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備課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在備課中備教材又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這就涉及一個問題,就是教師對于教材的分析。
關(guān)鍵詞:語文教材;三維目標;教學過程
只有對教材有了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準確地把握重點、難點,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下面結(jié)合本人教授《赤壁賦》的教學實踐,簡要地談一談對于教材分析的理解。
一、對于語文教材的分析離不開教學中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赤壁賦》這篇文言文的學習中,如何幫助學生培養(yǎng)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梳理出全篇的重點字詞句法,明確文意,是我們首先要著眼的問題?!冻啾谫x》從體裁上看屬于賦體,在語言上具有駢文的特點。根據(jù)這一文體特點,就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匯,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上下兩句語義相對應,“秋”指“秋季”,而下句中的“望”當然就不可能是我們平時所了解的動詞的義項,而是指“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再如,“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和“泣”位置相同,用法一致,經(jīng)過分析理解,可知兩個字都是使動用法。像這樣立足于文本特點,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結(jié)合上下文的語境,梳理全文,疏通文意。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所側(cè)重;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賦體的特點。而這恰恰是《赤壁賦》這篇文章的獨特之處,如果教師在教學之前沒有對教材進行細致的分析,而是準備按部就班、逐字逐句地講解,那么可能會造成課堂氣氛的沉悶,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二、從教學過程來說,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其在文本的理解上與現(xiàn)代文有著很大的差異
對于學生而言,用現(xiàn)代文的語法習慣去理解文言
文是比較困難的。如何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在現(xiàn)代文的語言背景下去理解文言文,是我在教授這篇文章時考慮到的第二個問題。我覺得,沒有什么比好奇心更能夠吸引人了。跳出教授文言文一貫的講讀模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由“我被知道”轉(zhuǎn)變?yōu)椤拔蚁胫馈薄拔乙馈?,打破教師主導的模式,?gòu)建起學生主導的課堂。在這種思考的主導下,我在課堂教學中是這樣操作的:首先,我讓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課下注釋,以學生兩兩結(jié)對的方式合作翻譯文章。然后,請學生起來講讀文章,如果存在爭議,則趁機在學生中展開探討??刹捎谜n堂辯論的方式,讓各種理解在學生的討論中反復比較斟酌,最終得到一個最符合“信、達、雅”要求的答案。比如,文章中有一句“客有吹洞簫者”,這一句在翻譯的時候,在課堂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是該把它翻譯成“客人中有一個吹洞簫的”,還是把它翻譯成“有一個吹洞簫的客人”,學生之間展開了討論,雙方各自陳述了自己的理解和理由,最終大家覺得“有一個吹洞簫的客人”更符合現(xiàn)代文的語法表達。通過這種方法,教與學之間、學與學之間就形成了一種良性的互動,使學生由被動轉(zhuǎn)變?yōu)橹鲃?,將一篇傳統(tǒng)的文言文上得“激情四射”,打破了以往的刻板與無趣,使文言文的教學在課堂上也鮮活了起來。而如果沒有對《赤壁賦》這篇文言文的基本教學方式的把握與反思是難以達到上述課堂效果的。
三、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來看,《赤壁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蘇軾的代表作
在初中的“明月幾時有”里我們讀出了思念、滄桑、豁達,那么這樣一篇文章里,我們又可以讀出些什么?為什么這樣的一篇文章可以成為蘇軾的代表作?他又是在什么樣的背景和心境下寫出了這樣的文章?通過知人論世,我們了解了蘇軾是在被貶的情況下,游覽古跡,寫下了這樣的文章。文中的“蘇子”與“客”實際上都是作者。二者之間的問答其實是作者自己矛盾思想的斗爭,最終“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表明作者豁達、坦然的人生觀、價值觀,最終戰(zhàn)勝了自身狹隘的、悲觀的一面。由此也可以拓展開來,李太白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不愿涉足政壇嗎?辛棄疾說“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就是沉郁不振嗎?對于一位作家的理解,我們首先要明了他一貫的思想,但是更要把他當做一個真實的“人”去解讀,逃出典型化臉譜的怪圈,從“人”的角度去理解人,才能真正地讀懂這篇文章。
綜上所述,在三維目標的統(tǒng)轄下,細致地分析教材,梳理文章知識點,把握情感脈絡,對于教學而言是十分有意義的。而只有在備課的過程中準確地備教材、磨教材,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