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莉娜
摘要:根據(jù)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中小學語言課堂的教學方式正在由傳統(tǒng)方式轉變?yōu)榻處熤笇碌膶W生體驗、參與、實踐、合作、探究的方式。為此,筆者運用了“遷移”理論與“啟發(fā)式”教學,以期提高語言教學效率,從而使學生實現(xiàn)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關鍵詞:語言教學;“遷移”理論;“啟發(fā)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7-0106
進入新課程改革以來,中小學語言課堂正在發(fā)生積極而深刻的變化,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正在轉變?yōu)榻處熤笇碌膶W生體驗、參與、實踐、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習語言知識與技能,發(fā)展興趣,建立自信,探索有效的學習策略,用所學語言獲取新知識,進行思維和情感交流。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實現(xiàn)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和遷移,從而形成學生的基本語言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是課堂上的重點,也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所在。
啟發(fā)式教學起源于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矣?!逼湟馑际牵寒攲W生還沒有搞通問題時,教師要給予適當?shù)闹笇?,幫助學生明確思路,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 …… 也就是說,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未達到“憤”和“悱”的心理狀態(tài),教師不宜越俎代庖。只有在“心憤口悱”的情況下,教師才能啟而發(fā)之,并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鬃舆@一論述,言簡意賅,生動地描述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精湛地闡述了教與學的關系,精辟地揭示出學習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的規(guī)律,明確地提出了啟發(fā)式教學法的概念。總之,啟發(fā)式教學是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教學原則。
一、研究教材和學生實際,融會貫通地駕馭課堂
要在一堂課中成功地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并實現(xiàn)講授內(nèi)容的正遷移,教師首先要在課前要進行充分的備課。備課的過程包括兩個步驟:
1. 研究教材——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梳理知識點的分布
(1)教師要對整套教材有大略或更為具體的了解,熟悉各知識點在各冊中的分布,了解初中階段各單元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目標。根據(jù)《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總的目標要求,正確把握整個初中階段各學期的教學目標,在學期初制定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做到在完成教學目的任務的基礎上,有效地進行啟發(fā)式教學。在對整個初中階段各學期的教學目標、任務有了整體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對本單元、本課的教學目的要求,有一個清楚的“概念”,對本單元、本課的知識點要進行梳理。在教學目標地要求下,哪些知識點應重點突出,哪些可以一語帶過,哪些必須反復訓練,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這都是備課時應該明確的。要突出重點,就不能不有所舍棄。因此,初中語文課文的啟發(fā)式教學,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強調(diào)“一篇一得”或“一篇兩得”,不搞面面俱到。并且在教學時以教學重點貫串整個講述,讓所有的講述緊扣教學重點,努力把重點講深講透。這樣,由于教學的口子開得比較小,就使學生在集中突破中獲得強烈的效應;還由于每篇課文的個性與教學重點各不相同,使得每一篇新課文的講述吸引著學生進入新的思維天地。
(2)教學目標和重點的確定必須依照系統(tǒng)論的觀點按教材的規(guī)定進行。每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必須在初中八冊語文的大系統(tǒng)、每一冊語文的子系統(tǒng)、每一個單元的小系統(tǒng)中恰當?shù)亍岸ㄎ弧?,而不能搞主觀隨意性,不能跟著感覺走。這樣,我們在講課文時雖是“一篇一得”“一篇兩得”,但這篇是按計劃安排的這“一得”,那篇是按計劃安排的那“一得”,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例如,教學初中語文第八冊《大自然的語言》一課:從初中語文教材的整體來看,這一冊重在幫助學生接受人文教育的同時,了解散文、詩歌、說明文等文體。《大自然的語言》所在的第四單元中的五篇課文,所說明的事物事理有所不同,所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則是一致的。教學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求真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學習正確的科學方法;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學會默讀,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篩選信息等。結合課文的實際,教師對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點可以這樣確定:除了培養(yǎng)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求真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外,還要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優(yōu)美、典雅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把一門復雜的學科介紹清楚的。
2. 研究學生——劃分層次,顧及不同程度的學生
在備課中還應對教學的主體——學生——進行研究,脫離了學生的教學是一種無目的的教學,是完全失敗的教學。同一年級的學生的認知能力是相對接近的,教師在備課時就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在教學內(nèi)容的傳授上、教學手段的采用上、語言方式的運用上,都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反之,則會造成“啟而不發(fā)”。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學識水平、認知結構等都會存在不同的差異,一堂成功的課應顧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發(fā)展,既應讓程度高的學生有所得益,也應讓程度較差的學生有所收效,這樣才能達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不致于拔高了一些人卻拋下了另一些人??傊?,備課時教師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就為成功運用啟發(fā)式教學的方法提供了基礎。
二、恰當設計問題,因勢利導地啟發(fā)學生
1. 借助目標導讀引導學生思考,鍛煉思維能力
教學一定要有目標。啟發(fā)式教學強調(diào)學生主動地通過自己的思索接收知識,而學生的思索必須與教師的教學目標合到一塊去,這就需要借助提問進行引導。但提問不是亂問,必須有合理、科學的安排。由于學生對課文的教學目的及內(nèi)容重點常常不能很好把握,因此,教師必須使學生對講課的思路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教師善于抓住總的問題,以此總領課文的講述與學生的思考。同時,教師要善于分解問題,有步驟地在各部分講述前把小問題提出來,以此統(tǒng)領一個部分的講述與學生的思考,總的問題與各部分的問題合起來,就形成了一條科學的思路,從而使學生的思索合理而有效。
2.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不同語境中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講授《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同學們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給魯迅講美女蛇故事的長媽媽吧,她是魯迅兒時的一位保姆,她不識文斷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連真實姓名都不為人所知,實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可是魯迅卻以她為主人公寫了一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jīng)> 》,魯迅為什么要寫她呢?她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以此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人物性格,新穎有趣地導入新課。
3. 教師要做到“善喻”,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驅力,增加正能量,為學生提供實現(xiàn)“遷移”的良好語境
要因勢利導地啟發(fā)學生,教師還要善于打比方,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來得更為自然,而思想也會更為活躍,也更能激發(fā)靈感。教師要更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就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進入其間,設身處地地去理解里面蘊含的內(nèi)容和豐富意味。如《老王》一課中,“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的鑲嵌在門框里”,此時,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用“鑲嵌在門框里”而不用“站在門框里”?這就可以讓學生設想情境(也可以找胖瘦懸殊的學生演示),像照片、紙張等比較薄的東西,才能“鑲嵌”在鏡框、門框里,在這里用這個詞語突出地說明老王瘦的已不成樣子了,如同紙一樣薄了,而用“站”就沒有這種效果。這樣學生就能開動腦筋,大膽想象,思維就會活躍,學習積極性也會被調(diào)動起來。
三、要有遷移教學的內(nèi)在規(guī)劃并善于使用啟發(fā)式教學來實現(xiàn)遷移的最大化
1.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過程中的遷移訓練給予足夠的重視,不能夠局限于課本內(nèi)容的傳授,而應該主動采取恰當?shù)倪w移策略讓學生進行學習。遷移的技能需要教師用心思考,并且在課堂上不斷地鍛煉。
2. 啟發(fā)式教學是通過啟發(fā)學生思維而讓學生主動接收知識、發(fā)展能力的高妙的教學藝術。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科學地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從而實現(xiàn)教學遷移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