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堂音樂欣賞與課外音樂生活之間架起橋梁,打造由“喚起自主聆聽需要”“形成音樂聆聽認知”“拓寬音樂聆聽范疇”“夯實音樂感受能力”四個板塊構(gòu)成的“音樂聆聽”活動課。以曲目喚醒的方式,喚起自主聆聽需要;以自在聆聽的方式,形成音樂聆聽認知;以聯(lián)結(jié)比較的方式,拓寬音樂聆聽范疇;以體態(tài)律動和繪制導圖的形式,夯實音樂感受能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音樂聆聽;課后延時服務
“音樂聆聽”是學生重要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以“欣賞”為主要方式。中央音樂學院的周海宏教授指出,“欣賞”這個層次的感性體驗能力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對聲音自身各種聽覺屬性的感受能力,二是對聲音之間結(jié)構(gòu)關系的感受能力,三是在聯(lián)覺機制作用下引發(fā)的進一步綜合感性體驗的能力。[1]筆者和所在團隊在課后延時服務時段開設了“音樂聆聽”活動課,意在通過有針對性的欣賞訓練,對學生的聽覺、注意力、聯(lián)覺等方面施以影響;“以培養(yǎng)大眾聽眾”為出發(fā)點,讓學生輕松地結(jié)合自身感受聆聽音樂,培養(yǎng)聽覺感受能力,體驗內(nèi)心精神世界審美活動的變化,感悟音樂聆聽對于自身的意義。
我們的“音樂聆聽”活動課主要由“喚起自主聆聽需要”“形成音樂聆聽認知”“拓寬音樂聆聽范疇”“夯實音樂感受能力”四個板塊構(gòu)成。其中,“喚起自主聆聽需要”板塊主要以曲目喚醒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聆聽需求,喚醒學生對音樂需求的理性認知;“形成音樂聆聽認知”板塊主要以自在聆聽的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由愉悅的音樂聆聽空間;“拓寬音樂聆聽范疇”板塊主要以聯(lián)結(jié)比較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音樂世界之大,打開音樂的大門;“夯實音樂感受能力”板塊主要以體態(tài)律動和繪制導圖的形式,引導學生獲悉音樂與情緒的奧秘,感受音樂的魔力。針對不同的板塊內(nèi)容,教師會提煉不同的主題,同步設計和落實不同的課時內(nèi)容。
一、“喚起自主聆聽需要”板塊:以曲目喚醒的方式
“喚起自主聆聽需要”板塊主要是激發(fā)學生想要聆聽音樂的興趣,進而產(chǎn)生主動聽音樂的欲望和需要。我們認為,只有當學生意識到自己需要聆聽音樂時,才會自主聆聽音樂。以曲目喚醒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這種內(nèi)在需求,較為科學合理。
我們從兩個層面著手:感性層面,幫助學生找到符合其聽覺喜好的曲目;理性層面,讓學生了解音樂在生活中的各種功能。由此,教師將該板塊的主題提煉為“喚醒耳朵”,同步將其分解為“發(fā)現(xiàn)身邊的音樂”“音樂有什么價值”“音樂與心情”“分享你所愛”4個課題,并分別設定了4個課時,以小組討論的形式,組織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搜集和準備符合聽覺喜好的音樂曲目,并在不同課時的學習中了解音樂與生活的重要關聯(lián),以及音樂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具體而言,“發(fā)現(xiàn)身邊的音樂”的教學中,教師會讓學生分組討論“日常生活中的音樂”。為此,討論前,學生就要搜集和準備生活中常見的音樂曲目?!耙魳酚惺裁磧r值”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對搜集來的各種生活中的常見音樂曲目做分組歸類,了解不同音樂曲目的用途。為此,學生分組歸類前就要查詢和了解不同功能的代表音樂?!耙魳放c心情”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了解與討論音樂與人的情緒、情感的關系。為此,學生要在課前品鑒和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胺窒砟闼鶒邸钡慕虒W中,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各自喜愛的音樂曲目。討論前,學生會主動熟悉或溫習自己之前或最近聽過的、愛聽的音樂曲目。
每個課時的教學中,教師會針對性地選取學生喜愛的曲目,帶著學生進入音樂世界,沉浸其中聆聽、完整聆聽、帶著自己的感悟聆聽,由此喚醒“耳朵”,充分、純粹地去感知美妙的旋律,全身心地去解鎖旋律中的密碼,融入美好意境中。例如,“音樂與心情”的教學主要是組織學生討論音樂對人的情緒和情感的影響。教師特意選擇了故事性強、趣味性強的具象曲目,如普羅科夫耶菲的《彼得與狼》、杜卡的《小巫師》、里姆斯基·克薩克夫的《天方夜譚》、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及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曲《天鵝湖》《睡美人》等,引導學生欣賞。這些作品中,作曲家運用豐富的音樂節(jié)奏起伏來彰顯故事里人物的性格及情節(jié)變化,促使學生充分體驗音樂表情與人的情緒、情感的關系。如引導學生聆聽《小巫師》一曲,教師先和學生分享了德國詩人歌德的敘事詩《魔法師的弟子》,讓學生了解故事概況;然后把詩歌分成6個部分,讓學生完整聆聽,之后憑借自己對音樂的直觀感受,把音樂也切分成6個部分(標出6個時間點);接下來分組討論,描述自己劃分的每個部分內(nèi)容中滲透的人物情緒區(qū)別;各小組統(tǒng)一意見后,展示自己的劃分結(jié)果和情緒描述。在此基礎上,教師分段播放音樂,與學生交流,結(jié)合詩歌故事與大家一起在分析中欣賞感受樂曲不同樂段的情緒。
經(jīng)歷了多次“被喚醒”后,學生感受到了音樂能夠愉悅自己情緒的重要性,逐漸產(chǎn)生了自主聆聽的需要。
二、“形成音樂聆聽認知”板塊:以自在聆聽的方式
音樂聆聽沒有門檻,音樂理解不講對錯,找到屬于自己的“音樂聆聽空間”,獲得全新的聆聽體驗就是目的。[2]教師引導學生自在聆聽,在音樂聆聽中收獲屬于自己的音樂“烏托邦”,享受音樂帶來的感官體驗,陶冶自己的精神和情緒,了解音樂音響要素與身體聯(lián)覺的內(nèi)在關系,形成音樂聆聽認知。
教師將該板塊的主題提煉為“自在聆聽”,同步將其分解為“音樂理解無對錯”“如何聽音樂”“音樂聆聽空間”3個課題,設定4個課時,引導學生充分聆聽,大膽想象,走進音樂世界,形成屬于自己的理解與想象。其中,“音樂理解無對錯”1課時。教學中,教師會讓學生課前搜集和準備各類意向明確的音樂曲目,在交流討論中走出音樂理解的誤區(qū)、認識聯(lián)覺。“如何聽音樂”1課時。教學中,教師會準備各類情境音樂,讓學生熟悉聽音樂的不同方式和途徑?!耙魳否雎牽臻g”分2個課時跟進。第1課時的教學中,教師會帶學生在多媒體教室中感受音樂廳、劇院、書房、臥室等大眾與私人音樂空間的不同。第2課時的教學中,教師會播放各類電影配樂,和學生一起感受音樂營造的無限空間。例如,“音樂聆聽空間”第2課時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充分感知在音樂中自由暢想的時空,教師把日本動畫電影《鈴芽之旅》的音樂原聲專輯作為欣賞的主體,簡單介紹電影故事的內(nèi)容后,讓學生單獨欣賞音樂原聲專輯中的29首配樂曲目,自由想象音樂描述的畫面或情節(jié)。接下來,教師組織學生觀看對應的視頻片段,讓學生感受想象畫面與原作畫面異同之處。這樣跳出音視頻欣賞,以影視配樂欣賞為主的聆聽,融入了影視故事情節(jié),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使得學生的音樂認知更為深入。
三、“拓寬音樂聆聽范疇”板塊:以聯(lián)結(jié)比較的方式
我們對學生的音樂聆聽素材做了統(tǒng)計分析后發(fā)現(xiàn),除了音樂課堂上聽到的相關音樂,學生還會聆聽電視網(wǎng)絡媒體中的些許音樂。從題材來看,學生聆聽的音樂以中文歌曲為主,至于非中文歌曲以及器樂音樂,幾乎不會觸碰。音樂的世界如此浩瀚,想要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給人生帶來的樂趣和意義,就要帶領他們沖破以中文歌曲為主的狹窄音樂世界,聯(lián)結(jié)和比較更多的聆聽素材,拓寬聆聽范疇,形成對音樂種類、風格、形式等的全面了解。
此板塊,教師提煉了“打開音樂大門”的主題,同步將此分解為“了解不同的音樂風格”“了解不同的音樂形式”“名曲猜一猜”3個課題。前兩個課題分別用1個課時,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了解不同風格、不同形式的音樂;第三個課題用2個課時,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常見的中外名曲,充分拓寬音樂聆聽范疇。
在前兩個課時的教學中,針對學生需要了解不同音樂風格和音樂形式的學情,教師會聯(lián)結(jié)有特點的曲式、代表性器樂,帶著學生感受其節(jié)奏、曲調(diào)、和聲及其不同的形態(tài)表現(xiàn)與風格。例如,在“了解不同的音樂風格”的教學中,教師選入德沃夏克的《幽默曲》、肖邦的《瑪祖卡舞曲》《離別練習曲》、柏遼茲的《拉克西進行曲》、莫扎特的《魔笛——我是一個捕鳥人》等,和學生一起對比聆聽欣賞。以《幽默曲》為例,它是作者在美國生活期間創(chuàng)作的成功音樂作品之一,原作為鋼琴曲。由于風格別致,這首曲目后被不少著名的小提琴家改編成小提琴曲,更富于歌唱性。教師讓學生對比聆聽鋼琴和小提琴兩個不同的版本,暢談不同器樂演奏形式下樂曲的不同感覺。學生結(jié)合兩種不同樂器的音色、演奏特點進行合理的想象,對該曲目的風格了然于胸。
四、“夯實音樂感受能力”板塊:以體態(tài)律動和繪制導圖的形式
打開了廣闊音樂世界的大門,學生就能欣賞到更多精彩絕倫的音樂作品。聽得多了,他們聆聽音樂的經(jīng)驗也就越來越豐富了。此時,我們會采用學生喜愛的體態(tài)律動的形式,或者引入學生樂于接受的“音樂導圖”,夯實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體態(tài)律動是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游戲、活動等,搭建音樂與身體的聯(lián)覺,體驗音樂的力度、速度以及音的高低、空間、節(jié)奏等。音樂導圖是指引導學生用可視的線條、圖形、符號等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了解音樂與自身的關系。[3]
教師將該板塊的主題提煉為“感受音樂魔力”,同步分解為“音樂與聯(lián)覺”“音樂導圖”4個課題,設定4個課時。其中,“音樂與聯(lián)覺”設定3個課時:第1課時,搜集和準備有代表性的音樂,引導學生體會與音高、音強相關的聯(lián)覺;第2課時,搜集和準備有代表性的音樂,引導學生體會音樂與時間、緊張度、新異性相關的聯(lián)覺;第3課時,搜集和準備有代表性的音樂,引導學生體會情感對象、視覺對象在音樂中的表現(xiàn)?!耙魳穼D”設定1課時,注重引導學生用可視的線條、圖形、符號等,表達對音樂的感受。
幾個課時教學中的音樂搜集和準備,不管是以體態(tài)律動的形式引導學生體驗音樂的力度、速度、空間、節(jié)奏及其與生活的聯(lián)系,還是以音樂導圖的形式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剛開始適合選擇短小的、形象性強的曲目,后面再慢慢提升難度。例如,“音樂導圖”課時的教學中,教師選擇了奈克的《郵遞馬車》、安德森的《雪橇》、德彪西的《月光》、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等音樂曲目。其中,印象主義作品《月光》是一首優(yōu)美而明朗的曲子。帶著學生聆聽此曲,教師提示學生邊聽音樂邊用水彩筆描繪自己的感受。意大利批評家加蒂曾這樣評價《月光》:“上行的琶音那么輕盈,像噴向天空中的泉水一般,先是歡快涌起,然后在主音和屬音的交替中恢復平靜,主題在背景中展開來,寬廣嘹亮而富于表情。”學生在此曲營造的獨特意境中繪畫,將音樂與色彩、線條、形狀等關聯(lián),繪制出了獨特的音樂導圖,較好地提升了聆聽時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感知力,洞察到了音樂與美好生活的關聯(lián)。
音樂是人類最自由、最能夠直接喚起情感體驗的藝術,它讓我們激動,讓我們興奮,讓我們傷感,讓我們無言。[4]音樂聆聽是學生在校內(nèi)外較為容易參與、未來人生中可能會參與校多的音樂實踐活動。我們有必要更為深層地挖掘“音樂聆聽”活動課的內(nèi)涵和價值,讓學生在優(yōu)質(zhì)聆聽中收獲優(yōu)質(zhì)的審美人生。
參考文獻:
[1] 周海宏.家有琴童——音樂教育問題與對策[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127.
[2][3] 珍妮特·R.巴雷特,彼得·R.韋伯斯特.音樂的經(jīng)驗——重新思考音樂教學與學習[M].梁菁,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81,71.
[4] 周海宏.音樂何需“懂”——面對審美困惑的思辨歷程[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