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期
刊物介紹
《世界文學評論》是由武漢中圖圖書出版有限公司精心策劃、組稿、編輯出版的大型文學批評與學術研究雜志。長期被中國知網(wǎng)期刊數(shù)據(jù)庫、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等全文收錄。《世界文學評論》以每輯50萬字的容量,以每輯10個以上的專題欄目,在發(fā)表著名學者與批評家科研成果的同時,也注重發(fā)表國內(nèi)外中青年學者的科研成果,內(nèi)容豐富,觀點鮮明,富于創(chuàng)見,受到廣大作者與讀者的高度肯定與廣泛好評,在學術界、批評界與教育界均產(chǎn)生了良好的影響?!妒澜缥膶W評論》新的編委會與理事會,分別由國內(nèi)外著名學者與國內(nèi)外著名高校文學院或外語學院擔任。計劃每年出版4—6輯,每輯256面,以專題研究為主,主要發(fā)表著名學者的最新學術成果,同時也注重發(fā)表中青年學者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容納面更廣,涉及問題更多,但仍以文學研究為中心,關注文學本體,與政治、軍事、宗教、社會問題等無關。
世界文學評論
- 游走于檔案與想象之間
——阿米塔夫·高希訪談錄 - 反思“強制闡釋”的獨斷性
- 有限認識論與本體闡釋多元化
- “強制闡釋”存在的必然性
- 對“強制闡釋”基本特征的疑惑
- “強制闡釋”為何受關注
- 《原野》中的地理敘事
- 廢名小說中的“橋”:從物象到意象
- 現(xiàn)當代湖北作家作品中的長江意象
- 夢幻之境:譚恩美長篇小說的空間屬性及其美學意義
- 《望斷南飛雁》與《逃離》中的女性形象之比較
- 緬甸華文詩歌中的多元文化與身份焦慮
- 《他們眼望上蒼》中黑人男性形象的嬗變
- 記憶中的未來與魔幻中的現(xiàn)實
——《未來的回憶》中的魔幻時間觀 - 記憶:從普魯斯特到莫迪亞諾
——以《追憶似水年華》和《暗店街》為例 - 《傲慢與偏見》起源研究中的幾點論爭
- 《丹麥女孩》中的“雙性同體”原型形象
- 從社會學看《弗蘭肯斯坦》悲劇之成因
- 《驚魂記》中的雙重人格
- 《問題的核心》中斯考比的身份危機
- 我對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51首的理解
- 布洛克詩歌中的象征意蘊
- 從彌爾頓的《失樂園》探討人與上帝的關系
- 《當你老了》的愛情主題
- 曾涵復詩歌的精神境界
- 從莊嚴熔鑄的視角看華美頹敗的人性
——《生死疲勞》的敘述視角 - 虛實之辨:王蒙詩學話語中的存在論
- 易卜生早期戲劇宗教倫理思想的轉變
——以《武士?!?、《蘇爾豪格的宴會》和《海爾格倫的海盜》為例 - 《憤怒的葡萄》中的倫理主題
- 《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倫理救贖
- 地方與鄉(xiāng)土對于漢語詩歌的意義
——熊明修先生訪談錄 - 生命之花開自厚土與深山
——論熊明修詩歌藝術的來源 - 《兩訪中國茶鄉(xiāng)》中的雙面中國與植物朝圣
-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與《萬延元年的足球隊》中的森林意象之比較
- 《茶花女》在中國的第四度改寫
- 《懺悔錄》中盧梭形象的“人本心理學”
- 《易卜生研究》中的教學實踐問題
——以《海爾格倫的海盜》為例 - “戲劇化教學”課堂實踐的幾種方法
——以比較文學、西方戲劇、外國文學課程為例 - 建構原創(chuàng)性批評理論體系的嘗試
——讀《江山之助:鄒建軍教授講文學地理學》 - 在現(xiàn)實與荒誕的罅隙中綻放
——評樊曉君《愛德華·阿爾比戲劇研究》 - 空間思維下電影敘事研究的新視野
——評《電影敘事的空間轉向》 - 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第六屆年會暨首屆碩博論壇綜述
- 第二屆桂子山詩歌對話會綜述
- 紀念秦兆陽百年誕辰暨《秦兆陽文集》出版座談會紀要
- 紀念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
——李偉民教授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