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祥
敘事性文本的教學,長期以來存在著脫離具體的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的要求,面面俱到地解讀文本的弊端。相當多的老師,不敢對文本中非教學目標的那部分知識大膽舍棄,以至于在面對任何一冊教材任何一個單元的任意一篇敘事性文本時,總是用相同的方式,從敘事的要素、人物形象的分析、寫作技能的歸結(jié)、主題意義的表現(xiàn)、文本細節(jié)的研討等五個方面條分縷析地解讀。如此,不同冊、不同單元、不同課時的教學,體現(xiàn)不出學段間的教學重難點差異,體現(xiàn)不出不同單元間教材設計重難點的差異,體現(xiàn)不出不同課時間教學目標的差異。
本課時的教學設計,就是試圖從有效課堂建設的目的出發(fā),緊扣九年級語文“學會讀書”的學段目標和《我的叔叔于勒》所在單元“品味·感悟·欣賞”的單元學習目標,以“生—本”對話、“生—生”對話、“生—師”對話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敘事類文本解讀的常規(guī)路徑,幫助學生建立理性的閱讀理念,使其初步掌握文學鑒賞的常規(guī)技法。
圍繞這樣的設計思想,教學流程設計中,將有意識淡化對小說三要素的分析,只選擇作品中的人物作為貫穿課堂的線索,借此串聯(lián)起文學作品“品味·感悟·欣賞”的全過程。
1.以人物性格分析為突破口,培養(yǎng)學生在文本細讀中領悟主旨、認知形象的能力。
2.引導學生學習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想解讀文學作品,初步掌握文學鑒賞的常規(guī)技法和路徑。
1.以“走進文本—走進作者—走進生活—走進文化—走進心靈”的“主體實踐性閱讀”模式為教學主框架,以文本細讀為主要教學手段,以學生的“主動發(fā)現(xiàn)、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為主要教學法,通過“生—本”對話、“生—生”對話、“生—師”對話,認知小說中的人物,領悟小說主題,并將這種認知與領悟運用于對生活與文化的理解中,從而達到以文學滋養(yǎng)心靈的美育功能。
2.結(jié)合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大膽舍棄課文中無閱讀障礙、無智力挑戰(zhàn)且不屬于課程目標內(nèi)的瑣屑內(nèi)容的分析研讀,只將授課重點鎖定在課程目標系統(tǒng)內(nèi),將課堂打造成智力的挑戰(zhàn)場,滿足學生情知發(fā)展的需要。
上課之初,老師板書課題時,故意錯寫成“我的于勒叔叔”。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后,組織討論:
1.兩個題目,有什么不同?
2.誦讀這兩個題目時,重音應該放在何處?為什么?
3.這個題目,是否標志著“于勒”一定是作品的主人公?判定作品主人公的標準應該是什么?
(新課的導入,或是為了喚起某種情感,為下面的文本分析釀造“入境”的氛圍;或是為了串聯(lián)起前后知識,用已知引出未知;或是為了總領課時學習重點,以綱舉目,綱舉目張。這里的設計,就是為了拎出整節(jié)課的授課主線,既在新課伊始,就將學生的注意力收攏到課時教學目標上,又有效引出下面的教學內(nèi)容。)
1.在課文題目研究的基礎上,拋出第一個問題:
于勒是個什么樣的人?
這第一個問題,沒有多少難度。設置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有效信息篩選能力。同時,引出下一個有一定難度的問題。
2.在組織討論,歸結(jié)出于勒是什么樣的一個人之后,拋出第二個問題:
菲利普夫婦又是什么樣的人?
這一問題,看起來簡單,實際上難度很大。作品中的菲利普夫婦,并非只如有些教輔資料上所說的那樣極端自私、冷漠。要全面認知他們,必須跳出狹隘的階級論的立場,從生活與人性的角度展開分析。
由于該環(huán)節(jié)承擔著“品味、感悟”作品人物與內(nèi)容的雙重任務,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在反復引導的基礎上,一點點引領著學生走進菲利普夫婦的真實內(nèi)心世界。
在學生們立足課文整體歸結(jié)出菲利普夫婦是什么樣的人之后,教師不必急著對學生的回答予以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依照具體學情,將下面幾個預設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陸續(xù)拋出(當然,學生能自主發(fā)現(xiàn)更妙):
①菲利普夫婦大約有多大年紀?他們最大的人生愿望會是什么?
研討這一問題時,教師補充課文中被刪除的部分文字:
我的家庭原籍勒阿弗爾,并不是有錢人家,也就是勉強度日罷了。我的父親做事,很晚才從辦公室回來,掙的錢不多。我有兩個姐姐。
我的母親對我們的拮據(jù)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她常常找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話,一些含蓄、惡毒的責備話發(fā)泄在我的父親身上。這個可憐人這時候總做出一個手勢,叫我看了心里十分難過。他總是張開了手摸一下額頭,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并且總是一句話也不回答。我體會到他那種無可奈何的痛苦。那時家里樣樣都要節(jié)??;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日用品和店鋪里鋪底的存貨。姐姐們自己做衣服,買十五個銅子一米的花邊時還常常要在價錢上爭論半天。我們?nèi)粘3缘氖侨鉁陀酶鞣N方式做的牛肉。據(jù)說這又衛(wèi)生又富于營養(yǎng),不過我還是喜歡吃別的東西。
②早年,他們?yōu)槭裁窗延诶沾虬l(fā)到美洲,而不是非洲、亞洲,或者掃地出門,登報斷絕關系?
研究該問題時,教師可以適當介紹美洲大開發(fā)的相關背景,并引導學生們捕捉這一“打發(fā)”背后既無可奈何又懷揣夢想的復雜情感。
③年老而貧窮的于勒如果真的回到了家中,會出現(xiàn)哪些問題?
這一假想的問題,重點在于引導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些案例來認知菲利普夫婦。從尋常人性的角度推測,于勒如果真的回到家中,菲利普夫婦盡管心中一萬個不滿意,也尚不至于將其拒之門外。不過,沒有好臉色,是肯定的。
3.“我”在作品中,是希望所在,是作者埋設的一個人生亮點,對這一任務,自然不能輕易丟棄。所以,研究了上面兩個問題后,拋出第三個問題:
“我”約瑟夫又是什么樣的人?
這一問題,可以分解成下面三個小點思考:
①“我”為什么要給于勒小費?
②“我”為什么不當場認下于勒?
③“我”為什么最后要連用三種稱呼?這三種稱呼都是指于勒,為什么要這樣重復?能不能就只在心里默念:這是我的叔叔于勒?
4.教師小結(jié):這是一群生活在病態(tài)社會的普通人。他們身上,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缺點,卻也不失人性中的某些善良。他們的人生,所以會上演這樣的悲劇,最重要的原因,是時代。當然,也不排除人物個性中的缺陷。
5.學生練習:我眼中的( ),寫一段100字左右的人物簡評。
這一練習,既強化“品味·感悟·欣賞”的單元目標,也借以鞏固課時知識。
1.作者想告訴我們什么?
該問題是上面分析的自然延續(xù),其價值在于確立一種意識:閱讀文本,必須以自身的品味、感悟為基礎,不要迷信教輔資料上的結(jié)論。
2.補充資料:莫泊桑與“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十九世紀后期的一種哲學思潮。主張只研究具體的事實和現(xiàn)象,而不追究事實和現(xiàn)象領域內(nèi)的本質(zhì)與規(guī)律性。體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就是要求作家像實驗室的化學家進行實驗那樣,對人的行為進行生理和病理分析。作家應該只觀察、研究和記錄事實,而不作社會政治的、道德與美學的評價。
實證主義的文學主張,在福樓拜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而莫泊桑師從福樓拜學習寫作,深得其真?zhèn)?。莫泊桑的小說創(chuàng)作,基本就是遵從實證主義的創(chuàng)作理念,作者基本上不直接表態(tài),而是通過故事本身來表示自己的傾向。自己盡力做到客觀、冷靜,對人物的同情與憎惡均不直接從自己嘴里說出。
在解決了文本閱讀理解的相關問題后,需要借助換位思考的方法,將學生們帶入特定情境中思考問題,真切感受不同人物在具體環(huán)境下的情感波瀾與價值取向。
1.如果你就是菲利普或克拉麗絲,你怎么對待于勒?
2.如果你是約瑟夫,你怎么辦?
3.如果你是于勒,你怎么辦?
研究這三個問題時,教師一定要創(chuàng)設好相關情境,要將學生帶入那個特定時代的特定家庭中,否則,這三個問題很容易引發(fā)不著邊際的胡言亂語。那樣的話,就不但無法實現(xiàn)換位思考的訓練目標,而且有損于對作品的深刻理解。
1.菲利普夫婦是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產(chǎn)”?
提示:人性中的善與惡,很大程度上受時代的政治法律等因素的影響,這種政治法律制度,固然有其獨特的社會屬性,卻也不排除人類自身所受的教育、自身養(yǎng)成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影響。后者,通常所占的比例更大。畢竟,內(nèi)因是決定因素。
現(xiàn)實生活中,像菲利普夫婦這樣的人,其實很多??梢哉f,菲利普夫婦,不但生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也生活在封建時代和社會主義時代。
2.菲利普式、克拉麗絲式思想的真正成因是什么?如何矯正?
提示:貧寒的生活,底層的地位,決定了他們物質(zhì)生活的難如人意;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理想生活模式的憧憬,則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當這兩者間的矛盾無法協(xié)調(diào)時,一切反常的行為,便都可能產(chǎn)生。
矯正的方法,就是社會財富的豐富,社會地位的平等,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
1.貧寒是否必然會成為切割親情的鈍刀?
提示:貧寒不是切割親情的鈍刀,但面對貧寒時的消極態(tài)度,卻決定著主人公必然會為了生活而舍棄親情。
2.尋找生活中的光明。展示幾幅親情圖片,體味人生的溫暖。
3.練習:親情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一種情感,詩人說,親情是一首恬靜的田園詩;畫家說,親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畫;音樂家說,親情是一首優(yōu)美的輕音樂。我說,親情是 ,是 ,是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