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語文學科本質來看,閱讀是重要內容之一,閱讀教學效果將會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帶來直接影響。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群文閱讀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有良好的導向作用,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方式。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可以彌補傳統(tǒng)單篇課文閱讀的缺陷,擴充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文章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基本原則及具體策略進行全面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閱讀能力
群文閱讀是近幾年教育領域中興起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在組織閱讀教學時,可以以某篇文本為核心,引入其他類似文本,或者是圍繞一個主題,將多篇文本整合起來,讓學生開展比較性閱讀活動。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單純依靠教材內容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求。對此,教師可以借助群文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在多篇閱讀、大量閱讀中拓寬自身的眼界,積累知識,通過閱讀實現(xiàn)多元知識的獲取與提升。在今后的教學組織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提高對群文閱讀訓練的重視程度,以此實現(xiàn)對學生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等多元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供保障。
一、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實施的重要性
群文閱讀是當前語文學科教學中廣泛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優(yōu)化、改善學生的語文閱讀活動,還能實現(xiàn)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其重要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 充實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實施的重要性,首先體現(xiàn)在能夠充實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上。群文閱讀教學中,通過圍繞不同議題選擇的多篇文本,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廣闊的知識領域,包括歷史、文化、科學等方面。這種多元化的閱讀經(jīng)驗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他們的知識儲備。通過閱讀多篇相關聯(lián)的文本,學生可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去理解同一個議題,這種深入理解的過程是知識儲備的一種形式。另外,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查找、閱讀、理解并整合多篇文本的信息,能夠鍛煉信息篩選和整合能力。這也是一種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過程。通過群文閱讀學習,學生可以逐漸積累豐富的知識和經(jīng)驗,為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 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實施,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群文閱讀教學注重引入各種文學形式,如童話、寓言、詩歌等。通過閱讀這些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學生可以領略到不同的藝術風格,從而培養(yǎng)對美的敏感度。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學作品中的細節(jié)、主題和情感,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這一過程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熱愛。
二、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實施的原則
1. 關聯(lián)性原則
在實施群文閱讀教學時,選擇的文本應該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既可以是同一位作者所寫的多篇文本,又可以是相同主題的文本,或者是文本的語言風格、寫作技巧類似。同時,教師選擇的群文還需要與教材文本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保證學生群文閱讀的積極性。
2. 趣味性原則
趣味性原則強調教師在選擇群文閱讀材料時應該注重趣味性,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富有趣味性和互動性的內容,如生動的寓言故事、有趣的科普知識等,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3. 典型性原則
在選擇群文閱讀材料時,應該注重文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選擇的文本應該能反映某一主題、體裁或作者風格的典型特征,便于學生通過群文閱讀掌握相關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另外,典型性原則還有助于學生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接觸到具有教育價值的文學作品,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審美能力。
4. 適宜性原則
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訓練時,要遵循適應性原則,注意群文內容、閱讀篇目與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認知水平、身心發(fā)展相符,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完成群文閱讀。在此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螺旋式提升,實現(xiàn)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5. 時代性原則
在選擇群文閱讀材料時,教師要緊密結合當下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形勢,選材要與時俱進,能夠反映當下的社會熱點、價值觀念和先進科技。通過閱讀具有時代性的文本,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融入社會,增強時代感和使命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三、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實施的策略
1. 注重單篇向多篇的逐步過渡
在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逐步指引學生開展群文訓練,形成單一到群文的過渡,實現(xiàn)對學生群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在群文閱讀訓練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完成單篇文本的閱讀,再為學生提供一篇與其寫作主題、寫作風格、寫作手法類似的文本讓學生閱讀。學生閱讀結束,完成分析、對比后,教師繼續(xù)提供文本。通過這樣的逐步訓練,學生更容易接受群文閱讀的過程,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為此,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整合群文閱讀的內容,選擇與教材內容相關、適合學生閱讀的文本,逐步引導學生閱讀。
例如,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教材”)五年級上冊《獵人海力布》這篇文本講述的是一個勇敢的獵人為了拯救鄉(xiāng)親們而犧牲自己的故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篇課文,了解其主題、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jié)。在完成對《獵人海力布》的深入解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另一篇與勇敢、舍己為人等主題相關的文本,如《羿射九日》。這一神話故事講述了灼熱的陽光曬焦了莊稼,花草樹木干死,老百姓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了。神箭手羿看到人們生活在苦難中,心中十分不忍,便暗下決心射掉那多余的九個太陽,幫助人們脫離苦海。通過引導學生對比這兩篇文本的相似和差異之處,可以加深學生對勇敢、舍己為人等主題的理解。接下來,教師可以繼續(xù)提供與這些主題相關的文本,如《大禹治水》《盤古開天地》等,讓學生自主閱讀并分析、比較。通過這樣的逐步訓練,學生能夠逐漸適應群文閱讀的模式,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水平。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各自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從而促進學生的思考和交流。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群文閱讀的方法,還能夠提高其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 依據(jù)文本內容確定群文主題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單元中具體的教學篇目設置相應的主題,加深學生對相應主題思想的認知,使之更好地理解與運用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從深層次剖析閱讀文本,依據(jù)內容確定群文主題。
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時,教師可以將《送元二使安西》《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這兩首送別類的古詩詞整合起來,并結合《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確定群文閱讀主題為“離別情懷”,組織學生分別品讀這三首古詩詞的內涵與情感。教師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關于離別的視頻,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能根據(jù)視頻引發(fā)自身的情感。接著,教師鼓勵學生開展互動,說說自己與朋友離別時的情景,分享自己的情感。學生交流活動結束后,教師引出群文閱讀主題——“離別情懷”,然后呈現(xiàn)這三首古詩詞,并提供一些與古詩詞內容相關的閱讀素材,讓學生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對不理解的內容可以先標記出來,再與他人互動交流。完成自主閱讀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討三首古詩詞中涉及的人物、地點、離別的時間等,使之初步了解古詩詞的大概內容。在學生完成活動之后,教師應該發(fā)揮其引導作用,指導學生深入比較、分析三首古詩詞。在《送元二使安西》中,詩的開篇便細致勾勒出送別的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氛圍,通過“舉杯勸酒”這一細節(jié),透露出詩人內心的依依不舍;在《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中,從題目可知送別的人物和地點,詩中不僅明確了送別的時間是春末,還通過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表現(xiàn)了詩人對好友的深切留戀;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詩人描繪了春天三月的黃鶴樓和孤帆漸行漸遠的畫面,展示了詩人眼中的別離場景。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剖析這三首古詩詞的寫作技巧和情感表達。盡管三首古詩詞在寫作手法上都是寄情于景,但在情感層面卻有差異?!端驮拱参鳌肥峭ㄟ^描繪渭城的春色及使用酒作為意象,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不舍;《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通過春天的背景和對友情的表達,傳達了詩人對友人的良好祝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通過描述壯麗的春景和朋友的離去,表現(xiàn)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象征了與朋友的長遠友情。
3. 結合文本關聯(lián)精選群文內容
在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特別注意群文內容對學生的閱讀質量帶來的直接影響,不能只是簡單地將幾篇文本堆起來讓學生閱讀,而是需要充分把握各個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緊緊圍繞群文閱讀主題,以此為核心確定閱讀方向,讓學生高效完成群文閱讀訓練。在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內容精選類似的文本,使學生能由點及面,在廣泛的閱讀中提高閱讀水平。為此,教師應該充分考慮閱讀主題,圍繞同一主題下不同年代的文本,或者針對某位作者的不同作品,或者引入國外經(jīng)典作品,讓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活動,以此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能在群文閱讀、深度閱讀中提高閱讀能力。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后,教師以“自然景觀”作為群文閱讀的主題。除了教材中的《四季之美》《鳥的天堂》《月跡》三篇課文之外,教師還可以從課外資源中補充一些描寫自然景觀的經(jīng)典文本,如《黃山奇石》《日月潭》《黃果樹瀑布》《石林》《莫高窟》等。精選群文閱讀內容后,教師設計具體的閱讀活動,可以讓學生先自行閱讀每篇文本,再圍繞主題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分享各自的閱讀感受和理解。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內涵和意義。在群文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之間的異同點。通過比較和分析,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閱讀主題,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通過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文本在描寫手法、語言表達、情感抒發(fā)等方面的異同點,使之體會不同作者對自然景觀的獨特感受和表達方式。
4. 綜合訓練強化群文閱讀效果
作為一種全面而系統(tǒng)的學習方式,群文閱讀對于小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發(fā)展至關重要。具體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jù)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有意識地整合多種教學活動,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開展群文閱讀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例如,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涉及“古典小說閱讀”的主題,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探討《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這四篇精選自四大名著的故事。這些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人物生動形象,非常適合小說閱讀的學習。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互動和探索性閱讀。學生可以選擇各自喜歡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情景劇的改編與表演,這樣不僅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還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通過多種方式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體驗古典小說的藝術魅力,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
5. 課外閱讀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確保學生有足夠的閱讀量是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但在教學實踐中,僅依賴教材中的內容進行課堂閱讀難以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因此,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求,精選合適的課外讀物,并將其納入課堂教學。通過增加課外閱讀材料,不僅可以擴大群文閱讀的內容范圍,還能幫助學生開闊知識視野,提高閱讀效率,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時,教師開展群文閱讀時,先引導學生自行搜集關于昆蟲的各種資料,并向學生推薦法布爾的《昆蟲記》這本經(jīng)典讀物,鼓勵學生深入了解昆蟲世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開展群文閱讀時,引入課外閱讀不僅豐富了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還有助于拓寬他們的閱讀視野,深化學生對科學和生物多樣性的理解。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引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時,通過群文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在獲取多元化的閱讀素材的基礎上,實現(xiàn)綜合閱讀水平的提高。為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學習需求,合理確定群文篇章,并借助多元化的手段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練習活動,逐步豐富學生的知識量,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姜立剛,馬童蕊.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路徑研究[J]. 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22,38(2):24-29.
[2]王維. 簡析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 教師,2022(7):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