經(jīng)常采用調(diào)整語序的策略來傳達原文的意義。例如,“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被翻譯為“Could a large cart go without a yoke-bar or small cart without a cross-bar?”(《論語》2.22)[8]。翻譯者將“其何以行之哉?”放在“大車無,小車無”之前進行翻譯,構(gòu)成條件狀語從句,符合英文的語法習(xí)慣?!安辉谄湮?,不謀其政?!北环g為“Do not interfere into the matter you are not in a position to!”(《論語》14.26)[8]。即先翻譯的不謀其政,后翻譯的不在其位。調(diào)整語序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義和情感。但是,在使用調(diào)整語序的策略時需要注意不能破壞原文的語法結(jié)構(gòu),否則可能會導(dǎo)致意義的丟失或混淆。
合并句子是一種將原文中的多個句子合并成一個較長的句子來翻譯的策略。中文慣用短句簡單句,而英文則習(xí)慣用長句復(fù)雜句。在許淵沖的《論語》英譯本中,翻譯者經(jīng)常采用合并句子的策略來傳達原文的意義。同樣還是上面的例子,“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翻譯者將其譯為一句話,準(zhǔn)確且簡介的表達了原文的意義,并達到了符合譯入語使用習(xí)慣的目的。合并句子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義和情感,使得翻譯更加簡潔。但是,在使用合并句子的策略時需要注意不能破壞原文的語法結(jié)構(gòu)和意義,否則可能會導(dǎo)致意義的丟失或混淆。
3.文化因素在翻譯中的作用
翻譯涉及到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轉(zhuǎn)化,因此文化因素在翻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許淵沖的《論語》英譯本中,翻譯者在翻譯中考慮了文化因素的影響,盡力保持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在翻譯中,翻譯者需要在原則性和靈活性之間尋找平衡點。原則性是指在翻譯中要盡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使得翻譯更加準(zhǔn)確和精確。而靈活性則是指在翻譯中要適當(dāng)?shù)卣{(diào)整翻譯策略,使得翻譯更加自然和易讀。
在許淵沖的《論語》英譯本中,翻譯者既考慮了原則性,又考慮了靈活性。例如,在翻譯中,翻譯者將“禮”翻譯為“rites”[8],“仁”翻譯為“benevolence”[8]等等,盡力保持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和獨特韻味。另外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和障礙也對翻譯造成了挑戰(zhàn),在許淵沖的《論語》英譯本中,翻譯者克服了文化差異,盡力傳達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如仁的翻譯,在韋氏大學(xué)英語字典中對其的解釋為“an act of kindness”[9],這與論語中的仁所要表達的文化是大致相同的,可見翻譯者對具有豐富的文化功能并在翻譯時對文化因素給予了充分的考慮。
三.許淵沖《論語》英譯本的語用效果
通過對翻譯中涉及的語用因素和翻譯策略進行分析,探討了翻譯對語用效果的影響,包括情感色彩、語言風(fēng)格、社會文化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等方面。
1.精準(zhǔn)傳達信息
翻譯的首要任務(wù)是要精準(zhǔn)地傳達原文的信息,讓讀者能夠理解原文的意義。在許淵沖的《論語》英譯本中,翻譯者采用了準(zhǔn)確、簡潔、通俗易懂的語言風(fēng)格,能夠準(zhǔn)確地傳達原文的意義,讓讀者可以輕松理解。例如,在原文中,“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中,“說”和“樂”都是情感上的詞語,翻譯者將其分別翻譯為“delight”和“pleasure”[8],準(zhǔn)確地傳達了原文的情感內(nèi)涵。
2.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際已經(jīng)成為一種必備的能力。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一種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許淵沖的《論語》英譯本中,翻譯者充分考慮了跨文化交際的因素,盡可能地保持了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和獨特韻味,提高了讀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在原文中,“君子”是一個道德上的稱呼,表示一個高尚的人。許淵沖將其翻譯為“intelligentleman”[8],突出君子是intelligent并且gentle的人。這樣,翻譯者在翻譯中盡可能地傳達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同時也適當(dāng)?shù)卣{(diào)整了翻譯策略,使得翻譯更加準(zhǔn)確和精確。
3.增強讀者體驗感
翻譯不僅要傳達信息,還要提供良好的閱讀體驗,讓讀者感受到翻譯的美感和藝術(shù)性。在許淵沖的《論語》英譯本中,翻譯者采用了簡潔、通俗易懂的語言風(fēng)格,同時保持了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和獨特韻味,增強了讀者的體驗感。例如,在原文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边@句話中,“患”字表達了子思擔(dān)憂的情感,翻譯者將其翻譯為“care less”[8],保留了原文的情感內(nèi)涵,同時也使得翻譯更加具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本文從目的論視角出發(fā),對許淵沖的《論語》英譯本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許淵沖的《論語》英譯本在翻譯策略、文化內(nèi)涵、語用效果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能夠準(zhǔn)確地傳達原文的意義,提高讀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讀者的體驗感,引導(dǎo)讀者思考。并且在翻譯中應(yīng)當(dāng)考慮原文的語境、文化內(nèi)涵和獨特韻味,適當(dāng)運用翻譯策略,盡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義和情感。同時,翻譯者會在原則性和靈活性之間尋找平衡點,克服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使得翻譯更加準(zhǔn)確和精確。
總之,許淵沖的《論語》英譯本在傳達原文意義、跨文化交際、增強讀者的體驗感和引導(dǎo)讀者思考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將為今后《論語》英譯研究提供參考,并對英語學(xué)習(xí)和跨文化交際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進一步探討如何在保留原文意義的前提下,提高翻譯的準(zhǔn)確性和恰當(dāng)性。同時,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該盡可能減少主觀色彩的影響,以確保翻譯的客觀性和準(zhǔn)確性。
參考文獻
[1]陸國飛.旅游景點漢語介紹英譯的功能觀[J].外語教學(xué),2006,27(5),78-81.
[2]仲偉合,鐘鈺.德國的功能派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1999(3),48-50.
[3]鄭淑明,周鴻雁.基于翻譯目的論的景區(qū)牌示英譯探析——以哈市中央大街為例[J].中國科技翻譯,2016,29(4),38-40.
[4]卞建華.傳承與超越:功能主義翻譯目的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8.
[5]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Routledge, 2014.
[6]季羨林.季羨林談翻譯[M].北京:當(dāng)代中國出版社,2007.
[7]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M].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8]許淵沖. Thus Spoke the Master[M].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19.
[9] Mish, Frederick C. Merriam-Webster Collegiate Dictionary[M]. Merriam Webster, U.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