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
摘 要: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教育漸漸偏向以全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為主要目的,注重學生素質培養(yǎng),而不再僅僅看重對書本知識的掌握。音樂作為一門基本課程,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使學生感受其中蘊含的樂感美,感染其所散發(fā)的韻味,讓學生認識生活、感知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音樂教育 素質培養(yǎng) 認知生活 全面性發(fā)展
素質,指人們先天性的自然特點,與后天參加一系列活動所培養(yǎng)的特點和品質相結合。自教育改革以來,人們注重素質教育,習慣于把素質和教育結合在一起,通過教育提升自身素質。所謂素質教育,指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依據《教育法》規(guī)定國家教育方針,滿足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fā)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注重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態(tài)度、能力和性格,促進他們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
一、高職音樂教育的必要性
高職音樂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音樂作為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具有普遍性,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能夠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良好態(tài)度,指引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拓寬學生視野,提高音樂感受、鑒賞能力,促進個性道德培養(yǎng),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起著重要作用。
二、音樂教育對提高高中生個人素質的作用
(一)音樂教育提高學生文化素質
人的大腦都是由大小腦即左右腦組成的,左腦主要負責語言、書寫、運算等思考推理工作,而右腦則主要負責舞蹈、體育、音樂等信息接收功能。一般情況下,右腦的思維活動少于左腦,但是實踐證明,如果一個人的右腦得到多次鍛煉,對增強他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思考能力有重要推動作用。進行音樂教育,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fā)右腦的潛在功能,提高智能素質。如在音樂教育中,樂器學習需要腦、耳、眼、手等相互協(xié)調、共同工作,它可以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提高身體靈敏度,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為學習其他文化素質打好基礎。
(二)音樂教育提高學生思想素質
音樂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前蘇聯(lián)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首先是對人的教育。這句話充分詮釋了學校音樂教育的本質,在音樂教育中利用音樂本身蘊含的美感感染學生,給學生美的享受、美的學習,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傳統(tǒng)歌曲的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對古代文化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同時,參加音樂歌曲學習,既可以增強學生的幸福感,又可以鍛煉自身能力。如大合唱,并不單單靠一個人能夠完成,需要與他人協(xié)作共同完成。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使其懂得團隊合作,注重與他人配合,服從大局利益,鍛煉團隊協(xié)作能力,是提高學生集體榮譽感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良好途徑。
(三)音樂教育有助于提高審美觀念
音樂,是人們感受美好事物的重要途徑,它以優(yōu)美的音色、歡快的節(jié)奏、豐富的旋律構成美的形象,通過參與傾聽、跟唱等活動,培養(yǎng)人的審美能力。以音樂為媒介,音樂鑒賞為核心,通過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音樂的特點是以感性帶動理性,凈化學生的心靈世界,使個人精神與社會要求更加合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為學生帶來感受美,增強學生的幸福感,塑造更加完美的性格。
(四)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思維創(chuàng)造想象力
音樂教育,既包含哲學、邏輯學的抽象思維能力,又包含對自己思想和感受的情感表達能力。音樂,能使學生互相之間對所學知識進行溝通,培養(yǎng)他們的高尚情操。人們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一切事物變得和諧。音樂作品中的每一個音符都存在一個音樂細胞,在節(jié)奏、音色、音調上不停整合,形成讓聽覺感受美的過程,造就一份完整的音樂藝術。
(五)音樂教育提升學生身體素質
優(yōu)美的旋律、動聽的歌聲可以放松人的身體,陶冶人的情操,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音樂可以使身體分泌有益的生化物質,產生抗疲勞、舒緩心情的作用。如激情高昂的歌曲,可以趕走人們的疲勞,使人精神振奮,愉悅人的心情。在學習器樂時,需要大腦、手腳、眼睛和耳朵的高度配合,提高學生的協(xié)調能力、記憶能力和反應能力,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造自己獨有的旋律,鍛煉學生的思考創(chuàng)造能力,提升學生的抗壓和學習等身體素質。
(六)音樂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生存在社會中,就避免不了與他人交往。交往素質,包括人際交往、群體合作等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社交能力。音樂教育,在教會學生認識生活、感知生活的同時,教會學生如何適應社會發(fā)展。知識經濟型社會是一個注重強調自我能力、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的社會,音樂是一種特別有效的溝通手段,它可以通過音樂媒介傳遞人的思想和情感,讓學生相互之間可以更好地交流溝通。在集體活動中,如排練、合唱,一方面可發(fā)揮學生的自我個性特長,另一方面可創(chuàng)造交流機會,方便學生學習他人優(yōu)點,改變自身缺點,提高自身能力。
三、結語
經過上述音樂作用的陳述,大概可以了解音樂教育的重要地位,它是現(xiàn)時代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陶冶人的情操、升華人的道德品質,又能活躍人的思維、提高人的學習實踐能力,教會人們在社會中更好地發(fā)展,不斷完善自己,增強幸福優(yōu)越感。所以,加強音樂素質教育勢在必行,是提高學生個人素質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王賽.音樂開啟智慧美學陶冶情操——淺談音樂美學在音樂教育中的意義[J].大眾文藝,2013(12).
[2]顏楓.論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中德育功能的開發(fā)[D].湖南師范大學,2011.
[3]陳曦.民族音樂文化在促進和諧文化、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分析[J].大眾文藝,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