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莉
弄堂游戲流行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那些游戲雖說與現今比起來,“道具”都是自制的,很簡陋,但是玩的人都很投入。對于50后、60后,甚至70后來說,弄堂游戲是他們童年歡樂的記憶和寫照。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弄堂逐漸被現代化的娛樂方式所取代。
當前,弄堂游戲重新受到了人們的重視,關于各區(qū)縣舉辦弄堂游戲比賽的報道頻繁見諸報端,老少同樂,熱鬧非凡,表明社會對上海弄堂游戲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保護和推廣優(yōu)秀傳統弄堂游戲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傳統游戲要后繼有人,將之引入學校體育是很好的渠道之一。把上海傳統弄堂游戲引入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中來,使得傳統游戲能夠在青少年當中獲得傳承,并作為教材豐富學校體育內容,是弄堂游戲保護和復興的有效途徑,也會給學校體育帶來積極的現實意義。
今天,人們對海派文化的權威闡述是: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上,以吳越文化為主干,匯集中國其他地域文化的精華,吸納并消化一些外國的主要是西方國家的文化因素,融合形成的一種新的富有獨特個性的多元文化。
海派學校體育文化是海派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上海在多年體育教育發(fā)展的過程中積淀和傳承下來的,是聰敏睿智的上海人在長期傳承本地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體育文化,與吸納國外新穎、時尚、流行的現代體育文化的基礎上,所融合而成的,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體育教育文化。
海派學校體育文化與海派文化的精髓一脈相承,它既豐富和深化海派文化的內涵,又促進海派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同時保持和延續(xù)海派文化所特有的個性和活力。
“弄堂”是上海人對于里弄的俗稱,它是由連排的石庫門建筑所構成的,一排排石庫門住宅之間,形成了一條條“弄堂”。弄堂游戲就是對人們在弄堂里嬉戲玩耍,從事的各種游戲活動的總稱。
弄堂游戲是上海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游戲,它賦予了海派文化在學校體育文化中的傳承,形成了獨特的海派學校體育文化。所以說,弄堂游戲作為具有地域特色的運動健身項目進入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之中,體現了海派文化的魅力。
以往的體育課由競技體育“唱主角”,鍛煉形式較簡單且枯燥,很難達到鍛煉效果。而弄堂游戲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們的參與欲,還能開發(fā)他們的體能和智力,學生們學了回家后也能玩。玩一次“滾鐵圈”、“ 扯鈴子”、“ 抽陀子”,運動量并不比投鉛球或跑步少,出出汗、練練筋骨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體育與健身》六年級教材拓展內容中的民間民族體育就有“弄堂游戲”的教學。它是這樣描述的:上海地區(qū)有53個民族,民間體育有滾輪子、扯鈴子、摜結子、抽陀子、造房子等,是在現代的城市化建設中人們常說的“記憶中的弄堂游戲”。 民間體育可以豐富業(yè)余生活,發(fā)展身體基本活動能力??梢姡糜螒驅W生來說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
上海是一座以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尤以海派文化著稱的現代化大都市,弄堂游戲曾是上海里弄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從文化的角度看,這些流傳下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游戲也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必備的特質。弄堂游戲進入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中,使得海派文化在校園中發(fā)揮出其積極的現代意義,它對海派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弄堂游戲通常是以決出勝負告終,有一定的競技性,弄堂游戲的教學和比賽可以使學生在快樂的體驗中,培養(yǎng)學生公平競爭的意識,增強學生意志力。上海市曾在學生“陽光體育”大聯賽活動中設置了“弄堂游戲”比賽項目,學校通過弄堂游戲課堂教學,選拔學生參加比賽,對這些學生來說是難得的參與體育競技的經歷,同時也擴大了弄堂游戲在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中的影響力。
4.1.1 健身功能
4.1.1.1 增強身體素質
弄堂游戲中的跳皮筋、造房子、踢毽子等,可以鍛煉學生的跳躍和平衡能力,抽陀子、滾輪子、扯鈴子等可以鍛煉學生的靈敏和反應速度。這些游戲項目都具有運動強度適中、簡單易行、娛樂性強等特點,有利于學生身體各個器官系統機能的發(fā)展,增強學生體質。
4.1.1.2 促進身心發(fā)展
弄堂游戲不同于競技體育,它淡化測試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讓學生在休閑、娛樂、健身的同時,充分感受到愉悅和快樂,起到調節(jié)大腦、減輕壓力、活躍思維的作用,保持心理健康,促進身心和諧發(fā)展。
4.1.2 育人價值
4.1.2.1 塑造良好品質
弄堂游戲是“同齡伙伴之間的游戲”,把弄堂游戲項目貫徹到學校體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能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知識技能、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同時培養(yǎng)學生團結互助、機智果斷、勇敢頑強等心理品質。弄堂游戲正是培育、塑造這些品質的好渠道。
4.1.2.2 培養(yǎng)合作精神
弄堂游戲不僅讓學生們鍛煉了身體,還培養(yǎng)了合作精神,這是網絡、電子游戲所不能取代的,可以彌補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弄堂游戲的核心是集體玩游戲,它能把學生們聚集在一起,讓他們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如何相互幫助、相互信任,增強集體意識,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
4.2.1 教學內容的設置與安排
在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中,根據年級、男女生的興趣愛好,有的放矢地選擇弄堂游戲的教學內容,各年級教學內容的設置與安排見表1。
表1 弄堂游戲在六、七年級的設置和安排Table I Establishment and Arrangement of Alley Games for the Students of Grade 6 & 7
4.2.2 場地器材的安置與開發(fā)
目前不少學校的場地空間非常狹小,而弄堂游戲的場地不同于籃球、排球、足球等項目需要正規(guī)場地,學生可以在任何地方玩而不受場地限制。所以,在學校體育活動中因地制宜開展弄堂游戲,體現了海派文化的特點。弄堂游戲的器材大都體積小、重量輕,便于隨身攜帶,且擺放儲存不占空間。有的器材學生可以自己動手做,如沙包、橡筋、毽子等,在設計制作過程中,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符合海派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
4.2.3 學練方式的多樣與創(chuàng)新
教師通過播放上海弄堂游戲視頻,宣揚傳統海派文化,現場表演弄堂游戲的玩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練興趣。學生在模仿、探究、合作中體驗弄堂游戲的樂趣,學生既可以自娛自樂、盡情享受,也可以三五成群、互相展示,最開心的是集體參與、分組對抗。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想象,自由創(chuàng)新游戲的內容和玩法,既動手又動腦。這種玩中學,樂中練,賽中“瘋”的場景,就是回歸“快樂體育”。
4.2.4 有效的實施途徑
弄堂游戲既可以在體育課中進行單個項目的教學(以班級為單位),又可以在課外活動課時多個項目全面鋪開(以年級為單位),同時在全校各年級分項目進行小型多樣的弄堂游戲比賽(個人賽和團體賽)。做到人人手中有“絕活”(自編動作),班班項目有“特色”,以個人帶動班級,班級帶動全校,將海派文化在學校體育活動中得到傳承與創(chuàng)新。
4.2.5 顯著的實施成效
上海市曲陽二中林又梅老師所上的“扯鈴子”和“滾鐵圈”公開課,獲得虹口區(qū)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課中不僅僅是學生和林老師“鈴”不離手,“圈”不脫手,快下課時,學生還以“鈴”會“師”(聽課老師),以“圈”比武,與聽課老師一起滾鐵圈,比誰滾得穩(wěn),滾得快,玩得其樂融融,不亦樂乎!(見圖1~4)
上海市民辦新北郊初級中學每天下午課后的體育活動版塊,是校本課程之一,是落實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的重要舉措。學校六年級、七年級以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發(fā)展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為主,如速度、力量、靈敏、協調等,活動的內容以“九子”游戲為主,如抽陀螺、滾鐵圈、跳房子,扯鈴子、滑板車、拍毽子、踩高蹺等。此體育活動版塊經區(qū)、市推薦參加全國中小學陽光體育運動優(yōu)秀案例征集評選活動,獲得優(yōu)秀獎(見圖5~7)。
圖1 學生扯鈴子Figure1 Students playing diabolo
圖2 師生同樂Figure2 Happy teachers and studentsents
圖3 教師參與滾鐵圈Figure3 Teachers joining in rolling hoops oops
圖4 學生滾鐵圈Figure4 Students rolling hoops
圖5 滾鐵圈Figure5 Rolling hoops
圖6 抽陀螺Figure6 Whipping tops
圖7 踩高蹺Figure7 Walking on stilts
5.1.1弄堂游戲的局限性
弄堂游戲雖然道具和規(guī)則簡單,容易掌握,但游戲技術含量不高、缺乏多變性,而學生對一些單調、機械、重復的游戲,往往容易產生疲勞厭倦感,久而久之玩的興趣和激情會逐漸下降。
5.1.2 弄堂游戲的適用性
弄堂游戲大多都是關于身體發(fā)展方面的,比如玩“跳房子”中能鍛煉學生的平衡能力,還有“踢毽子”發(fā)展學生的跳躍能力等,很少有關于認知發(fā)展方面的。所以,弄堂游戲對于初中高年級學生來說適用性不強。
5.1.3 青年教師不會玩弄堂游戲
現在的青年教師基本都是90后,對于海派體育文化中的上海弄堂游戲比較陌生,對于一些游戲的道具和玩法也知之甚少,他們如果想要把弄堂游戲玩到隨心所欲、駕輕就熟的境界確實有點困難。
5.2.1 發(fā)掘項目,現代和傳統有機結合
進一步系統地對上海弄堂游戲項目進行挖掘、整理和研究,提煉出實用、簡練、易掌握的項目進行整合,同時吸收一些現代體育的元素,使現代和傳統有機結合,豐富體育教學資源。
5.2.2 創(chuàng)新游戲,智力和體力有機融合
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生、心理特點,將一些弄堂游戲按年級設計成有難度、有梯度、具有挑戰(zhàn)性的游戲,在內容和規(guī)則上,也不斷地細化、深化,真正體現我們體育學科所倡導的身體與思維緊密結合。
5.2.3 以老帶新,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
每一位老教師對于傳統的海派體育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念念不忘,畢竟他們小時候也是在弄堂游戲中“玩”大的,所以,自然而然地想把弄堂游戲傳承下去,他們帶著青年教師一起研究道具,一起琢磨規(guī)則,一起切磋玩法,青年教師也漸漸喜歡上了弄堂游戲。
弄堂曾密密麻麻布滿全城,就像毛細血管那樣細小卻充滿了生機,它們記載了上海的故事,反映了上海人的文化、生活方式與心態(tài),而它所孕育的“弄堂游戲”也成了六七十年代所有上海人共同的美好回憶。當科技日益發(fā)達的今天,當幼兒園的小朋友捧著ipad專注地玩著電腦游戲時,回味起老上海的“弄堂游戲”,便讓人體驗到一種溫暖熟悉的情愫。目前,上海學校體育教學活動中的弄堂游戲,正是在“海納百川,兼容并蓄”中傳承發(fā)展,體現了海派文化。
體育的一大屬性是快樂,也是最有可能給學生帶來快樂的課程,將“弄堂游戲”引入體育課程,就是回歸“快樂體育”,讓學生們盡情地“瘋”,不但能達到同樣的健身效果,而且能充分感受到愉悅和快樂,無論是對學生再投入學習,還是保持心理健康,作用非同小可。
[1] 沈建華.上海市中小學學校體育的演進與發(fā)展[J].體育科研,2009(5)
[2] 李小偉.“海派”學校體育:不一樣的體會和感受——上海學校體育的所見所聞[J] .體育教學,2011(11)
[3] 李偉民,徐阿根.體育與健身六年級(試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