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來
摘 要:小學信息技術作為集知識、趣味和技能于一體的學科,其學科特點決定了自身獨特的其評價方式。教師研究了當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評價方法,并進行了本課程的學習評價設計。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評價;設計
教育部2001年印發(fā)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fā)展。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形式要靈活多變,評價依據(jù)要多元,要注重過程性評價。教師要關注人才成長,在進行評價時,要注重如非智力因素、德育因素、動手能力、探知能力的培養(yǎng),對進行不同層次的學生評價時要尊重學生,注重啟發(fā),真正起到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動機的作用。
一、存在的問題
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廣大信息技術教師們積極轉變觀念,使原本就活躍的信息技術課堂更生機勃發(fā)。但是在教學中,筆者也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過于重視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度,評價過度依賴作品成績,導致在評價過程中出現(xiàn)結構失衡,致使評價走上了歧路??傮w而言,存在諸如缺乏預設、評價的形式單調(diào)、評價的內(nèi)容單一、評價標準與教學目標脫節(jié)、評價渠道狹窄、評價主體受限或主體錯位、評價結構失衡等不足。
二、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價的設計
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總體培養(yǎng)目標的回應,筆者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進行整合,即:激發(fā)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使其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使學生具備正確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和合理、合法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為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生活打下基礎。筆者認為設計一個兼具教學、激勵、診斷和調(diào)控功能,實施合理的評價方式必不可少。下面,我就結合本人的經(jīng)驗,談談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價設計的幾點看法。
(1)關注個體差異,尊重每位學生。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會通過讓學生完成“作品”來實現(xiàn)學習任務。由于學生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使用同一標準進行教學評價顯然是不科學的,因此教師要區(qū)別對待不同水平的學生。教師在任務布置時要盡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作品應可以使學生獨立完成,也可以是分組協(xié)作。完成過程中,教師對小組里的成員分工不干涉,僅進行技術指導。另外,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分層安排學習任務和設置考核要求。例如我在教學中為六年級學生設計的“電子報紙作品評價量化表”(表略),對較高水平的學生出現(xiàn)了“創(chuàng)意”和“獨創(chuàng)”兩個指標。對操作過程中的非技術因素如創(chuàng)新精神、協(xié)作交流等也進行考核。而對中等水平的學生,則更多是關注操作技術層面的指標,如是否按規(guī)定時間完成、色彩搭配是否合理、整體布局的合理性、段落設置等。總之,對學生的評價方式的確定和選用,要保證達到最低教學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通過不同方式展示自己。
(2)評價內(nèi)容多樣化、手段多元化。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評價具有評價主體的多元性、評價內(nèi)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以及評價手段、方法的多樣性等特點,在進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評價時,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模式,設計多方面、多層次立體評價方式。評價內(nèi)容的多元化既可以增強學生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同時又為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信息技術課的過程性評價中,可以通過觀察、檔案袋或成長記錄等方式,系統(tǒng)、客觀地觀察和記錄學生在自然情境中的真實表現(xiàn);也可以設置特定的作業(yè)、項目或任務來引導學生某種特定的行為,搜集有價值的評價信息。就評價方式而言,主要有:根據(jù)由學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電子報刊、圖片、文稿)而作出的作品評價;學生根據(jù)所完成的任務寫成的任務小結,而后由信息技術教師給出的答辯評價;根據(jù)不同層次的信息技術操作作出的操作評價;針對學生參加信息技術課的表現(xiàn)、體驗及取得的活動成果所進行的文件夾式評價等。根據(jù)信息技術學科特點,我們把學生的學習評價分為發(fā)展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兩部分,兩者占期末成績的比重各為50%。其中發(fā)展性評價由活動過程評價(考查學生操作時活動積極性及提供資料的多少)、活動成果的評價(作業(yè)的按時完成情況)、活動效果的評價(課件展示、課件內(nèi)容的客觀性等)和情感、態(tài)度的評價構成。而終結性評價則以實行筆試、操作考試、大作業(yè)的形式進行考查。在評價手段上主要采用作品自評、作品互評、借鑒其他學科進行評價以及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評價。
(3)教師評價要科學。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由于受到教學設備的影響,小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特別農(nóng)村學校學生基礎更加薄弱,出現(xiàn)低級錯誤在所難免。教師要用寬容的心對待學生的小缺點。聲色俱厲的批評只會傷害學生的自尊,讓學生產(chǎn)生對本課程的畏懼心理,因此,教師要多采用鼓勵性語言,最大限度地反映教學的重點并給予后續(xù)學習的建議。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教師要把握好介入的時機,及時進行評價。教師若未及時將評價信息反饋給學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受挫。長久以往,評價作品就成為空話。有時需要進行延時評價。比如學生在作品完成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就可以選擇延時評價。延時評價寄托著一種期待、希望,學生可以獲得充分的發(fā)展機會。
總之,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索,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品嘗到收獲的甜蜜,從而不斷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
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趙明仁,王嘉毅.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課堂教學評價[J].教育理論與
實踐,2001(10).
(江蘇省儀征市大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