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 梁舸江
【摘 要】結合建筑工程技術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針對“能力本位”課程模式改革要求,分析了《抗震結構》課程改革的目標和內涵,初步探討了該課程改革的思路和實施方法。
【關鍵詞】建筑工程技術 《抗震結構》 課程改革 能力本位
《抗震結構》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yè)重要的專業(yè)技術課之一。該課程的理論性、系統(tǒng)性較強,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主要是針對知識的講解。由于“學科本位”的痕跡過重,使授課者(教師)和接受者(學生)都感覺此課程枯燥、抽象。面臨職業(yè)教育提倡的“能力本位”教學法,傳統(tǒng)的“學科本位”教學已不再適應和滿足職業(yè)教育的特點,本課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本課程改革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為出發(fā)點,結合當前職業(yè)教育的特點,從課程目標、模式、課程內容以及教材、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入手,對《抗震結構》課程進行系統(tǒng)的優(yōu)化和改革。
一、課程改革的目標和內涵
“課程”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總體設計方案,是教育機構為實現教育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而實施的一切活動及其安排的總體規(guī)劃。建筑工程技術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是面向土木基層崗位群,培養(yǎng)從事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預算、質量控制、資料管理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針對該專業(yè)的總體目標,本課程改革的內涵應基于對工程技術專業(yè)崗位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落實課程目標:介紹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及結構抗震的構造措施,使學生了解結構抗震的基本理論,掌握抗震的概念設計和各種結構體系下的抗震構造措施,服務于識圖、質量控制等能力要求。
二、《抗震結構》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結合所用教材、課程特點,樹立能力本位的課程模式
該課程設置應以“適度、夠用”為標尺,但也不能忽略高職教育的過渡和轉型,盡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學時間中發(fā)揮課程學習的最大效益。就教材而言,目前有兩種傾向:對知識體系過多的刪減,忽視了該課程的系統(tǒng)性;或者過度的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性,教材偏難、偏深。由于該課程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其內容還應具有對建筑工程技術所涉及到的《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等課程中相關知識提升的特點。所以,對于教材只能是建立一個大體的框架,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特點,以“適度、夠用”為準則,對教學內容整合集成、系統(tǒng)優(yōu)化。圍繞建筑工程技術所涉及的能力和技能,對一些章節(jié)和知識給與刪減,對于某些章節(jié)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抗震構造要求給予補充,切實做到少而精,概念和原理融會貫通,“弱計算原理,強構造知識”。課程的主要落腳點在于建立起有關抗震的基本知識后,重點從全方位樹立起“抗震概念設計”理念,突出對構造的理解和應用,使該專業(yè)的學生能夠在施工、質檢、監(jiān)理或者適當的設計工作崗位中具有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2.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促進課程改革
(1)以學生為中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課程改革,要從傳統(tǒng)的學科本位模式,轉向能力本位模式,這種模式轉變的實質是以由傳統(tǒng)的“教程”向“學程”轉化,即職業(yè)能力的課程中心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要成為學生可利用學習資源的一部分,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目前該課程涉及四個層次的學生:普大三年制、兩年制、五年一貫制和3+2形式。學生的特點各有不同,呈現多元化,基礎和所接受程度也不盡相同。但應把握他們的共性,結合他們的年齡和性格特點,在教學中力求營造活躍、積極的課堂氛圍,教師要善于換位思考,采用多種課堂教學形式,如在教學中采用“破壞試驗的課件演示”,以直觀的破壞現象,培養(yǎng)和拉近他們對抗震知識的理解和對課程的興趣。
(2)引用工程案例,建立問題中心范型,促進師生互動
在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授課過程中,采用問題中心的范型,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該課程中許多知識體系是在震害反饋和總結中建立的,因此在課程講授中,應用一定的工程范例,在分析和總結中,使許多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通過課堂討論,激發(fā)同學們思考的過程,教師通過總結、評價、咨詢和同學們一起完成某個問題的學習。
3.以考核綜合知識和能力為主導,改革考試方法
考試也要成為課程改革的一部分,與課程的實施方法相輔相成,從而更客觀地反映教與學的效果。達到拓展學生的個性,激發(fā)其學習能力和興趣的目的。
(1)課內外結合,建立小課題,指導撰寫小論文,開展創(chuàng)新活動
在授課過程中,對課程中某幾個重要的知識能力點,設立幾個小課題,讓學生們撰寫論文,通過讓他們查資料,深入實踐,促動對該知識能力的提高,強化學生自己思考的過程。避免以往僅僅通過一個試卷的考核,在某種程度難以體現學生自我思考的過程,僅僅是對于學科知識的記憶和重復。
(2)開展課堂討論,給予總結評價
這部分的考核主要針對“引用工程案例”,以問題中心范型,開展課堂討論的基礎上采用的方法,通過討論來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和具體解決問題的能力。
(3)試卷考核
試卷考核中,主要在于強調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某些強制性規(guī)范條文以及構造的理解和應用。通過這三種方式,來全面綜合地考察、評定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掌握和理解程度,從而更好地反饋和指導教學。
4.走綜合化課程,完善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但是目前,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缺乏系統(tǒng)性。針對此問題,建筑工程技術專業(yè)要改變以各種結構材料自成體系的模式,建立了以工程結構基本構件為主線,基礎化、綜合化的課程體系,組織相關的師資編寫相應的教材。將“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砌體結構”“抗震結構”基本原理及基本構件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以工程結構基本構件為主線,基礎化、綜合化的課程體系。貫穿“整體(宏觀)——局部(細觀)——綜合”的思維方法。如梁、柱、墻、板的設計、抗震構造、施工現場質量控制的學習,遷移到整個結構體系的如砌體結構、框架結構等的學習。這種方法的實施,需要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還需要模塊式教學的相關支持。
5.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
教師實踐能力是課程目標實現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職業(yè)教育的師資,具有實踐能力是成為高職學院合格教師的必要條件。實踐能力的提高需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自我的學習提高,這是內因,二是學院要建立相關的機制,加強校企結合,為教師提供培訓的機會,鼓勵他們從事實踐,到相關企業(yè)、實體掛職頂崗,不斷的提高和拓展自己的實踐知識和能力,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以上僅僅是從一個小的方面,通過《抗震結構》這門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來體現對課程改革的認識。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的概念,但是無論從那個視角切入,課程改革必須以高職教育的總體目標為核心,落實能力本位,為培養(yǎng)社會所需的人才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參考文獻:
[1]黃克孝.職業(yè)和技術教育課程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劉海峰,梁舸江.“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式在工民建專業(yè)的構建[J].職教論壇,2002, (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