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連瑞 王美琳
摘 要:采用范圍綜述方法,以SSCI及CSSCI來源期刊為檢索范圍,檢索運動事件識解中的概念遷移研究,以所獲文獻為研究對象,從理論基礎、研究內容、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梳理,指出先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為未來研究提出建議?;趯?4篇文獻的分析發(fā)現,相比于國外研究而言,國內該領域研究的運動類型、所基于的認知理論、所運用的統計分析方法等豐富度均較低,國內外均缺少對多語習得的概念遷移認知理論構建。部分研究缺少本族語者對照組,很多研究只檢測語言層面,缺少對概念層面的考察,并對被試描述產出時長或長度缺少限制等。基于以上發(fā)現,為未來研究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運動事件;概念遷移;語言習得;范圍綜述
中圖分類號:? 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35X(2024)03-0104-08
DOI:10.16497/j.cnki.1672-335X.202403009
一、引言
隨著對語言與認知關系認識的加深,概念遷移(conceptual transfer)逐漸引起語言學界關注。概念遷移假說認為,習得一種新的語言也包括掌握其背后的概念,具體可以分為概念范疇遷移(concept transfer)和概念化遷移(conceptualization transfer)。[1]運動事件(motion event)指包含運動或位置持續(xù)的情境,[2]它既包含焦點、動作、路徑和背景等多個語義要素,又有自發(fā)運動、致使運動、工具輔助運動等多種分類,不同語言對運動事件有不同的認識與表達方式,例如,英語相比漢語而言更重路徑;[4]德語相比漢語而言更重結果。[5]因而運動事件成為研究概念遷移的重要切入點。本研究對運動事件中的概念遷移研究進行系統檢索,從理論基礎、研究內容、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等方面對該領域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總結,較為系統地呈現該領域研究概貌,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并為未來相關研究提出相應建議。
二、數據檢索與分析
本研究采用范圍綜述(scoping review),[3]該方法基于一定的篩選標準,搜集某話題相關文獻,從各個角度進行歸納,從而總結當前此話題研究的情況,并為未來研究提供建議。本研究具體操作步驟如下:首先,以“motion event”+“L2 conceptualization”和“motion event”+“conceptual transfer”為主題詞在Web of Science上對相關SSCI來源期刊進行高級檢索,以“運動事件”+“概念遷移”和“運動事件”+“二語”對中國知網CSSCI來源期刊文獻進行高級檢索。文獻檢索工作于2024年1月1日完成,共得到SSCI來源期刊論文25篇,CSSCI來源期刊論文22篇。剔除不相關文獻(CSSCI中非運動事件文獻1篇)、既非英文又非中文文獻(西班牙語文獻1篇)、綜述類文獻(CSSCI文獻1篇),共計獲得SSCI來源期刊論文24篇,CSSCI論文20篇。
目標文獻確定后,對這44篇論文進行編碼,編碼維度主要包括論文基本信息(標題、發(fā)表年份、作者、發(fā)表期刊、期刊來源)、理論基礎(類型學理論、認知理論)、研究內容(運動類型、分析切入點、遷移方向)、研究背景(被試分組、母語種類、外語種類與水平)及研究方法(任務類型、有無限制、實驗組任務語言、統計分析方法)等。編碼完成后,由第一作者檢查核對,并對存疑處進行討論,存疑之處主要在于分析切入點的界定和認知理論的翻譯上,經研討后作者間達成一致。
三、研究發(fā)現
(一)總體發(fā)展趨勢
圖1展現了2009—2023年運動事件中的概念遷移研究發(fā)表數量的變化趨勢。就發(fā)文數量而言,可見國外運動事件中概念遷移研究在2011年左右達到峰值,之后熱度有所下降,在2015年再次達到小高峰后呈現下降趨勢,自2019年后發(fā)展總體呈上升態(tài)勢;國內概念運動事件中的概念遷移研究起步較晚,但發(fā)展速度快,在2015年之前僅有2013年1篇文獻發(fā)表,而在2017年才達到了井噴式的發(fā)表高峰,而后進入平穩(wěn)發(fā)展階段。
(二)發(fā)文期刊
篩選載文數量在1篇(不含)以上的期刊,結果發(fā)現國外相關載文數量較多的期刊為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6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2篇)、IRAL-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2篇)、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篇)、VIAL-VIG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篇),均為國外主流語言學期刊。國內相關載文數量較多的期刊為《外語教學與研究》(4篇)、《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4篇)、《外語教學》(3篇)、《外語與外語教學》(3篇)、《現代外語》(3篇)。
(三)理論基礎
本研究將理論基礎分為類型學理論和認知理論兩個方面。在類型學理論基礎方面,在44篇論文中,有35篇基于Talmy的運動事件理論框架,[4]另有7篇基于體語言和非體語言差異,1篇基于八大概念域,[6]1篇未從類型學角度研究。在認知理論基礎方面,在44篇文獻中,有7篇文獻未提及認知理論,其余個別文章中提及兩種及以上理論,其中有24篇提到了即時思維假說(Thinking-for-speaking Hypothesis),[7]5篇運用了薩丕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8]4篇提到了語言產出模型(Model of Human Language Production),[9]4篇借助了概念遷移假說(Conceptual Transfer Hypothesis),[6]1篇提到雙重編碼理論(Dual Coding Theory),[10]1篇提到修正層級模型(Revised Hierarchical Model),[11]1篇提到地基理論(Grounding Hypothesis),[12]1篇提到認知思維風格理論(Cognitive Thinking Styles Theory),[13]1篇提到了接口假說(Interface Hypothesis),[14]還有1篇使用了社會文化理論(Socialcultural Theory)。[15]國內20篇文章共涉及6種認知理論,國外24篇共涉及9種認知理論??梢姡\動事件框架理論對此類研究的類型學理論基礎影響最大,語言之間時體的差異也是運動事件概念遷移研究重要的類型學基礎,且即時思維假說是相對廣為接受的運動事件的認知理論,國外用以解釋運動事件概念遷移的認知理論相對國內而言更為豐富。
(四)研究內容
本研究對文獻研究內容的編碼分為三部分:運動類型、分析切入點、遷移方向。在運動類型方面:44篇文獻中有7篇未明確區(qū)分運動類型,其中6篇為國內研究,1篇為國外研究,通過刺激材料可以看出7篇中僅有1篇完全未區(qū)分運動類型,其余6篇中有5篇屬于自發(fā)運動(刺激材料:故事書《青蛙,你在哪里?》、漫畫《父與子》),1篇是自發(fā)運動+工具輔助運動(刺激材料:無聲視頻《梨子的故事》)。余下37篇涉及以下8種運動類型的分類:①自發(fā)運動(CSSCI:5篇;SSCI:12篇);②致使運動(CSSCI:1篇;SSCI:2篇);③自發(fā)運動+致使運動(CSSCI:3篇;SSCI:1篇);④工具輔助運動(CSSCI:4篇);⑤目標導向運動(CSSCI:1篇;SSCI:5篇);⑥虛構運動+真實運動(SSCI:1篇);⑦越界運動(SSCI:1篇);⑧平移運動(SSCI:1篇)。由此可見,國內和國外都以自發(fā)運動和致使運動為運動事件概念遷移研究最主要的關注類型,國外研究相比國內而言,近年來研究的運動類型區(qū)分相對更為豐富。結合發(fā)表時間來看,自發(fā)運動的研究時間跨度大,且持續(xù)受到關注。國外目標導向運動時間跨度為2009—2015年,近年來熱度下降,國內僅2020年1篇。對于工具輔助運動關注基本都來源于國內,國外幾乎沒有專門對此類運動的研究。國外自2015年后,研究的運動分類越來越細致多樣:虛構運動/真實運動(2015年)、越界運動(2016年和2021年)、平移運動(2019年)。
從分析切入點方面來看:在44篇中,有30篇涉及路徑/方式(原因),有7篇分析整體背景信息,有7篇專門以終點信息為切入,有8篇涉及各種構式和句法結構的分析,有3篇涉及時態(tài)的分析,另有1篇研究了修辭風格。結合理論基礎來看,以路徑/方式(原因)為切入點的文章基本都以運動事件理論框架為類型學基礎;涉及終點信息和時態(tài)分析的文獻中基本都以體語言與非體語言差異為其類型學基礎。
從遷移方向看:正向遷移(L1→L2)的文獻有27篇;逆向遷移(L2→L1/L3→L1)的文獻有5篇;雙向遷移的文獻有11篇;多向遷移的文獻有1篇。國內前期傾向于單向遷移的研究,直至2021年起,雙向遷移開始得到關注,陸續(xù)有3篇文獻發(fā)表。在所有文獻中,有2篇涉及多語遷移,均發(fā)表于SSCI期刊,其中1篇發(fā)表于2021年,研究了語言之間較為復雜的相互影響,另外1篇發(fā)表于2023年,僅關注了L2和L3對母語的逆向遷移。
(五)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指的是被試分組、母語種類、外語種類與水平等基本信息。運動事件中的概念遷移研究被試多以英語為第二語言(31篇),特別是在CSSCI文獻中,僅有2篇是研究外國留學生對漢語的習得,有1篇研究中國學生對德語運動事件的認知。而在SSCI文獻中,被試的母語和外語種類相對更為多樣。
從被試分組來看,在20篇CSSCI文獻中,有8篇僅關注了學習者,缺少本族語者組對照組;有4篇不僅設置了L2母語對照組,還設置了L1母語組對照組;SSCI文獻中僅1篇文獻沒有設置本族語者對照組,而超半數(14/24)文獻設置了所有相關語言的本族語者對照組。
從結合被試分組與被試外語語言水平來看,CSSCI文獻有60%關注了多個水平的學習者對運動事件認知與表述之間的差異,其余不區(qū)分水平組的研究被試多為中等及以上水平。SSCI文獻中更多文獻被試水平基本統一(15篇),且以高水平被試為主(13篇),其余研究被試內部雖然外語水平有所差別,但被試分組上未見高低水平組的區(qū)分。
(六)研究方法
本次編碼對研究方法的關注主要分為任務類型、有無限制、實驗組任務語言和統計分析方法四個方面。在任務類型上,目前針對運動事件的概念遷移研究多數仍然停留在語言層面的分析,關注運動事件的描述產出情況,其中有7篇只關注了圖片刺激下的語言產出,12篇僅分析了視頻刺激下的語言產出,還有2篇同時對圖片描述和視頻描述情況進行了分析。運用到口頭描述任務的文獻數量(28篇)多于用到書面描述研究的數量(8篇),僅有1篇文獻同時對視頻的口頭描述和書面描述進行了分析。此外,也有14篇文獻在分析語言產出的同時,結合了其他類型的任務。在所有的文獻當中,設置了概念層面測試的文獻有12篇,其中同時兼顧語言層面和概念層面的研究有10篇,其中5篇是描述任務結合視頻刺激相似度判斷任務,另外5篇為描述任務結合眼動指標,其中1篇結合了描述任務、眼動指標并引入了手勢分析。
從任務限制條件來看,超半數(28/44)的文獻未對受試產出/反應時長進行限制。從實驗組任務語言來看,有29篇文獻僅要求實驗組被試用一種語言產出/學習,有13篇文獻要求實驗組被試同時產出/學習L1和L2數據。
在統計分析方法方面,最多使用的是各種差異檢驗方法,如方差分析、卡方分析等,也一些研究使用到對數似然率檢驗、相關性分析以及回歸分析。由此可見,近年來,SSCI期刊中的分析方法傾向于用R的各種統計模型進行更精細的數據分析。
四、討論與展望
(一)類型學理論集中,認知理論逐漸多樣,多語概念遷移認知理論有待建構
如上所述,運動事件中的概念遷移研究所扎根的類型學理論比較集中,近八成(35/44)的文獻從Talmy運動事件理論框架出發(fā)。根據路徑要素的不同表達方式,將路徑融入動詞之中的語言稱為動詞框架語言(Verb-framed language,簡稱V語言,如西班牙語、法語、日語等),用方式動詞+路徑附屬語的語言稱為衛(wèi)星框架語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簡稱S語言,如英語、德語等)。因此相比S語言,V語言往往缺少對運動方式的關注。另外,體語言和非體語言差異也是造成運動事件認知和表述不同的重要類型學原因,其差異大多體現在對于事件進行和終結的關注度不同上。這兩種類型學理論基礎能夠考察到運動事件的絕大多數要素和方面,能較為細致地體現語言之間的差異,是未來研究仍可以著重關注的理論。此外,個別研究對運動事件描述的分析可以不再拘泥于運動域,而是拓展到多個概念域,[20]值得未來研究借鑒。
此外,用以解釋運動事件中的概念遷移現象的認知理論較為多樣,目前最主要的仍是即時思維假說。該假說認為,每門語言都會訓練本族語者關注事件的某些特定方面,從而影響話語構建時的思維,使其在理解和表達信息的過程中受到母語思維的限制或影響。[7]因此,該假說適合作為研究母語概念遷移的認知理論,而當涉及新語言對母語的逆向遷移時,就要轉而尋求其他理論支撐,例如薩丕爾-沃爾夫對于語言影響甚至決定思維的假說可以很好地解釋運動事件描述中體現出來的逆向概念遷移現象,有研究也構建了英語反向概念遷移框架,[16]未來研究可借鑒與完善。然而,目前對于多語習得中概念間復雜的交互影響還缺少較為系統全面的認知理論,未來研究可以嘗試找尋和構建多語習得的概念遷移認知理論,并爭取對相應的理論進行驗證、修正和拓展,為概念遷移領域做出貢獻。
(二)運動類型闡釋有待細致化,切入點可待繼續(xù)拓展,深化多向遷移研究
目前研究關注的運動類型以自發(fā)運動居多,切入點多是路徑、方式(原因)、背景等要素。近年有文獻未從類型學角度,而是從認知思維風格差異出發(fā),指出東亞人傾向使用整體式思維,既關注運動主體,也關注周邊環(huán)境;而西方傾向于分析式思維,著重關注主體而忽略周邊環(huán)境。[21]針對此差異的分析使得運動事件研究的切入視角得到拓展。此外國外目標導向運動也受到關注,此類研究大多建立在體語言與非體語言這一類型學差異上,主要切入點為終點信息和時態(tài)分析。此外,國內對于工具輔助運動關注度較高,國外幾乎沒有專門對此類運動的研究,這主要因為漢語與英語對于工具的編碼方式有較大差異。漢語中工具的編碼方式較為單一,常使用“方式動詞+工具名詞”結構表達,與之對應的英語結構為“by+工具名詞”,而非對應結構還有“on/in the+工具名詞”,[18]這種結構上的不對應或使得國內對工具輔助運動的研究顯著多于國外。
此外,雖然國外近年來已經出現越來越多其他方面的運動分類的研究,如虛構運動與真實運動、越界運動、平移運動等,但國內還缺少相應的進展,目前仍主要停留在自發(fā)運動與致使運動這種分類上,研究缺少多樣性。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分類與自發(fā)運動/致使運動并不沖突,且可以有所重合,因此未來研究在介紹刺激材料時應盡量全面地講明運動的特點(例如自發(fā)的平移運動或者致使的越界運動等)。張素敏、張繼東不僅對運動動詞的表達進行對比,進而關注到了人稱、物稱、甚至書面描述中的圖畫現象,[20]這可以給予后續(xù)研究以啟發(fā):雖然運動事件從屬于運動域,但語言表達的分析可以跳脫出來,從其他多種概念域進行切入、分析和解讀。
另外,先前的大部分文獻(27/44)仍然主要研究來自母語的正向遷移,小部分研究(11/44)關注到母語和二語間的雙向遷移,其中CSSCI文獻僅3篇,均發(fā)表于2021年之后。而語言之間復雜的多向交互影響研究目前只有1篇。總的來看,目前對于母語遷移的研究仍是主流,逆向遷移研究較少,近年來國內雙向遷移熱度逐漸升高。運動事件中的概念遷移研究大多停留于二語習得領域,雖然已有學者關注到了多語習得中的復雜語際影響,但相關研究仍較少。由于多語者先前習得不止一種語言,其對語言的學習和遷移機制明確區(qū)別于二語者。[23]因此未來研究可以將視角拓展到三語和多語習得領域,對多種語言間的多向的語際影響進行探究。
(三)漢語二語習得值得關注,需設置單語組對照組,語言水平可作為協變量分析
目前,國內運動事件中的概念遷移研究被試多以漢語為母語、英語為第二語言(18篇),這受限于我國的英語作為基礎教育的國情,在CSSCI文獻中發(fā)現了1篇研究中國學生對德語運動事件的認知,但是這篇研究忽略了英語作為中國學習者實際的第一外語、德語作為第二外語這一點,因此英語對母語和三語可能造成的概念遷移就被抹去了。因此,國內在研究二語運動事件中的概念遷移時,要注意到受試實際的語言習得種類和習得順序,而不能選擇性忽視,否則研究結果會出現偏差或缺少說服力。另外,在CSSCI文獻中發(fā)現了2篇研究關注了外國留學生對漢語的習得,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當下,國外越來越多人開始學習漢語,而漢語在運動事件類型表達上“表現出詞化類型多樣性的特點”,[24]因此漢語語言和文化的復雜性和獨特性決定了學習者的漢語表達中會出現更多偏誤,從偏誤中挖掘背后的深層原因,研究漢語作為二語的運動事件習得及其背后的概念遷移具有特殊的價值。
從被試分組來看,20篇CSSCI文獻中有8篇僅關注了學習者,缺少單語組對照組;有4篇不僅設置了L2母語對照組,還設置了L1母語組對照組;SSCI文獻中僅有1篇文獻沒有設置單語組對照組,而有超半數文獻(14/24)設置了所有相關語言的單語組對照組。目前常見的概念遷移判斷方法是基于語言層面的對比分析法,即比較L2學習者與本族語者數據的差異。未來研究應盡量設置單語組對照組,方便比較二語學習者和單語者之間實際運用中的語言差異。
此外,被試水平已被證明是影響概念遷移表現的重要因素,[17]國內目前的研究需要考察語言水平對運動事件中概念遷移影響時,往往會將二語學習者被試分為高低水平組,而國外則是不區(qū)分水平組,轉而將語言水平作為協變量進行分析即可,這種方法也減少了被試水平分組時的潛在工作量。未來研究如果需要研究語言水平的作用,則可讓二語被試間水平有所差異,在分析遷移表現的同時,引入水平協變量;如若不需要考慮語言水平的影響,則要盡量控制被試外語水平沒有顯著差異。
(四)兼顧語言和概念層面考察,建議限制受試產出,采用統計模型分析數據
目前針對運動事件的概念遷移研究多數仍然停留在語言層面的分析,運用到口頭描述任務的文獻數量多于書面描述任務,同時兼顧語言層面和概念層面的研究數量不超過總數的1/4(10/44),概念層面的探究方式大多是視頻相似度判斷任務或眼動技術。此外,接口假說(The Interface Hypothesis)指出,手勢與要表達的空間運動信息表征相關,是思維和言語的“接口”。[14]2023年的1篇文獻首次在描述任務結合眼動的基礎上增加了手勢的分析,[22]拓展了概念層面的分析維度,可以更好地探究概念和概念化方式的遷移。相關研究明確指出,概念遷移會在語言表達中體現,但其根源仍來自概念層面,學習者習得新語言后概念模式會發(fā)生重構。[19]要分析概念遷移,不能只分析語言表達,還要結合概念層面的考察,以保證語言產出中發(fā)現的遷移現象的確源于概念層面。[25]比較—歸納方法框架也明確指出,考察遷移現象時應納入個體差異和非言語證據。[26]因此,未來研究應盡量結合言語證據和概念層面的非言語證據,并發(fā)掘更多潛在的任務類型和分析維度(如手勢分析),以促進該領域的深入發(fā)展。
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在于,很多文獻未對受試產出/反應時長進行限制。這可能導致被試在描述過程中盡可能多地描述所看到的所有信息,使得數據間差異減小。未來研究可以考慮對產出或反應做出限制,既可以選擇限時,也可以限制產出內容長度(如僅用一個簡單句描述事件),盡量考察被試的最主要的、第一反應和認知情況。
有近30%的文獻(13篇)要求實驗組被試同時產出了L1和L2數據,其中有10篇是考察雙向的概念遷移。統一框架提出了“跨語言一致性”概念,建議除了比較學習者和本族語者數據之外,還要比較學習者自身的一語和二語數據,從中比較其一致性。[27][28]值得未來研究關注的是雙向概念化遷移的判斷方法框架,該框架指出了判斷雙向概念遷移的四步:(1)比較母語和目標語差異:即兩種本族語者數據的對比;(2)比較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差異:即學習者與本族語者數據的對比;(3)比較學習者一語和二語的一致性;(4)比較學習者概念和語言的一致性。其中后兩點都是學習者內部數據的對比。[19]該框架可以較為科學和全面地對二語者語言、概念情況進行考察,既可以根據二語者與母語者語言概念的差異從而判斷來自二語的概念遷移,又可以通過比較二語者與二語本族語者語言概念的差異從而判斷來自母語的概念遷移,學習者自身一語二語產出的一致性和概念語言的一致性也可以體現學習者頭腦內已經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語言和概念系統。
在統計分析方法方面,由于以運動事件理論框架為類型學基礎的文獻較多,且往往傾向于關注被試描述中所出現的路徑和方式表達頻次和表達方式與L1和L2單語者表述的差別,涉及對比分析,目前最多使用的仍然是各種均值差異的檢驗方法,如方差分析、卡方分析等,也有少數研究使用對數似然率檢驗、相關性分析以及回歸分析。由于此類研究被試分組普遍較多,組間比較較為紛繁復雜,未來研究可以借鑒SSCI期刊近年來基于R軟件的各種統計模型(如混合效應模型、多分類邏輯回歸模型)進行精細和系統的數據分析。
五、結語
本研究采用范圍綜述方法,系統檢索CSSCI及SSCI來源期刊有關運動事件識解中的概念遷移的研究論文,從理論基礎、研究內容、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四個方面對所獲文獻進行梳理和總結,討論其不足并提出研究建議。分析發(fā)現:(1)該領域的類型學理論集中在Talmy的運動事件理論框架和體語言/非體語言差異上,認知理論以即時思維理論為主,雖然近年來有所拓展,但仍缺少多語習得的概念遷移認知理論。(2)國內目前仍主要停留在自發(fā)運動和致使運動這一分類上,研究缺少多樣性,切入點有待繼續(xù)拓展。未來研究在介紹刺激材料時應該盡量全面地講明運動的特點;對運動事件語言表達的分析可以不局限于運動域,從其他多種概念域進行分析和解讀;且未來研究可以將視角拓展到三語和多語習得領域,研究多種語言概念間的多向的語際影響。(3)由于我國將英語作為基礎教育必修課,國內運動事件中的概念遷移研究被試多是L1漢語、L2英語,未來研究可以更多關注漢語作為二語的運動事件習得及其背后的概念遷移。此外國內在研究二語運動事件中的概念遷移時,要注意受試實際的語言習得種類和習得順序;被試分組上要注意設置本族語者對照組,且在研究語言水平這一影響因素時,被試的分組可以不以高低水平組為劃分,而是作為協變量分析。(4)對運動事件中的概念遷移研究要兼顧考察語言層面和概念層面數據,并對產出時長或數量進行限制,以求反應被試最核心的認知情況;在研究雙向遷移時,劉雪卉、文秋芳的雙向概念化遷移的判斷方法框架較為全面,[19]值得借鑒;未來研究對于多組數據的分析較為困難,可以考慮混合效應模型等統計分析模型。
參考文獻:
[1] Jarvis 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nceptual transfer[J]. Vig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7, (4): 43-71.
[2] Talmy L.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A]. Shopen T.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36-149.
[3] Arksey H, O'Malley L. Scoping studies: towards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 2005, 8(1): 19-32.
[4] Talmy L. Towarda cognitive semantics: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Vol. 1)[M]. Cambridge: MIT Press, 2000.
[5] 張鈁煒.漢語進行體標記對中國德語學習者運動事件認知的影響——來自言語產出和眼動的證據[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20,(4):52-57,98.
[6] Jarvis S, Pavlenko A.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08.
[7] Slobin D. From “thought and language” to “thinking for speaking”[A]. Gumperz J, Levin-son S. 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70-96
[8] Whorf B. 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 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M]. Cambridge: MIT Press, 1956.
[9] Levelt W J. Speaking: 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M]. Cambridge: MIT Press, 1989.
[10] Paivio A. Dual coding theory: retrospect and current status[J].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1, 45(3): 255.
[11] Pavlenko A.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bilingual lexicon and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A]. Pavlenko A. The bilingual mental lexico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C].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9: 125-160.
[12] Barsalou L W. Grounded cognition[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8, (59): 617-645.
[13] Nisbett R E. The geography of yhought: 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 and why[M]. Simon and Schuster, 2003.
[14] Kita S, zyürek A. What does cross-linguistic variation in semantic coordination of speech and gesture reveal?:evidence for an interface representation of spatial thinking and speaking[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3, 48(1): 16-32.
[15] Vygotsky L. Mind insocie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16] 鄧巧玲,李福印.中國英語學習者漢語運動事件言語表征中的反向概念遷移的實證研究[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7,(1):73-85,148.
[17] 張擁政,于翠紅.自發(fā)運動事件在線加工中的跨語言差異[J]. 現代外語,2017,(6):778-789,873.
[18] 張擁政,于翠紅.中國學習者運動事件在線加工中的編碼效應[J]. 中國外語,2018,(6):66-72.
[19] 劉雪卉,文秋芳.概念化遷移的判斷方法框架:基于認知對比分析的運動事件眼動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23, (2):212-224,319.
[20] 張素敏,張繼東.漢英概念域中的詞匯化概念遷移與概念化遷移[J]. 外語教學,2023,(3):23-29.
[21] Park H I, Jarvis S & Kim J E. Exploring motion event construal: how much attention do speaker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pay to context?[J]. Lingua, 2022, (265): 103164.
[22] Aktan-Erciyes A, Akbugˇa E, Kzldere E, et al.Motion event representation in L1-Turkish versus L2-English speech and gesture: relations to eye movements for event compon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2023, 27(1): 61-86.
[23] Rothman J, Alonso J G & Puig-Mayenco E.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inguistic transfer (Vol. 163)[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24] 史文磊.漢語運動事件詞化類型的歷時轉移[J]. 中國語文,2011,(6):483-498,575.
[25] Bassetti B, Cook V. Language and cognition: the second language user[A]. Cook V, Bassetti B. Language and bilingual cognition[C]. Hove: Psychology Press, 2011: 143-190.
[26] 蔡金亭.多語產出中遷移研究的比較——歸納方法框架[J]. 外語學刊,2022,(1):73-83.
[27] Jarvis S. Methodological rigor in the study of transfer:identifying L1 influence in them interlanguage lexicon[J]. Language Learning, 2000, 50(2): 245-309.
[28] Jarvis S. The detection-based approach:an overview[A]. Jarvis S, Crossley S. Approaching language transfer through text classification: explorations in the detection-based approach[C].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2012: 1-33.
Conceptual Transfer in Motion Events Construal: A Scoping Review
Yang Lianrui Wang Meil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 This scoping review analyzes research articles on conceptual transfer in motion events construal published in journals indexed in SSCI and CSSCI databases for their theoretical frameworks, research scopes, research contexts, and method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research are identified with suggeste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synthesis of 44 research articles shows that the richness of event types, cognitive theoretical base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of domestic research is lower than that of research abroad.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conceptual transfer 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lingual learners for domestic and abroad in this field. Notably, some studies lack control groups of native speakers, focus solely on the linguistic level without investigating the conceptual level and fail to set limitations on the time or length of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given.
Key words: motion events; conceptual transfer; language acquisition; scoping review
責任編輯:王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