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勞動教育;教材分析;教學實施
當前,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是重要的研究課題。2020年教育部印發(f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要求“有重點地納入勞動創(chuàng)造人本身、勞動創(chuàng)造歷史、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勞動不分貴賤等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加強對學生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合法勞動等方面的教育”。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二單元以“勞動光榮”為主題,是高中語文教學融合勞動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和良好契機。然而對于這一單元的教學,往往出現(xiàn)用空泛的勞動概念貼標簽、空有語文教育而勞動實踐缺失等現(xiàn)象。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厘清勞動教育的內涵,準確把握高中語文教學和勞動教育的內在聯(lián)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找到有效銜接點,先明確“融什么”,再解決“怎么融”。
一、高中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雙向互動關系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勞動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大量的勞動教育資源,在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具有必然性,二者在邏輯上互動聯(lián)系,在內容上有所對應。
1. 語文教學和勞動教育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指導綱要指出:“勞動教育是發(fā)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語文教育和勞動教育分屬不同的學科領域,要實現(xiàn)課程融合,首先要深入認識語文教學和勞動教育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從培養(yǎng)目標看,高中語文教學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在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方面發(fā)揮應有的功能,強調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在真實情境中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品質,并引導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在語言文字運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目標同源,其目的都是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素養(yǎng)提升。
從課程性質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1]。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中的勞動教育是讓學生在語言學習和運用中感受勞動、體悟勞動,通過勞動情感的激發(fā)探尋其情緒價值和人文內涵,發(fā)現(xiàn)勞動之美,進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塑造勞動精神品質等;不能將其等同于綜合性的勞動教育課,也不能離開語文學科特點,上成空談勞動的“思想課”和“實操課”。
從課程內容看,語言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而勞動是最主要的社會實踐活動。語文課程包含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二者基于真實的生活和社會,通過實踐這一共性教育活動達到目標,發(fā)揮思想教育、情感陶冶、人格培養(yǎng)的功能。也就是說,語文教學中的勞動教育應通過帶有語文性質的語言實踐任務來完成。
從社會需要看,現(xiàn)代青少年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有脫離勞動實踐的傾向。語文教學中的勞動教育能通過語言、思維、情感,不斷完善個體對勞動意識、勞動能力的培養(yǎng),能從“德智體美”各方面促進青少年個體成長與社會發(fā)展的統(tǒng)一。
因此,以語文學科素養(yǎng)和勞動素養(yǎng)提升為根本目的,發(fā)現(xiàn)二者在教育內容上的重疊和對應,是明確“融什么”的關鍵。
2. 勞動教育與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內容的有機對應
指導綱要提出了勞動教育的四個總體目標,即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規(guī)定了語文學科的四項核心素養(yǎng),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依據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勞動教育特點、價值和規(guī)律,筆者以勞動教育內容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對照因素,以勞動教育內容的四個總體目標為支撐,從提升學生各項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探索教學內容,形成高中語文教學和勞動教育內容上的有機對照(見表1)。
二、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
通過梳理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勞動教育內容的交叉重合,明確高中語文教學“融什么”的內容框架后,需要依據表1 對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二單元中的每篇選文進行細化、梳理、歸類、綜合,同時分析單元整體的勞動教育特點和教育取向。
1. 必修上冊第二單元選文的勞動教育價值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二單元以“勞動光榮”為主題,編選了六篇文章,其中三篇人物通訊,一篇新聞評論,兩首古詩。筆者按照篇目、體裁、勞動角色和勞動教育內容的四個維度,從七個方面對這六篇課文進行了梳理(見表2)。
如表2 所示,該單元主題為“勞動光榮”,需要通過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和品質四個維度來支撐。每篇課文都從不同角度彰顯勞動的偉大意義,體現(xiàn)對勞動精神的傳承和發(fā)展。例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袁隆平的創(chuàng)新勞動思維品質,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動精神;《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中張秉貴熱情誠懇、尊重勞動和勞動者的勞動態(tài)度,以及愛崗敬業(y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勞模精神;還有《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芣苢》《插秧歌》對傳統(tǒng)優(yōu)秀勞動文化的傳承等。
2. 教材單元勞動教育的特點和教育取向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選文內容貫穿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主線,聚焦單元主題,在全面覆蓋勞動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又展現(xiàn)出鮮明的特點。
第一,強調勞動教育的時代性特征。單元課文既選取了以科技性、創(chuàng)新性為特點的現(xiàn)代勞動元素(《喜看稻菽千重浪》《“探界者”鐘揚》等),也選取了體現(xiàn)古代農耕勞動、采摘勞動的傳統(tǒng)勞動元素(《芣苢》《插秧歌》)。而新聞評論《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更加突出了追求“精細”和“卓越”,強調了這些勞動品格和勞動精神的時代特征。不同題材的選文,通過對不同時代勞動樣式的呈現(xiàn),讓學生能正確認識勞動的時代價值,明確作為時代新人要努力“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價值導向。
第二,塑造了多元的勞動者形象??茖W家袁隆平、勞動模范張秉貴、時代楷模鐘揚,他們都是勞動人民的典范,三篇課文聚焦三人的生活、工作、科研等瑣事,在報道、故事、對話中樹立勞動者典范。此外,課文中的手工匠人、采摘者、農耕者等普通體力勞動者形象,通過勞動環(huán)境襯托、勞動細節(jié)描寫,隱含了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精神。教材選文人物形象勞動品質的顯性呈現(xiàn),要求學生樹立勞動平等觀,即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無論是成果突出的專業(yè)勞動者,還是平凡的普通勞動者;腦力勞動者,還是體力勞動者,只要在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作出貢獻,就是光榮而偉大的。
第三,通過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勞動精神。語文實踐活動通過發(fā)揮語言文字的載體作用,要求學生在應用領域能更加全面、準確、藝術化地理解勞動內涵,建立勞動情感,體認勞動承載的社會價值,弘揚勞動精神。勞動精神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和鑒賞等語文實踐活動以及勞動思維直接或間接地展示和表達出來。例如,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工匠精神的直接展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對于勞動的認同,是“知”勞動精神;語言、思維實踐,梳理、探究、習作等理解和運用,是間接的“行”勞動精神。單元學習任務中也提出了滲透勞動精神的語文實踐要求。如任務二要求細讀相關課文,完成四個分任務,指向啟發(fā)學生對艱苦奮斗、探求科學、關愛他人等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思考;任務四是寫一個熟悉的勞動者,由內化輸入到表達輸出,綜合鍛煉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激發(fā)學生的主體自覺性,熏陶學生尊重、崇尚勞動。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的實施建議
根據上述對教材單元課文及勞動教育資源的挖掘和分析,結合單元學習任務,須緊扣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聯(lián)結點,通過補充生活中的勞動教育資源、觀照真實生活情境、創(chuàng)新學習實踐活動等方法,平衡課內與課外、協(xié)同認知與體驗、并聯(lián)專項教育與綜合教育,形成教學方案并予以實施,解決“怎么融”的問題。
1. 平衡課內學習任務與課外學習任務
對教師來說,“‘單元學習任務應置前,是設計單元教學方案的主要依據”[2]。要從整體上分析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本單元有兩條主線,一條聚焦單元主題“勞動光榮”,另一條為“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這種統(tǒng)籌性的單元整體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習任務。為規(guī)避學習任務量與學生課堂學習時間之間的沖突,就要依據勞動教育的社會性特點,對單元學習任務作好課內和課外的適用性區(qū)分,平衡課內學習任務和課外學習任務。
本單元的四個學習任務中,任務一圍繞“勞動光榮”的主題設置了四個話題,要求學生分組進行專題研討,注重語言的表達和交流。任務二從文章的體裁出發(fā),要求先分析課文,深入挖掘人物精神,再掌握新聞評論的結構、寫法、立場等。任務三是語文和勞動教育的社會性任務,要求根據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新聞作品,撰寫一份推薦書并在班內展示交流。任務四指向勞動主題的寫作實踐,寫一個熟悉的勞動者。顯然,這四個任務從教材選文出發(fā),形式上從課內勞動知識到課外生活實踐轉型,方法上從勞動觀念的閱讀輸入到勞動活動的表達輸出,并遵循由勞動認知到勞動情感認同,由被動到主動的勞動主體意識生成,最后歸于實踐行動的內在邏輯。教師需要依此邏輯拆分課內和課外學習任務,課內使學生初步形成勞動意識和勞動認知。課外強調發(fā)揮學生的自覺性,以課外學習資料為依托,通過擴展不同的勞動教育主題延伸閱讀和習作等活動,強化針對勞動社會性特點的任務學習。課內學習任務和課外學習任務的區(qū)分,不能局限于單元任務,要設計更有針對性和更加豐富的語文活動。例如,任務二中的第一個活動,除具體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場的梳理外,還可以引入如清潔工、快遞小哥等社會勞動者形象進行對比,引發(fā)學生思考:課文中的專業(yè)勞動者和這些普通勞動者之間的勞動品質有何異同?他們創(chuàng)造的勞動價值有沒有優(yōu)劣區(qū)別?以此來啟發(fā)學生辯證思考勞動,將勞動教育內化融合。
2. 協(xié)同認知性學習任務與體驗性學習任務
認知性學習任務在于引領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認識與理解、抽象與運用、分析與評價,旨在使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體驗性學習任務為學生提供真實或模擬的活動情境,旨在使學生產生具身性的參與體驗,其重點在于“體悟”,它與實踐性相關,而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的關鍵詞之一正是“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活動體悟并形成勞動情感、勞動思維、勞動品質和習慣,反過來又能促進他們對于勞動的認知。真實的情境是學習活動開展的重要依憑,因此,“情境”成為協(xié)同兩種學習任務的關鍵詞。教材內容和單元學習任務已蘊含了大量教學情境,便于學生開展體驗式學習。例如,《插秧歌》中描繪人們在農時冒雨齊心勞作的場景,《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袁隆平挽起褲腿走下稻田的情景。此外,本單元的教學情境設計還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依據教材內容,擴展勞動情境。如閱讀《“探界者”鐘揚》中鐘揚帶著學生采集到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種子植物——鼠曲雪兔子——這個場景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搜集雪山惡劣環(huán)境的相關資料、種子照片等,并在課堂上用多媒體展現(xiàn),通過勞動場景的渲染,突出鐘揚不畏艱辛的勞動精神,深化學生的情感認知。第二,利用網絡媒介資源,虛擬勞動情境。如通過播放中央電視臺文化真人秀節(jié)目《天工開物》選段,虛擬古今勞動者的對話情境,并提問:主人公宋應星和袁隆平有著共同的“禾下乘涼夢”,這個夢是什么?它們?yōu)槭裁磿鋈绱讼嗤膲??引導學生對勞動精神進行思考。第三,補充社會生活材料,創(chuàng)設勞動情境。如結合單元學習任務三,要求學生利用人工智能評選優(yōu)秀新聞稿,之后對人工智能進行評價,并為人工智能機器人設計功能,撰寫說明或推薦書等。這樣,學生經歷從認知、體驗感受到反思,再回歸寫作實踐的過程,保證體驗實效,從而實現(xiàn)對勞動的價值認同,提升語文應用能力。
3. 并聯(lián)專項教育任務與綜合教育任務
綜觀本單元學習提示和專題研討、選文梳理、撰寫推薦書及寫作這四個單元專項教育任務,它們關聯(lián)了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教學實踐活動,貫穿了勞動教育各維度內容。以“勞動審美”為例,單元學習任務一研討勞動的崇高與美麗,是“勞動之美”的表達與交流;任務二對《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的話題辨析屬于“勞動之美”的梳理和探究。如此,教師可以選取不同的專項教育任務,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中介,融入勞動審美、勞動價值觀、勞動品質、勞動精神等內容。與之相比,語文綜合教育任務旨在打破課堂教學的限制,以綜合性的語文活動為載體,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發(fā)展。通過綜合的言語實踐活動打通語文課堂與社會生活的通道;涵蓋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學習活動的任務設計,融合其他教育元素,實現(xiàn)學生個體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勞動教育的生活特性也為教師多樣性的教學方案設計提供了可能。例如,可以拓展同類主題如《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平凡的世界》的閱讀鑒賞,將不同勞動者形象展現(xiàn)出的勞動品質作對比,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討和匯報;或者設置課內主題交流活動,開展主題辯論賽“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哪個更重要”“數字技術阻礙還是促進勞動精神的發(fā)揚”等,還可以舉辦話劇、心理劇、演講誦讀等勞動故事角色扮演類綜合活動,或者開展校內外的實地采訪活動、職業(yè)體驗活動、科技參觀活動、研學活動等,并撰寫新聞、勞動報告在班級內交流展示,在完成綜合教育任務的同時,實現(xiàn)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勞動素養(yǎng)的雙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