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顯性/隱性區(qū)分和顯性交際的限度

      2013-04-29 05:24:51唐韌
      現(xiàn)代語文 2013年5期
      關鍵詞:關聯(lián)理論

      摘 要:顯性/隱性區(qū)分不等于語義/語用區(qū)分,而是關于被傳達的內容(即說者意義)的劃分?;陉P聯(lián)理論的顯義/含意之區(qū)分可作為一種作出如此基于語用的區(qū)分的方法。顯性內容的還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用充實過程,只有這些過程中的某些部分被語言激發(fā),其他部分完全是語用理據(jù)性的,通過考察語言交際關系可看出顯性是有限度的。

      關鍵詞:被言說者 顯性交際 隱性交際 關聯(lián)理論 自由充實

      一、引言

      言語的顯性內容和隱性含義區(qū)分之特性、如何區(qū)分、區(qū)分是否足以捕捉話語闡釋中所涉及的意義層面和類型方面遠未達成一致。在隱含結論推理過程中,起著關鍵前提作用的是命題而非很籠統(tǒng)的被編碼的語言意義。因此,話語顯性內容有兩個選項:被編碼的語言意義及更豐富的內容,前者是完全顯性的,但不構成被傳達的命題,后者是被傳達的,但非完全顯性,包括話語中無語言對應形式但因考慮語境關聯(lián)性而產生的意義成分。兩者皆是聽者借助語用所得,但是,顯性傳達的命題是被語言編碼的內容之發(fā)展,部分為語用推導出,而隱性傳達的命題為完全語用推導出。然而,還需考慮另外兩點:第一,格賴斯的言說/隱含之別與我們所討論的立場不一致;第二,與顯性/隱性區(qū)分密切相關者還有語義和語用之別,闡明前者需要考慮其與后者的關系。

      二、言說與隱含之區(qū)分

      被言說者為言語之真值條件內容,言語之含意(被隱含者)是額外被傳達的命題,不含于真值條件命題中(彭玉海,2003:31~39),被隱含的命題可現(xiàn)于會話中(即取決于說者在遵循某些會話交際的某些理性原則這一假設)或者常規(guī)性的(即大都由“but”和“moreover”等短語的常規(guī)意義所生成)命題中。

      下文例(1)可說明此真值條件/非真值條件之別,“this”是指在說者和聽者面前的倫敦紅色雙層巴士。

      (1)This looks red to me.

      在光線良好且無物阻礙視線的情況下,此話語顯得奇怪,但可傳達對巴士的紅色特性有某種懷疑,話語奇怪性或非適宜性不在話語真值條件內容之內,故而還可產生“此物在眼里看上去是紅色的,但的確是紅色的”這一會話含意,兩個判斷之間有某種對比,置于許多語境中可能說不通,但無礙其真值條件內容(顯性陳述),此命題在語境中可完全真實。因而,被言說者是真值條件性的(如果錯誤則話語是錯誤的),被隱含者則是非真值條件性的(如果錯誤,話語只是奇怪)。被言說者(話語真值條件內容)與句子常規(guī)意義密切相關,但不等同被編碼者或常規(guī)語言內容,語言形式可能含歧義性或指示性成分,需要消除歧義和落實指稱方能完全識別說者所表達者(Grice,1975:44~45)。格賴斯所謂的顯性內容概念介于脫離語境的被編碼的語言意義和很大程度上語用充實的內容之間,據(jù)此,被言說者(顯性內容)等同于句子的真值條件內容。

      語用學領域關注的是基于格賴斯會話準則系統(tǒng)(質、量、相關性、方式)及其合作原則的會話含意是如何產生的,顯性/隱性之分(言說/隱含)和語義/語用之分有效吻合,然而,格賴斯的“被言說者”能概括顯性話語內容這一觀點值得商榷。

      (2)一位母親對膝蓋割傷的孩子說:你死不了。

      a.你(Billy)不會因那個割傷而丟掉小命。

      b.你(Billy)不要再對那件事大驚小怪了。

      (b)顯然是含意,而(a)是她顯性傳達的,常規(guī)語言意義和代詞 “you” 的指稱之落實所傳達的命題是“Billy不會死”,似含Billy永生之意,而這位母親意圖傳達的并非此意。再看一例:

      (3)Jim:Would you like some supper?

      Sue:Ive eaten.

      Sue所言為“Sue在過去的某個時候吃了東西”,但她意圖表達且Jim會認為她已經表達的是她今晚吃了飯。需將此命題用作語用推理過程的輸入,便得到Jim的問題之被隱含的回答:Sue拒絕吃晚飯的邀請。

      按格賴斯之意,“被言說者”具有如下特性:(1)為說者意欲表達者之一個方面,說者意圖要聽者從其話語中獲取之,與含意無二;(2)與所說出的詞語(句子)的消除了歧義和確定了指稱的常規(guī)意義密切相關(Grice,1975:44)。但是,許多話語不能兩者兼顧,單個意義層面通常不能兼顧自然語言句子的語義和顯性傳達的內容,后格賴斯學者對此情形有三種不同的反應。

      三、后格賴斯立場

      (一)最簡主義和語用充實的“被言說者”加含意

      根據(jù)最簡主義的觀點,應舍棄格賴斯對“被言說者”的第一個要求,“被言說者”并不一定是說者所意指者,若從語用(基于含意)方面來看,則更明顯。

      (4)a.Everyone screamed.

      b.The door is locked.

      c.There is milk in the fridge.

      d.Ive had breakfast.

      (4)a所言說者為“每個人都尖叫了”,但被意指者更具體(如每個觀看恐怖電影者都尖叫了),(4)b所言說者為“只有一扇門,此扇門是鎖著的”,但被意指者(暗含的)為“語境中某扇門被鎖著”,被言說者直接反映結構的語義,并不是所意指者的一部分。(4)c和(4)d被言說者分別為“冰箱中有牛奶(也許只是架子上變味的一兩滴)”及“說者的生活中并非完全沒有早餐”,二者都是籠統(tǒng)命題,在語境中比說者意指者(含意)具體得多:“冰箱中有可加入咖啡中的牛奶”,“說者在說此話之時已吃過早餐”。

      許多話語沒有顯性傳達卻暗含了說者意在傳達的命題,但在上例中說者直接而明晰地傳達了相關命題并對其確信無疑。在(4)d中,說者傳達了如下內容:她在最后幾個小時中吃過早餐,因而不餓。這兩個命題中,前者直接建構于被編碼的語言意義,而后者不是,前者是判斷說者是否說了真話的基礎,是推導出后者即更深層(被隱含的)命題的基本前提。

      被編碼的(常規(guī)的)語言意義和顯性話語內容是有差異的,語言具有非完全確定性,需要語用充實過程來彌合這種差異(Atlas,2005;Carston,2002),話語的真值條件內容為說者所說或聲言者,所以,若將(4)中的句子置于適當語境化的話語中,說者所意指和所說大致為:

      (5)a.觀看某部恐怖電影的每個人在某個時候都尖叫了。

      b.我們站于其前的門是鎖著的。

      c.冰箱里有合適的牛奶可加于咖啡中。

      d.今天早上我已經吃過早餐了。

      概言之,還原說者顯性意義所涉及的語用充實的某些過程是自由的,不為指示詞之類的語言形式成分所激發(fā),而完全因語用所得(如語境關聯(lián)性之考慮),這是區(qū)分語境語義與語用語義的方法。

      (二)語義性的“被言說者”加上被傳達的內容的兩個層次

      針對格賴斯難題,“被言說者”的最簡主義語義概念尚不足應對,還需被傳達的(說者意指的)語用充實內容層次,該層次不同于含意。Bach所主張的被言說者接近被編碼的意義,但包括諸如 “I”“you”和“today”之類的指示詞指稱對象的落實,不需要考慮說者意圖,不屬于語用問題,他認為,被言說者為語義概念,不一定是說者意指者,含為聽者推理所用的語言確定的輸入,隱性的被傳達的命題為標準的格賴斯含意及隱性意義即隱含于被言說者中的被傳達的命題(Bach,2001)。上文例(2)中,“Billy不會死”為被被言說者,“Billy不會死于膝蓋上的傷口”為隱性義,而含意為“Billy不應該對傷口大驚小怪”。

      有關被言說者概念這一語義導向問題不少。第一,“she”和“that”等指示詞,在此層面上沒有落實具體指稱,落實指稱涉及語用過程,“she”和“that”的語義(分別是某個女性和某個遠距離實體)顯現(xiàn)于被言說者中,被言說者概念既含被編碼的限定又含語境提供的內容,是次命題性的。第二,被言說者概念和句子的語言編碼表達型意義可起相同作用。例如,還原意圖表達的話語意義需要語境依賴的語用過程,“你死不了”的邏輯形式為此過程的輸入,語義性的解釋卻非說者意指,“被言說者”概念顯得多余。若放棄“被言說者”概念,傳達的命題(說者意指的)的隱性義和含意,通過語言提供的內容中的語用充實(即完成和擴展過程)可得知隱性義(冉永平,2005:343~350),而含意完全通過推理所得。

      (三)語義內容加語用性的“被言說者”和含意

      按后格賴斯研究的一個語義立場,語義具有語境非敏感性和命題最簡性,存在被言說者和會話含意語用概念之別,所有顯性指示詞的指稱皆可語用確定,語義可以是完全命題性的,是任何一般化的語言模塊之輸出(Cappelen & Lepore,2005)。“He is ready”的語義內容可表示如下:

      THERE IS SOME X SUCH THAT αIS READY FOR X

      α表單數(shù)概念(由指示性標記“he”所引發(fā)),“ready”伴隨隱含論元以作為其詞匯語義的一部分,此語義內容是完全命題性的,可真值評價的,不同于說者所言說或陳述者,被言說者為語用概念,也是會話含意,聽者需弄清“he”具體所指及“ready”之隱含論元的具體內容,方能還原為說者言說和意指者,而如果關注語義和語用之別,言說和含意當屬語用。

      此語義立場的語義為句法所驅動,可從形式上追溯,異于語用(說者意義),后者區(qū)分了兩類被傳達的命題:被言說者或被陳述者和被暗含者,被言說者或被陳述者與語義內容關系更密切,而被暗含者完全是語用推導出的。據(jù)此,顯性內容和隱性內容可區(qū)分如下:最簡語義給予的命題,雖通常未被傳達,可視為話語的顯性內容,將被傳達的命題統(tǒng)稱為隱性內容(計琦、張紹杰,2009:156~160)。但此區(qū)分悖于說者、聽者的有關對說者顯性傳達的內容的直覺,僅重新標示語義與語用之區(qū)分而已。因而,如下兩個區(qū)分更妥:語義與語用之區(qū)分(句子語義,不管是命題性與否,都獨立于語用)和兩類被傳達的(或語用)內容(直接與間接、主要與次要、被言說與被暗示或顯性與隱性)之間的區(qū)分。

      四、關聯(lián)理論中的顯性與隱性之區(qū)分

      (一)顯義與語義充實過程

      對顯性與隱性區(qū)分持語境主義語用立場乃基于關聯(lián)理論的認知框架,承認被標示為顯義的顯性說者意義的層面,話語所傳達的命題,若為話語所編碼的邏輯形式的發(fā)展,則為顯性的,非若是,則為含意(Sperber & Wilson,1986:95;Wilson & Sperber,2004)。例(6)Amy的話語中語言編碼的意義(或邏輯形式)是圖式,據(jù)此圖式語用上發(fā)展的內容要豐富得多,構成她直接聲言(顯性傳達)的顯現(xiàn)于(7)中的命題:

      (6)Max:How was the party? Did it go well?

      Amy:There wasnt enough drink and everyone left early.

      (7)There wasnt enough alcoholic drink to satisfy the people at [the party]i and so everyone who came to [the party]i left [the party]i early.

      顯義可顯性程度不一,取決于還原之所需的語用推理量,構建被聲言的內容之關鍵基礎和框架為解碼的語言內容,顯性與隱性之分與語義與語用之分不等同但可相互交錯,語用過程有助于顯性話語內容(顯義),某些詞語(如“but”“moreover”和“anyway”)被編碼的內容(格賴斯常規(guī)含意)限定聽者理解含意時的推理過程(Blakemore,2002)。按關聯(lián)理論,語用過程飽和和自由充實有助于顯義生成,飽和(saturation)是指需要找到語言標示的變量或空位之意圖表達的內容,參與對話語之被解碼的表征義的語用延伸(為括號中的問題提供答案)。

      (8)a.Paracetamol is better.[than what?]

      b.Its the same. [as what?]

      c.He is too young. [for what?]

      d.Its hot enough. [to what?]

      e.I like Sallys portrait.[portrait in what relation to Sally?]

      交際中,這些句子須有此“完成”過程方有完全命題形式及話語顯性內容,雖無必要讓顯性表達的成分顯示語境體現(xiàn),但其邏輯形式中有一空位,即標示飽和要求的隱性指示語,詞項“better”“same”“too”“enough”包含這些隱性成分。自由充實涉及對被解碼的語言意義的語用充實,在許多語境中對闡釋下面句子要考慮括號中僅根據(jù)語用理由提供的成分:

      (9)a.She has a brain.[a high-functioning brain]

      b.Its going to take time for these wounds to heal.

      [considerable time]

      c.Ive had a shower. [today]

      d.Its snowing. [in location x]

      e.Mary gave John a pen and he wrote down her address.[and then] [with the pen Mary gave him]

      因為歧義消除和飽和,每句無需這些成分也可表達命題,但在多數(shù)語境中此最簡命題(說者意在表達者)不會被傳達,(9)a和(9)b僅表達無關緊要的真理,不難確定明顯謬誤的情況,而(9)c和(9)d模糊而籠統(tǒng),相關性不夠,不能提供足夠信息,似不能成為說者之意圖傳達者。多數(shù)語境中,被充實的命題決定話語含意,若作為顯義被傳達出來,便知(9)a的含意(她是某個學術性職位的合適候選人)及(9)c的含意(說者并不需要在那里淋?。?。理解話語就是還原說者意圖傳達的那些命題,最簡命題若不相關,沒有提供信息,對話語理解無甚作用。

      充實的情況有兩種:(1)語用提供的表顯義的成分沒有顯現(xiàn)于語言形式中(Recanati,2004),(2)語用過程沒有提供全新內容成分,只是調整現(xiàn)有的語言意義成分(Wilson & Carston,2006、2007)。

      (10)a.Boris is a man.

      b.Buying a house is easy if youve got money.

      c.Lets get rid of the empty bottles.

      d.This policy will bankrupt the farmers.

      闡釋(10)a和(10)b涉及概念縮小語用過程。在多數(shù)語境中,命題“Boris為成年男人”是真實的,但未提供什么信息,詞匯編碼的概念“男人(MAN)”可被強化為“理想的男人(IDEAL MAN)”或“典型的男人(TYPICAL MAN)”,而“只要花一筆錢就能買一幢房子”顯然難成立。此兩句中被傳達的概念僅為詞匯概念之概念義的一部分。闡釋(10)c、(10)d需將被編碼的概念擴大,“bankrupt”在某些語境中為概念的模糊用法,或為夸張,傳達“政府政策造成農民可能比原本預料的貧窮得多”這一含義,傳達的概念之概念義比被編碼的概念之概念義寬廣。幾乎所有話語中都會調整語境中的詞義,理解真值條件內容(話語的顯性內容)需考慮之。

      (二)對顯義/含意區(qū)分的挑戰(zhàn)

      不少語義學家質疑上述那種自由語用過程中的存在,不認可語用“侵擾”話語真值條件內容的這種自由(King & Stanley,2005),唯一能夠影響顯性話語內容的語用過程是飽和(除歧義消除外),未曾為語言形式所規(guī)約的語用獲取的意義是會話含意,自由充實過程無系統(tǒng)性且不受限制,預測了沒有顯現(xiàn)的的顯義內容成分(Stanley,2002)。

      (11)a.Jane answered every question.

      b.Jane answered every question on her syntax exam.

      c.Bruce likes Sally.

      d.Bruce likes Sally and he likes his mother.

      (11)b中的斜體成分乃通過自由充實理解(11)a而得,在某些語境中理解(11)c時此類成分高度可及和相關,但有兩個因素阻止(11)d中斜體成分的出現(xiàn):(1)含意理解乃整體性推理過程(在完整的命題形式上運作),而自由充實為局部過程;(2)話語闡釋是推理過程,但語言邏輯形式的語用充實有助于傳達最佳關聯(lián)闡釋,是合理的。因此,語境關聯(lián)的命題形式,例如(11)d中“BRUCE LIKES HIS MOTHER”不構成顯義(話語的真值條件內容),仍為獨立的命題形式,充當推理性闡釋(如含意理解)深入的前提。

      對于如何判定某個語用所得的話語意義成分是否有助于顯性內容或被隱含的命題,關聯(lián)理論與新格賴斯語用學亦意見相左。例如,“and”在某些情況下表達因果關系,具有非飽和性(即不為語言形式成分所要求),按新格賴斯語用學(Horn,2006;King & Stanley,2005),其為會話含意,從“and”推斷出的因果連接關系具有真值條件相關性,為顯義的一個成分(Recanati,2004),而按關聯(lián)理論,它體現(xiàn)了顯性內容自由充實(Carston,2004)。

      對于夸張、隱喻和轉喻等非字面義用法,按最簡主義觀點,被字面上編碼的概念是被言說者,被言說者并非說者意圖表達者,非字面用法之效為含意,格賴斯認為,“被言說者”為語用概念,說者意圖表達者只出現(xiàn)在含意層面上(Camp,2006),而按關聯(lián)理論,包括夸張和隱喻的某些修辭用法體現(xiàn)了詞匯概念調整,涉及擴大和縮小,因而也影響顯義(Wilson & Carston,2007)。

      然而,不能說已找到適用于所有情況的萬無一失的標準,尚需在話語闡釋方面有用武之地的語用原則和過程模式,方能洞察在傳達顯義和含意時語用所得的意義如何與語言意義相互作用。

      五、結語

      說者可明確傳達某一思想和命題,而表達形式并未完全將此思想或命題編碼,受眾的語用推理能力可補此不足,節(jié)省說者的表達努力和聽者的加工努力。當然,必要時可增加顯性度,但完全顯性(完全語言編碼)是否可能?在涉及自由語用充實的情況時,增添額外的詞匯材料可使被傳達的內容完全顯性,如果正確和確定性的闡釋至關重要或可能有不合作的闡釋,雖然進一步的語言修正可表達某個更明晰更確定的內容,交際者可以是完全顯性的。借助說者-聽者交際的語用能力,多數(shù)模糊性或開放性的語篇在一般交際中很少引起問題,完全編碼(完全顯性)絕無必要,面對面的說者和聽者可利用相關的共享語境信息和他們之間的心靈感應提示,其話語也不能完全顯性。使用隱喻可能意在達到某些特殊的認知效果,但無一語詞僅在字面上就能將我們想要傳達的概念編碼,聽者可根據(jù)關聯(lián)性作出推斷,適當語用調整被編碼的意義。從字面上尋覓隱喻意義并將其編碼的概念,勢必錯失目標意義,失去隱喻的簡潔性所達到的效果。要傳達的概念與用語言系統(tǒng)所編碼的概念難以一一對應,完全顯性不可能實現(xiàn),不同情況下勢必訴諸語用闡釋的成分。

      參考文獻:

      [1]Atlas,J.Logic,Meaning,and Convers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Bach,K.Conversational impliciture[J].Mind and

      Language,2001,(9):124~162.

      [3]Blakemore,D.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Camp,E.Contextualism,metaphor,and what is said[J].

      Mind and Language,2006,(3):280~309.

      [5]Cappelen,H.& E.Lepore.Insensitive Semantics:A Defense

      of Semantic Minimalism and Speech Act Pluralism[M].Oxford:Blackwell,2005.

      [6]Carston,R.Thoughts and Utterances:The pragmatics of

      explicit communication[M].Oxford:Blackwell,2002.

      [7]Carston,R.Relevance theory and the saying/implicating

      distinction[A].In L.Horn & G.Ward(eds.).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C].Oxford:Blackwell,2004:633~656.

      [8]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A].In Peter Cole and

      Jerry 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1~58.

      [9]Horn,L.The border wars:A neo-Gricean perspective[A].

      In K.Turner& K.von Heusinger(eds.).Where Semantics Meets Pragmatics[C].Oxford:Blackwell,2006.

      [10]King,J.& J.Stanley.Semantics,pragmatics,and the

      role of semantic content[A].In Z.G.Szabo(ed.).Semantics versus Pragmatic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1]Recanati,F(xiàn).Literal Mea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2]Sperber,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95.

      [13]Stanley,J.Making it articulated[J].Mind & Language,

      2002,(1~2):149~168.

      [14]Wilson,D.& R.Carston.Metaphor,relevance and the

      emergent property issue[J].Mind and Language,2006,(3):404~433.

      [15]Wilson,D.& R.Carston.A unitary approach to lexical

      pragmatics:relevance,inference and ad hoc concepts[A].InB.Roberts(eds.).Advances in Pragmatics[C].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7:230~260.

      [16]Wilson,D.& D.Sperber.Relevance theory[A].In L.Horn

      & G.Ward(eds.).Handbook of Pragmatics[C].Oxford:Blackwell,2004:607~632.

      [17]計琦,張紹杰.后格賴斯語用學——語境論視角下的語用過程

      研究[J].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56~160.

      [18]彭玉海.非真值意義的語言學價值[J].俄語語言文學研究,

      2003,(2):31~39.

      [19]冉永平.詞匯語用學及語用充實[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

      (5):343~350.

      (唐韌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

      猜你喜歡
      關聯(lián)理論
      隱喻認知的雙維理論整合研究
      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對網絡熱門詞匯“任性”的探析
      人間(2016年31期)2016-12-17 23:01:59
      《艾倫秀》中言語幽默的關聯(lián)理論分析
      《西游記》中幽默語言的英譯研究
      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運用關聯(lián)理論解讀新聞標題修辭手法
      新聞愛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50:01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關聯(lián)理論探析
      基于語用學的虛擬語氣研究
      關聯(lián)視閾下的學習者語用能力發(fā)展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3:12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British TV Series Sherlock
      科技視界(2016年17期)2016-07-15 09:20:09
      晴隆县| 阿克| 张掖市| 韶关市| 福州市| 红河县| 博兴县| 尖扎县| 来宾市| 汾西县| 得荣县| 怀仁县| 右玉县| 涿鹿县| 萝北县| 新余市| 明溪县| 泸溪县| 永修县| 增城市| 新竹市| 白沙| 江油市| 韶关市| 赤城县| 兴隆县| 盈江县| 高平市| 贵州省| 昌江| 林州市| 衡山县| 封开县| 东莞市| 剑河县| 开原市| 长兴县| 句容市| 沁水县| 遂昌县| 高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