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摘 要】基于學科育人理念,深挖教材中的育人要素,在語篇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可以實現(xiàn)語言學習與勞動教育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文章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一課Story time為例,探討在英語語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有效策略,即通過巧設真問題、創(chuàng)設真情境、鏈接真生活,引導學生在語篇學習中強化對家庭責任分工的意識,在實踐運用中提升語言表達和思辨能力,在生活中積極參與家庭勞動,落實學科育人價值。
【關鍵詞】學科育人 語篇教學 勞動教育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要把落實立德樹人作為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準確理解核心素養(yǎng)內(nèi)涵,全面把握課程育人價值。作為一線教師,該如何全面落實育人目標,深挖教材育人價值,結合語篇教學,巧妙滲透勞動教育呢?本文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一課Story time為例,闡述在英語語篇教學中落實學科育人理念、滲透勞動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巧設真問題,激發(fā)勞動興趣
語篇是英語教學的基礎文本和學習資源,包括口語對話、文字表達、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等多種形態(tài)的材料。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潛心研究教材,發(fā)掘語篇背后的編寫意圖和育人理念,在主題引領下聯(lián)系生活,巧設真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主題意義,積極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進行勞動,全面激發(fā)勞動興趣。
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單元主題是“幫助父母做家務”,主要學習運用be doing的句型結構描述正在進行的動作。Story time的教學設計圍繞“helping our parents(do housework)”這一話題展開,教師通過引入周末家庭生活這一概念,巧設以下真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家庭生活中家務的分工和如何幫助父母承擔家庭勞動,并幫助學生培養(yǎng)家庭責任意識。
Q1:What are parents doing at weekends?
Q2:How can we help them?
Q3:What are Mike and Helen doing to help on Saturday morning/afternoon?
Q4:Is Tim helping his parents? Why?
在對語篇的獲取與梳理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結合生活中的真問題:我們可以如何幫助父母?文本中的Mike和Helen是如何幫助父母的?引導學生關注父母的付出與艱辛,思考作為子女可以承擔的家務勞動。文本學習之后,教師鼓勵學生結合實際判斷Tim是否承擔了家庭責任,是否幫助了父母。學生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最后形成觀點:不論年齡大小,都可以積極參與家庭勞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
通過巧設真問題引發(fā)學生的討論與思考,不僅改變了學科教學中知識的單一講授方式,也在思維的碰撞中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激發(fā)勞動興趣,為真實地參與家庭勞動做好了思想準備。
二、創(chuàng)設真情境,引導勞動參與
勞動教育特別強調(diào)具身實踐,提倡“做中學”和“學中做”,手腦并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參與中體驗勞動艱辛,增強勞動能力。學科的育人功能應該結合學生學習和生活,通過真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討論交流自然形成。對學生的勞動教育也在真實情境的體驗中,潤物無聲,悄然達成。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
教師依托單元主題“helping our parents (do housework)”,教師通過課文音頻、視頻及圖片等,創(chuàng)設Mike一家周末分工承擔家務這一真情境。在此情境中,學生了解“Mike can clean the car and clean the table. Helen can sweep the floor and wash the dishes.”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比兩人承擔家務的差異。通過交流和討論,學生得出Mike作為男孩,可以承擔家務中較累的工作,而Helen作為女孩,力氣不是優(yōu)勢,可以做些輕巧細致的工作。雖然家庭中有男女差異和能力差異,但是我們都可以作為小主人,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找到適合自己的勞動,積極承擔家庭責任。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要給學生留有選擇勞動形式的余地,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興趣特長,鼓勵學生參與勞動,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精神和勞動技能。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時也要考慮教育理念、生活情境等因素,為學生提供符合時代與學生發(fā)展的實踐活動。
教師借助Mike的堂弟Jim來做客這一情境,引導學生關注Tim作為幼兒,在照顧好自己的同時還能陪伴同為幼兒的客人Jim,承擔家庭主人對訪客熱情歡迎和細心照顧的角色,也是承擔家庭勞動的形式之一。鼓勵學生根據(jù)性別、年齡及家庭角色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勞動活動,強化主人翁意識,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勞動過程,養(yǎng)成勞動習慣,提升動手能力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面對Mike一家人人忙碌、人人參與的周末家庭生活,學生自然而然地認同并贊賞孩子們幫助父母的行為;學生能夠體會并且認同人人都應為家庭出力,積極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共同營造快樂互助、溫馨友愛的家庭氛圍。
三、鏈接真生活,提升勞動能力
學科育人的價值,既可以通過知識學習得以體現(xiàn),更應在真實生活體驗中得以落地?;谶@樣的認識,教學中,教師要及時鏈接生活,用勞動活動引導學生在真實生活中內(nèi)化知識,全面提升勞動能力。
本課主題為幫助父母承擔家庭勞動,為了引導學生深度理解文本,教師設計了以下三大遞進性問題:(1)了解語篇中的孩子幫助父母的方式。(2)他們承擔不同家務勞動的能力要求是什么?(3)跳出文本,聯(lián)系實際,想想自己在家庭中可以承擔哪些勞動來幫助父母。
三個問題,層層深入,巧妙地組成了問題串,導引學生在理解文本、感受勞動意義的同時,及時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勇于承擔家庭責任。教師從Tim承擔家務能力有限這一問題出發(fā),鏈接學生真實生活,對于家中的孩子而言,除了照顧好自己,肯定也會有其他參與家庭勞動的形式。因此,教師呈現(xiàn)圖1,根據(jù)年齡給出不同的家務建議。教師在梳理學生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時,凸顯了對學生個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并引導學生逐步養(yǎng)成勞動習慣,增強勞動意識。
學生在觀察圖片后,通過小組交流和討論,對幫助父母承擔家庭勞動的形式有了更加豐富、深刻而細致的認識,也為學生真正參與家庭生活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行動導引和方法參照,為全面提升其勞動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語篇教學中,結合學科育人理念,適時巧妙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能力,既需要教師積極踐行學思結合、用創(chuàng)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更需要發(fā)掘教材編寫意圖和育人導向,在課堂教學中浸潤核心理念,凸顯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