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霞
摘要:《中國歷史文選》的課堂,以其工具性為契入點,可以構建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這需要教師做到:注重學生心理認知;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作業(yè)設置等方面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圖書館、資料室藏書豐富的特點,引導學生與所學知識進行親密接觸;大方給予學生時間、引導及稱贊等。
關鍵詞:《中國歷史文選》;教學改革;興趣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6—0188—02
作為歷史專業(yè)的基礎課、工具課,《中國歷史文選》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提供一條學史入門的途徑,使他們學會并掌握一些治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既包括知識的學習,又包括能力的培養(yǎng)。目前它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式仍有許多與此不符的地方,譬如這門課的特性之一——工具性在許多高校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中國歷史文選》課的性質和教學目的決定它所選用的文章是古文和古字(筆者認為歷史文選課選用的文章應該是古文和古字,目前有些教材是白話本,課后注釋很全面,學習難度大大降低,達不到全面鍛煉學生基本功、培養(yǎng)學生歷史感的目的。本文所用教材是周予同先生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給學生帶來很大距離感、陌生感、恐懼感,筆者不止一次聽學生說看到課本的感覺是害怕,沒有吸引力,沒興趣、沒動力去研讀。這種情況下,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教學目的的實現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靈活性、課堂的趣味性可抵制教材的枯燥,課堂的活力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和欲望。我們不能否認傳統的教師主講的教學模式在知識傳授中所起的作用,但是我們也不能沉溺于目前很多高校沿襲的“老師滿堂講、學生滿堂記、考試背筆記、考完即忘記”這樣的教學模式。
筆者認為,以其工具性為契入點,《中國歷史文選》的課堂可以構建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在教學中,結合當前學生的學習特點、心理特點、接受能力以及動手能力,重視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突破學習沒有激情、沒有興趣的局面。此外,可以借機培養(yǎng)學生作為師范生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和技能,使他們從技術到心理都受到一定的鍛煉,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和獨立的科研打下基礎。
把《中國歷史文選》課堂構建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要經過精心策劃,不能只流于形式。
一、注重心理認知
我校歷史文選課開設在第一學年,學生經過高考后近三個月的煎熬和等待,又經過入學后一個月的軍訓,對學習有著強烈的欲望和美好的憧憬,對專業(yè)課及任課老師有著強烈的好奇及內心的崇拜。這種情緒和激情如被引導到學習,是一股很強的學習動力。但是歷史文選課的教材和這種情緒是不協調的,它艱澀難懂,趣味性差,猶如一盆冷水澆在學生激情火焰之上。這種情緒和現實的反差使學生與這門課程漸行漸遠。怎么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需要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下足功夫。譬如教材第一部分是甲骨文與金文,在授課時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給他們寫古文字、講文字構造、放甲骨文、金文的圖片,以他們知道但不十分了解的東西作為切入點,比如十二屬相、天干地支等等。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后,明確提倡、鼓勵、支持學生自主學習,比如鼓勵學生查一下自己的姓或名或是自己感興趣的某個字古文怎么寫,經過了什么樣的演變過程,并鼓勵他們走上講臺進行現場演示。這樣學生的好奇心給他們帶來了成就感和被認同感,從而獲得學習的巨大動力。這是一個引導學生由認識到接受、到實踐的過程。開始時學生可能是被動的、試探的,當他們內心覺得有收獲的時候,被動就變成了主動。當然,這個過程是個反復的、時刻會發(fā)生變化的過程,老師對這個過程要有準備,要不厭其煩,適機引導。
二、投其所好,培養(yǎng)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學生的興趣至關重要。
(一)教學內容投其所好
抓住學生求知的心理,講解某些具體問題的時候,盡可能層層深入、生動形象,并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其中。舉例來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讓學生總結有哪些字可以表達“年”這個概念。學生略作思考就可以回答出“年”、“歲”,這時老師可以說出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副對聯“爆竹聲聲辭舊歲,歡天喜地迎新年”加深印象,接著告訴學生還有“祀”、“載”等。再設問:為什么這些字可以表達“年”這個概念呢?這是個看似簡單,學生經常使用,但從未思考過“為什么”的問題,他們會饒有興趣的思考、學習。對于這樣的問題,老師盡可能運用學生比較陌生的字源字形進行講解,分析深入到位。比如“年”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負禾,一年一熟,西周始用至今。“歲”的甲骨文字形,用斧砍人的雙腳,每年一次大型的祭,故引歲為年。
這種追根溯源的講解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有利于歷史思維的形成。歷史系的學生要培養(yǎng)歷史感,學習的時候不能只記憶一些歷史片段或者歷史現象,要勇于探索,敢于設疑,積極求證。經常給學生灌輸字的本義及其活用,他們對古文字會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認識,每個字都飽含智慧,從而逐漸從心理上消除他們對古文字、繁體字的排斥。此外,閱讀中他們對一些字詞的理解不會再囿于成見,不會只在他們學過的含義內徘徊,他們的思維會更開放,理解會更大膽,并且這種態(tài)度會逐漸延及生活中如何對待新的事物。
(二)教學手段投其所好
要認識到感官刺激對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性。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視頻、圖像、文字、聲音等融為一體,突破傳統課堂單一的文字板書形式,將復雜的東西簡單化。比如《七月》篇,內容涉及到天文、動物、植物、農作物、祭祀、勞作等,口頭講解難盡其意、難盡其形,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這些東西直觀化,消除學生的疑難情緒。
(三)作業(yè)設置投其所好
作業(yè)設置在學生感興趣并容易有自己認識的地方。比如在講姓氏的時候,老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姓氏產生好奇,指導他們課下查閱資料,然后組織學生講解。與自己相關的知識學生很關注,他們有很高的參與熱情。學生不僅會講到自己姓氏有幾種來源,還會作出大膽的推測——自己屬于哪一支?借機引導他們進行歷史調查和歷史研究。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能力。
做到這些需要老師注意知識更新,要盡可能多的儲備知識和信息,在教學中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需求面和需求度,這樣才能對學生關心和思考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解答和引導。
三、引導學生與所學知識進行親密接觸
充分發(fā)揮圖書館、資料室藏書豐富的特點,讓學生親身感受、親手觸摸《中國歷史文選》課程涉及的歷史圖書。以周予同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文選》為例,它的內容包括甲骨文、金文、《尚書》、《詩經》、《左傳》、《國語》、《世本》、《戰(zhàn)國策》、《楚辭》、《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魏書》、《世說新語》、《水經注》、《洛陽伽藍記》、《史通》、《大唐西域記》、《通典》、《通志》、《文獻通考》、《資治通鑒》、《續(xù)資治通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通鑒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明實錄》、《明儒學案》、《日知錄》、《讀通鑒論》、《讀史方輿紀要》、《文史通義》、《潛研堂文集》、《廿二史札記》、《龔自珍全集》、《海國圖志》、《中西紀事》、《孔子改制考》、《訄書》、《新史學》等。在課堂上我們還要以其中的某些地方作為切入點講解到有關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政書詔令奏議、地理志書、別史雜史、傳記筆記、史論史考、甲骨金石、子部文獻、經部文獻、集部文獻以及一些工具書和基礎常識知識,如此多的文獻和知識,僅靠課堂講授,而不帶動學生實地觸摸,教學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即使學生記了一些知識,那也是死的知識,因為學生對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只知其名。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讓學生接觸這些文獻,對這些文獻產生感性認識是非常必要的。比如二十四史的講解,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學生帶到圖書館、資料室,一邊講解一邊讓他們與這些書進行親密接觸,對他們的疑問可以當場解答。對工具書的講解更是如此,比如查找古書經常要使用的四角號碼查字法,不讓學生親身試驗,僅僅是背記一些字根和查找方法,是起不到良好效果的。學生經過實踐獲得知識,會讓他們有成就感,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獲得的知識記憶也會更長久。圖書館、資料室不僅僅是借書、自習的地方,也是教書的好地方,要充分發(fā)揮他們藏書豐富的優(yōu)勢,有效的投入到教學當中。
利用圖書館、資料室講課,可以教會學生怎樣查找資料。歷史的專業(yè)特點決定,搞歷史研究必須翻閱資料,利用資料,但是很多學生不會收集資料、利用資料,利用這樣的教學機會,告訴他們面對一本古書,應該從何處入手,應該怎樣記筆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感和歷史意識。另外,圖書館、資料室書的排放,都有一定規(guī)律,一般是以類編排,然后又以時間為順序擺放,我們可以趁機向學生講解學術的發(fā)展源流及方向。進而引導學生到書海之中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為他們系統的學習、進一步深造、日后的科研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毫不吝嗇,大方給予
(一)不吝嗇時間
首先,不吝嗇課堂時間?!吨袊鴼v史文選》作為工具課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課堂教學要重視引導。譬如,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多的給學生設置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引導學生進行辯論。比如如何理解《七月》篇中“田畯至喜”的原因?如何理解《宋楚泓之戰(zhàn)》中宋襄公的仁義道德?如何看待《通志·總序》中鄭樵對班固的評價?等等。再者,選文中有些字詞或句子翻譯上存在異議,引導學生自己翻譯,出現不同的答案后,進一步詢問學生出現不同理解的關鍵點在哪里?結合選文內容,哪種理解更合理?這其實是一種方法的傳授,通過鍛煉,學生認識到對古文存在理解上的不同是很正常的現象,不用質疑自己的能力,仔細斟酌,會得到正確的答案。
其次,不吝嗇課外時間。譬如教材中某些篇章的斷句、標點、字詞、注釋等與其他文獻資料或教材有不盡相同的地方,引導學生查證,并讓他們得出自己的結論。因為學生個體差異,這項工作很難有統一的進度和結果,適合在課外進行輔導。
(二)不吝嗇心得
把自己教學、科研的心得體會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學生,把自己有所發(fā)現、有所感想的地方和學生進行交流,鼓勵他們在這些地方做些探索,如果學生有興趣,也可以鼓勵他們參與到老師的科研中來。
(三)不吝嗇稱贊
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參與互動,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和鍛煉,無論他們的觀點對否,對他們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都要表揚和稱贊。老師的贊揚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認可和接受,學生得到老師的認可,心中會有極大的滿足感、成就感,可使其增加無窮的力量和信心。老師是一團火,不僅要照亮學生,還要在他們心頭種下火種。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