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婷
摘 要: 新美術課程標準將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課程,這種定性實際上要求學生從美術本體來理解美術,通過美術理解更為廣闊的世界,理解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將美術作品、美術現象與廣泛的文化情境聯系在一起,進行正確的認識和解讀,這樣才能開闊學生的人文視野,逐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 中等職業(yè)學校 美術專業(yè) 教學情境
中等職業(yè)學校美術教學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從多個角度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的能力,使學生了解不同的東西方文化特征和不同歷史時期背景下的文化特征。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既能增強中等職業(yè)學校美術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情景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體驗美術學習的魅力,又能使學生在美術鑒賞中滲透活動精神,超越功利傾向,沉浸在美的熏陶之中。教師如果有效遵循“情景教學”原則,就有利于促進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如果教學的活動過程是以學生為主的,教師只是學生建構知識的組織者和促進者,那么,學生在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會自覺地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在中等職業(yè)學校美術教學中,如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呢?
一、創(chuàng)設圖畫情境
語言文字是一種理性的表達,缺乏直觀性、形象性,對于理性思維能力相對較欠缺的美術生而言在理解上會有較大困難。而借助影像圖畫則可以把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達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
如在講授中國“大躍進”運動時,我們常會運用一幅經典漫畫——“夸張的宣傳畫”:有兩個人騎在一頭體型超級碩大的肥豬身上,畫上還寫著“肥豬賽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殺一口,足夠吃半年”的字樣。教師每每引導學生觀察這幅漫畫,學生大多能在哈哈大笑的同時了解“大躍進”運動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大”。若做進一步分析還能得出,“大躍進”運動在實質上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的主觀愿望與客觀實際相背離的事實,即忽視了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最終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嚴重混亂,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的“大躍進”運動的教訓就是經濟發(fā)展指標要與客觀規(guī)律相適應。
二、創(chuàng)設比較情境
受篇幅的制約教材所選定的作品都是一個時期最經典的作品,在上課時老師們常常更注重作品本身的賞析,而忽略作品之間的發(fā)展性,任何一幅好的作品都是在對前人作品的肯定和批判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來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類文化的歷史傳承性,老師要引導學生站在一個歷史的高點賞析每幅作品,在備課時利用現在多媒體的優(yōu)勢,多精選一些沒被教材選上的作品做比較和賞析之用,開闊學生視野。
如我教學《中國古代人物畫》時,為了更充分地感受和領悟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魅力和藝術震撼力,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熱愛,除了先和學生共同欣賞、分析、探討作品所表現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及當時的背景環(huán)境等情形,還給學生選取了幾張盛唐時期的人物畫進行欣賞,如張萱畫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和《搗練圖》、周肪畫的《簮花仕女圖》,讓學生各抒己見,調動學生的自主性,旨在使學生通過美術作品之間的縱向比較深刻了解人類不同歷史時期背景下的文化特征。
三、創(chuàng)設逼真情境
在現代多媒體技術應用的支持下,情境式教學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它綜合運用各種方式,營造立體的欣賞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欣賞積極性,感染學生的欣賞情緒,強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在美術鑒賞過程中由于審美直覺刺激了學生的感官,他們將不滿足于停留在表面的連鎖反應,為了達到有效的學習效果,在每節(jié)課的課件制作中,我都把本課的重點作品介紹制作成三五分鐘的視頻,以加深學生對此內容的理解。
例如,把《清明上河圖》動畫版制作成一段視頻,在這幅流動的長卷中,人物、舟車、貨船等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社會風俗等一目了然。這時的學生受到欣賞對象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畫面。這種精心創(chuàng)設的情境,使學生逐步進入“物我兩忘”的審美境界。這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強化學生的審美感受,有助于學生在審美的同時,充分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使欣賞更現實、更立體、更生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創(chuàng)設表演情境
學生普遍具有對美術活動的需求,教師的著力點不是把書本上已有的條條框框“灌輸”給學生,而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參與能力,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學習時不僅會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而且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親自體驗,用自己的心靈親自感悟。
例如,分小組合作表演或創(chuàng)作雕塑,在活動過程中體驗雕塑的形體美,借助音樂與朗誦,抒發(fā)對雕塑的情感,感受雕塑的藝術魅力,每一小組自選喜歡的雕塑進行展示;《中世紀雕塑》組的表演注重道具、音樂與雕塑的吻合;《阿波羅太陽神》組的表演動作難度大,但學生以優(yōu)美的動作勝出;《加萊義民》組的表演人物表情沉重,形體展示到位,對生命的詮釋震撼了在座的學生;《橫渡長江》組以氣勢取勝;《中國現代雕塑》組的表演,配以全新的解說,仿佛把大家?guī)У搅?0年代。這種行為藝術的體驗方式,使學生在快樂中增加了對雕塑特點的感性認識。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依據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應是課堂教學藝術的精彩之筆。古今中外經典的美術作品、著名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藝術的珍奇瑰寶,在情境中了解它們,在情境中學習和鑒賞它們,相信學生會獲取更為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藝無止境,教無定法,美術教師要善于捕捉教學中的智慧和靈感,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打造精彩紛呈的美術鑒賞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杜雷吉.職校美術教學調動興趣四則[J].快樂閱讀,2011,(06).
[2]李冰吉.美術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教研),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