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剛
摘 要 學習項目與教學目標的統(tǒng)一要符合“教、學、評”一致性的發(fā)展要求。教學目標的設定不僅要與學生主體的學習需求結(jié)合起來,還要和學習項目的逆向?qū)嵤┙Y(jié)合起來。學習項目的設計要緊跟教學目標的方向,考慮最大范圍的全員參與性。
關鍵詞 教學目標? 學習項目? 統(tǒng)一? 教學評? 一致性
要引導學生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中走進辛棄疾,走進辛棄疾所在的那個時代,光靠口頭講授或者資料轟炸,都很難做到。真實課堂的發(fā)生往往都需要一種融入其中的情景。這種情景的營造通常與教學目標的設定息息相關。傳統(tǒng)課堂往往忽略課堂到底要通往哪里,學習項目如何設計。殊不知,教學目標會發(fā)出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向指示。本文以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的教學目標設計為例,展示教學目標與學習項目內(nèi)在一致性的具體做法。
一、原定的教學目標
1.了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
2.誦讀全詞,在朗讀中加深對詞的理解。
3.體會辛詞用典特色。
4.感知作者寫作此詞的心情,體會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這四個教學目標中規(guī)中矩,方法不明確,對象不具體,過程簡單隨意。這類教學目標對應的學習項目大多為:學生誦讀+教師引導分析,難以設計出比較具有創(chuàng)意的貼合詞境的學習項目。
二、調(diào)整后的教學目標
1.用沉浸式體驗的方式,串聯(lián)分析詞中五個典故的情感指向及內(nèi)在關系。
2.以述代析,在組間交流中體味詞人愛國主義情懷、報國無門的苦悶與憤慨。
這兩個教學目標指向明確,對象具體,對學習項目的設計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有助于設計出與之對應的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學習項目。
三、對應的學習項目
請同學們化身為辛棄疾,采用第一人稱,用一種你熟悉的表達方式(小說、詩詞等)串聯(lián)本首詞中的五個典故,寫出你心目中最真實的辛棄疾。
(不求速度,給予學生安靜創(chuàng)作的時間。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選出本小組最優(yōu)秀的作品,加以分享討論。老師向?qū)W生分享自己的創(chuàng)作,并對所有小組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和評分。)
四、學習項目驗收類型
以“詞”證詞。“以詩證詩”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學生在接收到這個學習項目后,首先要對本首詞的詞人生平、寫作背景、主要內(nèi)容、思想情感等作充分的了解。接著學生根據(jù)原詞中的關鍵詞,描述自己心目中“辛棄疾”的大概模樣。然后學生再根據(jù)人物建模,選擇關聯(lián)意象,并進行串聯(lián)。其次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反復煉字煉句,將思想情感融入其中,創(chuàng)作出一首解釋“辛棄疾”的詞或者詩。最后學生和教師一起來分析和解構(gòu)這首詩詞(見案例一)。
案例一:
北固亭作
青峰連柞①起,縓②云詣庭間。
鍠③翳④徹佛貍,神鴉醉未眠。
仲謀立吳都,寄奴煌京延。
元嘉草草散,空守鎮(zhèn)江知府邊。
昨夜多雨,飂⑤猖狂,燭忽暗,淚徜徉。
四十三年行,望披甲,卻無權。
猶記揚州路,竟無言!
注釋:①柞:一種樹名。②縓:淺紅色的。③鍠:鐘聲,兵器,這里表面指鐘聲。④翳:羽毛做成的舞器。⑤飂:西風。
詞意解說:看著江旁的青峰和柞樹連在一起,層層疊疊,淺紅色的云漫向了朝廷,即戰(zhàn)火燒到了宋廷,情況危急。聽見鐘聲,看見舞女們帶著舞器,扭動腰肢,音樂響徹整個佛貍祠,吃了祭品后的烏鴉醉了卻始終無法入眠,這里有對人們忘卻戰(zhàn)爭恥辱的反諷,“烏鴉”卻是一個為了國家而泄憤吃祭品的“英雄”,增加反諷的味道,其實我就是那只“烏鴉”。孫仲謀建立吳國,寄奴使京城解放再向外蔓延,是我對二人的敬佩之情。元嘉冒然突進卻被嚇退時,我仍然獨自一人在守在鎮(zhèn)江,我明明是打仗的好手,可當今皇帝卻只派我做一閑官,才能無用武之地,痛苦和無奈充斥心間。昨夜雨下得很大,風十分猖狂,燭火忽暗,當它亮起來時,我才發(fā)現(xiàn)不知何時臉上掛滿淚珠。四十三年的人生路,我想戴上盔甲為國效力,可朝廷不讓,我沒有權力實現(xiàn)我的夢想,但是仍然記得當時南下的“烽火揚州路”,我發(fā)誓收復中原的心,我該怎么面對你?看著水天一色,青峰環(huán)繞,郁郁蔥蔥的美景,我竟什么也說不出來!
以“說”證詞。本首詞的作者辛棄疾本身就是一個“傳奇人物”,在他的身上有諸多故事。這是值得被挖掘的“點”。學生根據(jù)自己對本文五個典故的理解,轉(zhuǎn)化為“小說”,從而用一種比較“隱藏”的方式,呈現(xiàn)辛棄疾內(nèi)心真實的思想情感(見案例二)。
案例二:
山的那邊,還會是山嗎
“爺爺,你在看什么?”孫兒見我站在草坡上,湊過來問我。
“我在看啊,山的那頭,有沒有馬蹄聲?!?/p>
“那您看見馬了嗎?”
“沒有。山的那頭,還是山?!?/p>
距離我初次登上北固亭,已過去了很久很久。本以為到了鎮(zhèn)江,可以了卻心愿,如今看來恐要遺憾此生了。
千古興亡多少事?不過是隨著長江水向東流罷了。
一只鳥雀停在竹葉尖旁,深藍的天空,月光淡淡灑在扇葉上。
“爺爺,給我講個故事吧。我想聽北方的金戈鐵馬?!?/p>
“想聽北方,那先從南說起吧。三國時期,東吳孫權,他領兵征戰(zhàn),走闖天涯,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千英雄誰敵手?孫權始置于京口鎮(zhèn),同樣是在京口,宋武帝劉裕起兵北伐,滅了南燕、后秦后,他成功建立了劉宋政權。有了這樣的先例后,劉義隆也北伐討魏,認為自己能像霍去病那樣追擊匈奴大獲勝利。你猜猜看怎么著?”
“贏了嗎?”
“正如42年前張浚北伐一樣,兵敗符離。”
“那就太可惜了?!?/p>
“宋文帝討魏失敗后,拓跋燾筑了座行宮,此后人們祭祀敬拜,早已經(jīng)忘記失敗之恥。你會忘記歷史嗎,孩子?”
“我肯定不會的,總有一天我會馳騁沙場,征戰(zhàn)四方,到時候我們大宋一定能完成統(tǒng)一。”
“孩子,爺爺不希望你上戰(zhàn)場,但是國家終要統(tǒng)一,康頗被免職后,尚能為國再赴戰(zhàn)場,如果國家需要我,我也會上戰(zhàn)場拼命?!?/p>
月光還在照著,鳥雀被風一驚,鉆到林子里去了。
山的那邊,還會是山嗎?
五、從教學目標到學習項目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強調(diào):“‘語文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睂W習項目主要是指圍繞教學目標而設定的具有較高復雜性以及真實性、情境性的項目化問題。這些項目化問題有利于幫助學生解決學科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在完成學習項目的過程中,挖掘自身對文學本身的理解,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增強問題解決的能力,培養(yǎng)自主思考、合作學習的意識。
學習項目與教學目標的統(tǒng)一符合“教學評”一致性的發(fā)展要求。教學目標引領學習項目,學習項目反映教學目標。在教學實施之前,教學目標的設定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主體對象為學生,二是過程要可操作化,三是能力培養(yǎng)要聚焦,四是目標要具體。學習項目的設計需要遵循幾個原則:一是緊跟教學目標的方向,二是考慮最大范圍的全員參與性,三是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融入其中,四是文學化的評價嵌入整個活動中。教學是一門藝術,它關聯(lián)著我們所能夠想到的以及不能想到的所有元素,作為教師,則是定準方向,放開牽著學生的手,引導學生“想起來,寫起來,說起來,走起來,動起來”,真正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性、能動性,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通聯(lián):四川簡陽中學]
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與文化自信(1)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深刻指出:“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文明以開放包容的特質(zhì),兼收并蓄的胸懷,使中華文脈綿延繁盛、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彰顯出新時代的文化自信。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多元一體的文明生成中鑄就了文化自信的根脈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生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明積淀,蘊藏著中華文化世代傳承的文明基因。從產(chǎn)生于上萬年前的史前栽培農(nóng)業(yè),到距今6000年左右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再到距今5000年前后良渚文明的出現(xiàn),在黃河、長江中下游和西遼河流域范圍內(nèi)一些地方相繼出現(xiàn)了以宗教祭祀和軍事指揮為特點的“王權”,標志著這些地域率先進入了區(qū)域文明社會。一直到約3800年前,華夏區(qū)域內(nèi)的許多地方分別建立起自己的“王國”,中國步入古國文明的時代。中原區(qū)、燕遼區(qū)、江浙區(qū)、海岱區(qū)、巴蜀區(qū)等眾多地理單元呈現(xiàn)出精彩紛呈的文化樣態(tài)。大量考古事實證明,中國史前文化的紛繁多元、相對獨立的發(fā)展,使得不同文化在互動傳播中逐漸形成了相互交流、和合共生的基本特點,使中國史前呈現(xiàn)為一種重瓣花朵的“多元一體”的文明特質(zhì),這是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獨樹一幟的深層原因,也是文化自信的根脈。
在中華文明的早期發(fā)展中,中華大地悠久、獨特的文化土壤孕育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體現(xiàn)為交流互鑒、求同存異、多元一體的文化品格。今天,我們解讀中華文明歷史,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要做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從早期中國、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脈搏中尋找文化底蘊,將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作為獨特的民族品格加以傳承和發(fā)揚,深刻領會這一突出的包容性所形成的強大凝聚力,對中華文明從“滿天星斗”到“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從交流融合到團結(jié)統(tǒng)一,直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確立所產(chǎn)生的獨特作用,在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根脈中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zhì)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中華文明在不斷塑造、涵養(yǎng)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質(zhì)和精神品格,在這個意義上,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與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標識,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精神動力。
——王紫瀟《光明日報》202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