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
【摘 要】本文以交際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為支撐,試圖闡述英語學習中的兩大問題:學什么和怎樣學,對英語學習的任務和學習中注意的問題作了詳細的探討。
【關鍵詞】交際法;學什么;怎樣學
新教材高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全日制高級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在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學的基礎上,鞏固、擴大學生的基礎知識,發(fā)展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培養(yǎng)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币虼?,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成為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學什么
英語課學的是什么?自然是學英語。學英語,就要獲得用英語交際的能力。交際在這里不僅限于社會往來,也不僅僅指會話交談,而是指人與人之間一切思想感情的交流。以英語為主要工具的交際,包括聽、說、讀、寫、譯等等方式。光掌握英語的語音、語法、詞匯,遠遠不等于具備英語交際的能力。英語的交際能力,是多種能力的綜合體。按照Michael Canale的觀點,交際能力可分為四個方面:
1.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
這是指語言符號本身的知識(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等),主要涉及正確理解和表達話語(utterance)等字面意義的知識,也就是在句平面上譴詞造句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很必要的,但這不等于交際能力,只是交際能力的一部分。
2.社會語言能力(socialinguistic competence)
這是指在不同的社會語言環(huán)境中適當理解和表達話語的能力。語境因素包括話題(topic)、交際雙方的社會地位(status of participants)和交際目的(purposes of interaction)。話語應該在形式和語義兩方面都是適當?shù)摹Q言之,就是知道在什么場合、什么關系的人之間用什么語言形式去體現(xiàn)什么交際功能。
3.語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
指把語法形式和意義融合在一起,用口頭或書面形式連貫地表達不同種類語篇地能力。語篇的完整統(tǒng)一通過語言形式的銜接(cohesion)和語義的連貫(coherence)來實現(xiàn)。語篇能力也就是超句平面上組織語段的能力。
4.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為了加強交際效果或彌補由于缺乏交際能力等因素引起的交際中斷所使用的策略,包括言語(verbal)和非言語(nonverbal)兩方面。換句話說,策略能力就是在交際過程中的應變能力。比如交談,整個過程中交談都要不斷發(fā)出信號,以示自己以奧繼續(xù)、停止、插話、換題和讓對方繼續(xù)、停止、插話、換題等等。這些信號往往不見于字面,而寓于字里行間,談話者如果不會發(fā)出或接收這些信號,談話就難以進行。這是交際策略的一種。又比如聽演講或看文章,不免碰到聽不清的音、不懂的單詞、或者不明白的結構,這就必須知道怎樣跳過障礙從上下文抓意思。自己說話或寫文章時,也會遇到想不起的單詞或沒把握的結構,也得知道怎樣繞過難點,把要表達的意思表達出來。
二、怎樣學
1.交際的原則
既然所要“學”的是交際能力,是交際過程中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最好的途徑自然就是通過交際去學。那么,真正的交際應該符合那些條件呢?
(1)交際雙方必須存在信息溝(information gap),也就是說交際過程中一定要存在一方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的信息。如果聽話人預先知道說話人將要說什么,那么這樣的交流就不算交際。(Johnson and Morrow 1981)
(2)交際不能脫離具體情況。這具體情況包括社會文化背景、時間、地點、場合、人的身份與彼此的關系、題材范圍、交際方式、交際目的、語篇的上下文等等。懸空的語言不是交際。
(3)交際是通過語言媒介送出或收取情報。目的在情報內(nèi)容上,不在語言本身上。為了把某種內(nèi)容傳達給對方而講而寫,這是交際;為了練習某種語言、語法、詞匯而講而寫,那不是交際。
(4)真實的交際一定要有目的。
2.常用的交際活動
Hammer(1991)指出,交際活動意味著讓學生使用所學語言來做事,正是這個“做”(doing)字構成了交際活動的主要特征-即行事功能(performance)。這就要求我們?yōu)閷W習者提供運用所學語言產(chǎn)出語言的機會。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提供那些交際活動呢?
(1)Pair work 。指的是兩人一塊活動,這種活動可以用來核對答案、會話、采訪、討論等,是訓練任何結構、功能或意念的有效形式。如每一單元的第一課都提供了一至二篇對話材料和相應的話題或功能項目,學生完全可以與自己的搭檔展開相應的pair work。
(2)Group work 。指的是以三個或三個以上學生為小組展開的交流活動。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是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優(yōu)點是每個成員都有為小組作出貢獻的機會,在相互交流中提升了社會交往能力。
(3)Information Gaps ?!癐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 are those in which students are given different bits of information. By sharing this separate information, they can complete a task.”(Harmer,1983)這種活動為學習者提供了各種信息,他們的任務就是設法從他們的搭檔中找到那些隱藏的信息(missing information)。
(4)Dialogues and Role-plays。這種活動既可以預設腳本,也可以即興而作。這種活動的優(yōu)點是:學生感興趣,因為它能給學生提供一個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提高他們非言語交際的能力,對話中合作的特點又給他們提供了一種自然條件下的交際活動。
(5)Pictures and Picture Stories。通過使用圖片可以激發(fā)多種交際活動,如:找出圖片中的不同點,記憶圖片內(nèi)容,圖片排序等。
(6)Communication Strategies。這種活動是幫助學習者訓練交際策略的,如:解釋、停頓、話輪、手勢、重復、簡化等等。
3.幾種關系
(1)量與質。任何一種語言,都是一個變化無窮、非常復雜的體系。不通過大量的接觸、大量的交際實踐,是無法掌握的。我們說要大量“接觸”語言材料,就是對大量的語言材料進行交際的處理——在交際中聽、說、讀、寫、譯。如果還想用逐個記單詞、逐篇背課文的方法來學英語,結果肯定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我們的收獲,見諸于交際能力的獲得,并不見于記住了多少個單詞、多少條語法、多少篇課文。但是,這并不排除有意識地去“練”去“記”的學習方法。為了更有效地完成某項交際任務,某些語言、語法、詞匯需要專門花點功夫去練一練、記一記。重要的是不要以為記了就是學到了。語言、語法、詞匯都得在交際中隨時自由地運用,才能真正學到。
(2)學生與教師。交際是一種活的過程,學生必須通過交際學英語,這就意味著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活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學生自己去經(jīng)歷,不能由教師去代替。而且,這個過程學生不但要用耳、口、眼、筆去經(jīng)歷,還要時時刻刻都用腦子去經(jīng)歷。換言之,就是必須打破舊的上課的概念。舊的課堂里,教師主動,學生被動。教師給學生上課,學生接受上課。新的課堂里,不是教師給學生上課,而是學生自己進行活動。教師只不過是配角,有時是觀察者,有時和學生是平等的參加者,當然也做組織工作,也給學生一定的指點,但是每場活動的主角畢竟是學生,不是教師。交際能力本來就不是一門知識,不是旁人能教得來的,也不是嘴皮子筆尖子上的表面功夫,但出操操練練就能上手。交際能力的獲得,要極大的主動性,極生動的靈活性,還要極深刻的領悟性。一句話,每個人只有自己去做,才能取得一種新的語言的交際能力。
(3)流利與準確。流利與準確是英語教學中一個常引起爭論的問題,有人主張先要準確,有人主張先要流利。傳統(tǒng)的教學法從一開始就全力抓準確,他們的理論是:一旦容許錯誤,就會養(yǎng)成錯誤的習慣,再也難以改正。他們的辦法是:對學生嚴加控制,只限于一、兩頁的課文范圍之內(nèi),只限于學過的語法詞匯,只限于教師解釋過或示范過的,只限于學生有把握不會錯的,才能說、寫,才能讀、聽。于是乎學生戰(zhàn)戰(zhàn)兢兢、半部不敢越雷池,課堂里似乎不出什么亂子。事實上是扼殺了流利,扼殺了交際,以扼殺了學生真正學英語的機會。到頭來,即使學生在課堂里取得所謂的準確性,一旦離開課堂,投入無控制的真實交際中,不但流利說不上,連苦心培養(yǎng)的準確也丟掉了。
有人說,學新教材的學生比學老教材的學生犯錯犯得多。其實,這是自然的。假定一個學生每星期用一百頁的語言材料,做五十次的交際活動,當然比只用一頁的語言材料,做十次機械練習,犯的錯要多些。話雖這么說,但我們并不鼓勵學生在交際活動中多犯錯誤,而是不能讓怕犯錯誤成了自己的絆腳石,不敢參與活動。因此我們也要有意識地對自己提出準確的要求。但不應該是任何時候、任何活動中都一律全面要求準確,而是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單元、不同的活動中有不同的具體的準確性要求。如此一步步提高要求,最后就能達到準確與流利的結合。正如Nunan(1989)和Sturn(1992)認為得那樣,流利與準確不是相互對立而是相互補充的;以犧牲任何一面為代價去追求另一面都是不明智的,我們應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
參考文獻:
[1]Canale,M.and 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0(1)
[2]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Johnson,K.and Morrow,K.1981.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London:Langman Group UK Ltd.
[4]Harmer,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Longman:London and New York, 1983
[5]Harmer,J.1991.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London:Longman Group UK Ltd.
[6]李庭薌,1983,《英語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7]李筱菊,1996,《交際英語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