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婁 清
2014 年11 月下旬,因參與“西南地區(qū)線形文化遺產(chǎn)保護(hù)與利用”課題研究,為深入了解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的“仁岸”行鹽古道,調(diào)查組一行專程前往赤水進(jìn)行實地考察。
18 日,調(diào)查組一行專門考察赤水河沿岸的古橋,包括夾子口附近的長春橋、丙安的丙灘橋、陛詔溝古家擂的天恩橋等,行程較緊。
在這些古代橋梁之中,建筑年代最早的,當(dāng)屬位于丙安的丙灘橋。據(jù)光緒《增修仁懷廳志》記載,丙灘橋系“古橋。后經(jīng)羅、艾、仕、洪等四姓修建。再后,光緒十七年又傾圮二洞,王理奉札培修”。該橋位于大丙灘上丙灘之河口,為九跨石墩石梁的平橋。據(jù)有關(guān)方面測量,橋長三十六點八米,寬一點七米,石梁規(guī)格均長四米、寬零點八五米、厚零點五米。遠(yuǎn)近觀之,建筑風(fēng)格古樸,橋形甚為美觀。橋墩迎水面由東向西均做分水尖,第三橋墩和第五橋墩上有圓雕石龍各一。石龍迎水昂首,龍頭高出橋面一點一米,甚有氣勢,雕工精細(xì)。原第二、第四和第六橋墩上有圓雕石獅,可惜后來損壞,石獅落于河中。
其次是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夾子口長春橋,為三跨石墩石梁平橋,橋墩迎水面做分水尖,上有圓雕石龍各一,迎水昂首。此橋保存較為完好,形狀亦甚美觀,亦可見建橋之時對石料的選擇甚為考究。
建筑年代最晚的是陛詔溝古家擂的天恩橋。據(jù)史料記載,該橋初建于光緒六年(1880)。光緒年間,赤水河道被河石淤塞,運送川鹽入黔的船只難以通行。為此,時任四川總督的貴州織金人丁寶楨下令疏通川鹽入黔的四大口岸——仁岸(赤水河)、綦岸(綦江河)、涪岸(烏江)、永岸(永寧河)的航道。在疏浚赤水河航道的過程中,為方便陸路通行修建了此橋。此橋為四跨石礅石梁的平橋,長二十二點一九米,寬一點六五米。橋面每跨由三塊石梁構(gòu)成,自東南西北向排列,石梁長度分別為五點三八米、四點六二米、五點六米、五點七八米,石梁寬度零點五五米、零點五四米不等,石梁厚度均為零點五五米。橋礅迎水面做分水尖,頂部平接于橋底。每跨均有圓雕石龍,迎水昂首。現(xiàn)東南橋墩僅存順?biāo)纨埼?,迎水面龍頭不存,其馀兩跨的迎水面龍頭尚存,順?biāo)娴凝埼矂t不知所蹤。
丙安灘上丙安橋
天恩橋東南橋頭之六米許處,有一座四柱三樓石牌樓,雕工甚為精致。此石牌樓是其時之“黔蜀紳商士庶”為記錄和稱揚四川總督丁寶楨主持修整赤水河航道之事所建。牌樓正樓下有橫向“天恩橋”三字橫匾,為行楷陰刻。定盤枋上雕有“二龍搶寶”圖。下有三柱,柱間鑲碑。中柱懸“事關(guān)國計民生,一片公忠投帝聽;功同山平水治,四方沾被頌神明”抱對,為行楷陰刻。左右邊柱,豎向楷書陰刻志文各三行。中柱間豎向行楷陰刻“與天地同流”五字,碑首楷書陰刻“頭品頂戴,太子少保,都察院右都御史,四川總督部堂丁功烈碑”。左邊樓間豎向楷書陰刻“君子人也”四字,碑首楷書陰刻“二品頂戴,布政使銜,四川分巡建昌兵備道唐仁愛碑”。以上二碑落款均為“光緒庚辰秋月,黔蜀紳商士庶公立”。右邊樓間豎向楷書陰刻“有君子之道四焉”七字,碑首楷書陰刻“光緒庚辰秋月,黔蜀紳商士庶公頌賞戴花翎,督辦仁岸河工,前署雅州府正堂羅德政碑”,落款處豎向楷書陰刻“委辦仁岸河工藍(lán)翎同知銜四川即用知縣魯、前署平越直隸州學(xué)正委辦仁岸河工張、委辦仁岸河工四川即選府經(jīng)歷羅勞績碑”。據(jù)《建橋志》記載,“初,張經(jīng)略廣泗請修赤水河未竟。戊寅夏,總辦官運唐以運道維艱,詳咨川督丁出奏,欽奉上諭,準(zhǔn)其發(fā)帑疏修。酌派干員羅太守莘耜、張廣文翰園、魯大令壽莊、羅參軍樂九,率同鹽商紳團,就地分修,水陸并作。庚辰秋,大功成竣,毫無派取民間財力,誠盛事矣。是役也,河山坦蕩,輿梁統(tǒng)成。上裕國課,下通商賈。非丁唐二憲,誠通丹陛,弗克有此。且非有與事諸君潔己奉公,亦未易臻。此食其德者,不沒其善。爰集《論》《孟》語,勒石頌之。亦見民無能名,不敢妄譖云爾。時在光緒六年庚辰秋仲,黔蜀紳商士庶沐手謹(jǐn)志,以垂不朽”。
此次考察收獲頗大。除了通過天恩橋了解到光緒年間川鹽入黔的一些歷史物證,還對作為川鹽入黔重要航道的赤水河流域,特別是下游鹽運古道上的古代橋梁建筑有所了解。此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不管是水路還是陸路,在赤水河兩岸,這種石梁平橋結(jié)構(gòu)形式的橋梁有很多。除上述的長春橋、丙灘橋和天恩橋外,還有天臺興隆橋、四洞溝樂善橋等,不一而足。水路上的橋梁多順河流航道分布,架設(shè)在河口處,以跨越較大的支流為主。陸路上的橋梁則多以跨越較小的溪流為主。普遍選擇石梁平橋的結(jié)構(gòu)形式,或許是考慮到橋梁需與道路平行銜接,便于纖夫拉纖和人力背鹽等因素。即使采用拱橋形式的,橋面也以平整為主。由于多為其時之鹽商出資修建,且當(dāng)?shù)氐膫鹘y(tǒng)石雕工藝歷史悠久,技術(shù)水平較高,所以其雕工普遍較為精美,特別是那些迎水昂首的圓雕石龍等,外觀上看起來顯得活靈活現(xiàn)。赤水河流域的雕鑿龍首石墩石梁平橋,在明代以后開始增多,主要原因是隨著川鹽入黔口岸的增加,因鹽運之需而建的。這些古代留下來的石橋,形成了鹽運古道上一道獨特的歷史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