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娜
【摘 要】當前,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關注語用能力的訓練,將言語實踐活動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 語文要素 言語實踐 核心素養(yǎng)
一、關注語文要素,明確語用目標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緊扣語文要素,制訂出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語言表達、思維訓練的教學目標,并在目標的指引下,充分落實語文要素,有效開展閱讀教學。
如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因此,教學《灰雀》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根據(jù)單元語文要素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能抓住主要人物做的主要事件,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2.能帶著問題默讀課文,體會灰雀的可愛,感受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基于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根據(jù)課題提出問題,并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接著,讓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說說列寧和小男孩分別對灰雀做了哪些事,為什么會做這些事;然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體會灰雀的可愛,同時,抓住描寫人物對話的句子,體會列寧的善解人意和循循善誘;最后,可以讓學生分享其他名人的故事,并談談感受。
二、借鑒文本語言,提高語用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借助教材學習語言,除了引導學生感受漢字的音、形、義之美,還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口頭或書面表達的訓練。課文中一些優(yōu)美的句子、典型的段式、重要的謀篇布局以及特別的敘述描寫,都可以作為語用訓練的樣本,引領學生感悟、體驗、積累、運用,讓他們在語言實踐中逐步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奧秘,從而提升言語表達的品質(zhì),提高語用能力。
如五年級上冊《白鷺》這篇課文,作者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了白鷺的外形美,特別是描寫白鷺的色素和身段的這部分內(nèi)容,更是有特色,值得學生借鑒、模仿。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讀一讀這個語段,并思考這段話“寫了什么”“從中感受到了什么”。接著讓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寫出白鷺的顏色美和身段精巧的。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增之一分”“減之一分”“素之一忽”“黛之一忽”等詞語,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對比的方法寫出白鷺適宜的色素、身段。最后可以讓學生思考“還可以怎么寫”,或者模仿作者的表達方法,寫一種自己喜歡的動物的外形。
三、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聚焦語言運用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直觀演示創(chuàng)設形象情境、言語描述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實際情境等。
如三年級下冊《鹿角和鹿腿》這篇課文,不僅要求學生讀懂課文內(nèi)容,讀出鹿的心情變化;還要求學生能根據(jù)提示講故事,了解故事蘊含的道理。為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復述故事,而這個復述故事的過程,就能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首先,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提示復述故事,并要求學生在復述故事時要將鹿的心情變化表達出來。接著,讓學生戴上動物頭飾表演故事,進一步內(nèi)化故事內(nèi)容。然后,讓學生結合故事的結尾續(xù)編故事。再然后,讓學生說說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最后,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例子,讓他們聯(lián)系生活中那些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內(nèi)在品質(zhì)的人和行為進行交流。
四、著力語氣運用,促進素養(yǎng)提升
語言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效開展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首先,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沒有任何思維含量的問答式教學,要在教學中多提一些有助于學生思考和語言表達的問題。如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提問題單元,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從“哪些地方可以提問題”“從哪些角度提問題”“怎樣提問題”“提問題有什么作用”等方面進行提問,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探討。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動筆,學會批注,在批注中訓練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如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是批注單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學會批注,適時表達自己的思想,實現(xiàn)由理解向表達轉化。教學《牛和鵝》這篇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在寫得好的地方、有疑問的地方和有啟發(fā)的地方作批注,為學生提供作批注的借鑒方法;教學《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這篇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從《牛和鵝》這篇課文中學到的批注方法,結合課后思考題,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并和同學進行交流,提升表達能力;教學《陀螺》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在體會比較深的地方作批注;教師還可以結合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對批注方法進行梳理總結,讓學生真正實現(xiàn)從關注理解內(nèi)容轉向關注言語表達。
再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隨文練筆,可以模仿表達,也可以拓展延伸,還可以有感而發(fā),讓學生在言語實踐中提升核心素養(yǎng)。如教學四年級下冊《“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篇課文時,學生在閱讀中結合對哈爾威船長語言、動作的描寫,感受到哈爾威船長鎮(zhèn)定自若、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質(zhì)。這時,教師可以安排這樣的隨文練筆:孩子們,如果你是被救的人員之一,當你凝望著這尊黑色的雕像,你想說什么?如果你是哈爾威船長,看著被救的人群和你的老伙計——“諾曼底號”輪船,你又有什么話語想要留下?拿起筆寫一寫他們的心聲。于是,學生就會聯(lián)系生活實際,從婦女、小孩、船員等不同角度寫出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也會聯(lián)系自己的心愛之物,寫出對“諾曼底號”輪船的不舍之情。
五、關注生本差異,設置語用訓練點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語用訓練前,要準確把握學生到底學會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知識需要進一步指導,從而更加有針對性地設置語用訓練點,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
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楓樹上的喜鵲》這篇課文中的“一會兒教喜鵲弟弟唱歌,一會兒教他們做游戲,一會兒教他們學自己發(fā)明的拼音字母……”這句話時,教師可以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先引導學生說一說喜鵲阿姨給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如疼愛自己的子女、有耐心、有本領等。接著,讓學生說一說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如教唱歌、做游戲、學拼音字母等。然后,讓學生說說從“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中讀懂了什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喜鵲阿姨可能還會教小喜鵲們做什么,如蕩秋千、吹泡泡、學飛翔等。再然后,讓學生試著用“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仿說句子。最后,教師可以結合語文園地中的“字詞句運用”,進一步鞏固學生對“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這個關聯(lián)詞的運用。
中年級與低年級的學段特點是不一樣的,語用訓練點也是不同的。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爬天都峰》這篇課文中的“一會兒攀著鐵鏈上,一會兒手腳并用向上爬……”這句時,如果還像教學低年級學生一樣讓他們用“一會兒……一會兒……”自由造句,那么訓練的意義就不大了。因此,教師要根據(jù)中年級“學習有序敘述和淺顯描述的方法”的學段特點,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用上三個“一會兒”來造段。如有學生這樣描寫噴泉:當音樂響起時,噴泉一會兒快,如波濤洶涌;一會兒慢,如溪水漫步;一會兒緩,如春風拂面;一會兒急,如鼓聲震天……讓人贊嘆不已。這樣的描寫,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噴泉寫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