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大思政課”實踐項目研究,學校采用“雙線三維”的形式,讓“大思政課”立體化、生活化,讓思政教育線上線下充分融合,將傳統(tǒng)文化和紅色文化貫穿學生成長的全過程,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由“單課程”向“全課程”的拓展,使得每個學生都會講、愛講、樂講,人人都做“宣講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大思政課”教與學的全部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增強思政教育的鮮活度、吸引力和親和力。
[關鍵詞] “雙線三維”;“大思政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這為我們指明了思政育人的方向。分析目前制約小學思政育人成效的原因,一是思政教育的參與主體較為單一,對學生的影響有限,而且力量不夠;二是傳統(tǒ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內(nèi)容以教材為主,內(nèi)容相對單一,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不夠密切;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集中在學校課堂,沒有真正貫穿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鑒于此,我校集全校之力,共同探究“大思政課”實踐模式,以“雙線三維”的形式,讓“大思政課”立體化、生活化。
雙線是指線上線下,當代學生生活在網(wǎng)絡媒體時代,學校和教師應充分利用網(wǎng)絡技術,如線上教學、同城課堂、虛擬現(xiàn)實、紀錄片、電影等可視化教育資源,實現(xiàn)線上線下教學雙線同行;三維是指在文化廣度上,要實現(xiàn)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延伸與拓展,將傳統(tǒng)文化和紅色文化貫穿于學生成長的全過程,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由“單課程”向“全課程”的拓展;在實踐寬度上,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把課堂從教室搬到博物館、科技館、革命紀念館;在思想深度上,變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改變思政課局限于教師講授的教學觀,轉向由學生講述、互動式、情景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實現(xiàn)每個學生都會講、愛講、樂講,人人都做“宣講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大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增強思政教育的鮮活度、吸引力和親和力。
一、文化鑄魂,把好思政育人向度
我校抓住“文化+”這一關鍵點,落實文化鑄魂導向,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
其一,利用“硬件文化”和“軟件文化”雙結合,打造高品位的育人環(huán)境。我們著力打造黨史館、室、文化長廊“一館一室一廊”的校園文化場域,讓校園的一景一物、一窗一墻都變成思政育人、文化育人的窗口,并以此為背景,定期利用公眾號、班級群等渠道發(fā)布學生宣講黨史故事或紅色文化知識的小視頻,利用線上線下同行的方式,打造出一個傳承革命基因的“紅色磁場”。
其二,將“紅色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積極打造德育教育特色品牌。在原有的系列紅色主題活動基礎上,我校在全體少先隊員中開展“五個一”活動:“為德州做一張名片”“搜集一個齊魯歷史典故”“踏尋一處華夏之根”“講一個紅色革命故事”“尋訪一處黨的足跡”。學生將活動經(jīng)歷做成特色鮮明的幻燈片、美篇、博客,在全校班級群之間進行展播、評比,讓紅色基因和傳統(tǒng)文化真正融入學生靈魂深處。我校以“現(xiàn)場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歷史、緬懷先烈,不斷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同時探索了“情景思政課”“黨史家書展”“黨史書畫展”等多種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方式,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創(chuàng)新型思政教育“打開方式”。
二、黨員先行,打造更高水平的思政育人隊伍
堅持政治引領,堅持“雙帶頭”制度,校黨總支書記、黨支部書記帶頭研究思政教育,帶頭上思政課,形成領導帶頭、以上率下、層層示范的強大育人合力。我校找準黨建工作與課程建設的契合點,黨總支書記、黨支部書記、黨員教師走進教室,融入學生,積極探索思政育人新模式,著力打造“一師一金課”“一班一品”“一級一特色”。我校組織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班主任和黨員干部開展理論學習,確立“雙線三維”立體化“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以此為基準開展各項活動,將原有教材和校本課程貫穿實施于教學全過程,通過黨建引領,將班會課多角度融入思政教學,全力營造“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氛圍,探索“學習、研習、傳習”的全方位育人措施,形成“家、校、社”思政育人共同體,最終實現(xiàn)系統(tǒng)“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黨支部書記分別擔任組長、副組長,圍繞我校思政課教學體系、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定期調(diào)研,組織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和其他學科教師開展跨學科教學研討活動,各學科根據(jù)學科特點滲透思政教育,互學互鑒開展學校網(wǎng)絡協(xié)同備課,增進交流思政融合教學的創(chuàng)新方案。我校定期組織開展思政課教學展示交流活動,評選“思政金課”,以此提高思政課課堂教學效果,提升思政課教師教學水平。為促進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我校積極鼓勵并大力支持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開展教學課題研究,加強其他學科教師培訓,并將各班班主任納入思政教師培訓隊伍。
三、豐富資源,轉變模式,讓學生成為思政宣講主體
在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基礎上,我校結合各個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當?shù)靥厣?,?chuàng)編獨具特色的校本教材《映象德州》《齊魯風采》《華夏之根》《黨的足跡》《紅色印記》,并定期開設“思政小講堂”,引導學生向同學、家長、社區(qū)居民講述自己所了解的紅色故事、黨的歷史故事、傳統(tǒng)故事等,打造“小老師—大思政”的“學習、研習、傳習”模式,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p>
此外,通過學校和社區(qū)街道“共建組織、共辦活動、共享陣地”打造區(qū)域思政共同體。我校堅持將思政小課堂同育人大方向緊密結合,邀請曾獲德州市第一屆“五老模范”榮譽稱號的軍休干部陸衛(wèi)兵為學生進行紅色宣講。一堂堂“立體”的思政課,讓紅色基因植根學生心田,融入學生血脈。學校已經(jīng)創(chuàng)編了五門思政校本課程,整理了豐富多樣的視頻文件、影音資料,提供了集多功能于一體的沉浸式教育環(huán)境。
建立“雙線三維”立體化“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核心是發(fā)揮文化育人、課程育人、實踐育人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搭建以思想引領為導向的全過程思政育人平臺,不斷激發(fā)思政教師、班主任在管理、課程、文化、活動、實踐、協(xié)同、科研等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新性,最終打造以學生自主探究、主動講述為主體,以“小老師—大思政”理念為支撐的“學習、研習、傳習”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人人會講、人人愛講、人人樂講,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思政宣講主體。遵照“科學有序、協(xié)調(diào)兼顧、循序漸進、突出實效”的原則,著力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雙線三維”立體化“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不斷增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時代性和實效性,努力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
格局。
[參考文獻]
[1]黃元虎,陳萍,李淑弘.“大思政”教育的內(nèi)涵、本質特征及其實現(xiàn)路徑[J].中小學班主任,2022(04).
[2]馬玉霞.“大思政”背景下小學德育“雙線三維”實踐探索[J].中小學班主任,2023(15).
馬玉霞? ?山東省德州市天衢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