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摘 ? ?要: 語文教學千頭萬緒,必須刪繁就簡,聚焦重點,這樣才能提高效率,讓學生一課一得。在多次課堂實踐中,教師在“順學而教、言語先導”的理念指導下,以閱讀揣摩各言語形式點為突破,讓學生充分地讀、大膽地問、真實地議、扎實地練,真正做到凸顯語用、師生互動、方式變革。
關鍵詞: 言語指揮棒 ? ?生本教學 ? ?課堂變革
語文教學的重點是什么?毋庸置疑,當然是指向言語表達。然而在當下語文課堂中,依然有不少教師在不停地專注分析課文情節(jié),注重情感體驗。而且解讀課文依然是教師在“預設”中先確定的,忽視學生的個性解讀。這樣的語文教學現(xiàn)狀,不禁讓我們深思,怎樣進行語文課堂變革,怎樣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言語規(guī)律呢?
1.片段淺析
1.1“順學而教”。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學生自主地學習、實踐活動應該始終是語文課堂的主流。筆者在《維也納生活圓舞曲》課堂教學中,從課前預習單的設計到課前質疑,從重點段落的品悟到拓展材料的類比閱讀,無處不體現(xiàn)“順學而教”的教學理念。
預習單中要求孩子尋找文本中特殊的詞語構成及積累描寫音樂的詞。此舉意在努力探明學生的“前知識、前理解”,對實施有效教學提供充分的保證。教師可以從中獲取設計教學新起點的依據(jù),然后確認和調整后面的教學問題。預習單中的質疑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帶著問題走進課堂,相信會改變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1.2梳理文章脈絡(我來概括,我來分類)。
《可愛的草塘》教學片段
師:孩子們,通過預習,北大荒的草塘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瀏覽下課文,用上文中的詞形容。
生(多人):翠綠、大、美、綠得發(fā)光、綠得鮮亮、茫茫、清凌凌……(生板書)
師:還有補充嗎?
生:“逮野雞、追袍子、瓢舀魚”這些活動很有趣。
師:將這些動物的名字寫在黑板上。(生板書)
師:一起來讀讀這些詞。如果讓你給它們分分類,你會怎么分?為什么這么分?
生:“翠綠、大、美、茫茫、清凌凌、綠得發(fā)光、綠得鮮亮”歸為一類,“野雞、狍子、魚”歸為一類。因為一類是風景,一類寫事物。
師:瞧,你們太了不起了,讀著讀著,我們就讀懂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原來這篇課文主要是寫草塘的——景美和物豐。這正是作者寫作這篇文章時選擇的寫作材料。
師順勢板書:風景優(yōu)美 ? 物產豐富(寫作材料)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操作,筆者并不是直接提出問題:“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然后讓孩子干巴巴地描述,而是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挖掘學生思維的潛能。采用提煉、摘錄、整理、概括相結合的方法,更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讓思維與情感同步發(fā)展。另外,在《維也納生活圓舞曲》的“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板塊教學中,筆者先讓孩子讀文,思考文章寫了哪幾支圓舞曲,從文章摘錄關鍵詞,再對此類詞語進行分類,然后引導孩子將提煉出的關鍵詞進行歸類、概括,真正實現(xiàn)“順學而導”。
2.言語先導
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必須都在“言語”活動中開展。在言語教學中,教師或是“披文以入情”,引導學生明了怎樣的言語形式承載了怎樣的思想情感;或是“入情以披文”,引導學生明了豐富的思想情感是借助高質量的言語形式表達的,最終逐步形成聽說讀寫的語言運用能力。言語課堂教學要遵循這聽、讀(吸收)與讀、寫(表達)的基本規(guī)律,開展各種適合學生的、目的明確的、有效的教學活動。方法可以多,手段應該翻新,但都必須有利于言語的理解和言語的生成。
《維也納生活圓舞曲》:
有一種鳥的叫聲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轉、嘹亮、悠長、變化無窮,它怎么能唱出如此豐富而不重復的音樂?
有一種鳥的叫聲像是有人磕牙,時斷時續(xù),嗒嗒作響;另一種鳥的叫聲好似老人嘆息,聲音沙啞又蒼老;還有一種鳥的叫聲很像貓叫。
(在分別朗讀感悟兩句話后,將兩句話一同出示在大屏幕上。)
師:作者馮驥才為什么能把看不見的聲音寫得這么細致、形象呢,秘密就藏在剛剛讀過的幾個句子里。同桌一起讀讀句子,找找答案。
生:我發(fā)現(xiàn)作者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鳥叫聲寫得很生動、形象。
師:你真會發(fā)現(xiàn)?。c紅比喻句)這些比喻其實就是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而來的,通過想象,可以將鳥叫聲寫得如此形象生動。(板書:運用想象)
生:我還發(fā)現(xiàn)作者不止寫了一種鳥叫聲,寫了很多種。
師: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有一種、另一種、還有一種……
師:每一種鳥叫聲給人的感覺一樣嗎?
生:都不一樣,很豐富,很有變化。
師:你觀察得很細致!是啊,原來作者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寫鳥叫聲的?。ò鍟翰煌嵌龋?/p>
生:我還發(fā)現(xiàn)作者運用了很多描寫聲音的詞語。
師:例如——
生:婉轉、嘹亮、悠長、變化無窮、沙啞又蒼老……
師:有了這些詞語的描寫,讓你感覺?
生:聲音寫得更具體了,好像就在我們耳畔響起!
師:正如同學們所說,這些描寫聲音的詞語讓鳥叫聲寫得更細致、具體了?。ò鍟杭氈吕L聲)
師小結:馮驥才先生就是運用想象和描寫聲音的詞,再從不同的角度把鳥兒們的合唱寫細致的。
(積累背誦):如此精彩的描寫,我們一起把它背下來吧!
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是通過不同文本的類比閱讀教給學生多角度將內容寫細致的表達方法,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體會維也納人的生活與音樂息息相關。在此環(huán)節(jié)筆者不是生搬硬套地“灌”給孩子寫作的方法,而是通過文本、拓展材料,再到生活情境等多方面地類比閱讀,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首先,筆者引導孩子從學習“鳥鳴聲”入手,讓孩子盡情地品讀,實現(xiàn)從“精神需求”到“言語滿足”的蛻變;其次,由扶到放地尋找“教堂鐘聲”的寫作相似點,進行學法的遷移;最后,拓展閱讀肖復興《維也納隨想曲》,從更廣的思維角度創(chuàng)造性地遷移,最后孩子寫出來的文字變得活靈活現(xiàn),惟妙惟肖。
3.教后沉思
筆者認為,只有通過一個個、一篇篇的語文訓練,讓學生充分地讀、大膽地問、真實地議、扎實地練,讓學生自主學習,才能更好地利用言語形式進行表情達意,更高效地從言語材料中汲取獲取精神營養(yǎng),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4.豐富言語形式,習得言語技能
4.1朗讀品味,感悟言語秘妙。
以讀帶講、初讀感知、研讀品味、活讀運用,這些都是語文學科的個性化教學方法,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品味,不僅能讓學生體味到語言的魅力,還能激發(fā)學生探索言語的運用方式。
4.2背誦積累,沉淀言語材料。
在閱讀教學中,應選取一些值得學習借鑒的句段,讓學生背一背,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積累言語材料,而且有利于他們對課文言語形式的內化和吸收,形成良好的語感。
4.3遷移運用,習得言語技能。
積累的言語若在腦海中長期不使用,那么,那些言語就成了靜態(tài)的知識,失去了積累的意義。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后,還要“學以致用”,通過學習文本范例進行遷移運用,在新的語境運用中煥發(fā)言語生命的活力。例如筆者在教學《可愛的草塘》一課時,出示句子:“仔細瞧那浪花,近處的呈鮮綠色,遠一點兒的呈翠綠色,再遠的呈墨綠色,一層又一層,最后連成一片,茫茫的跟藍天相接?!毕茸寣W生通過朗讀感受到綠的層次美,再探究作者寫法,最后進行寫法遷移:出示“林?!?、“花?!钡膱D片,知道作者寫作的小竅門,讓學生學習作者的這種寫法,選擇其中一幅畫面用文字記錄下來。
5.尊重“個性解讀”,充分展示自我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解讀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行為。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而不是由教師代替學生“鉆研文本”,“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時間,不應以模式化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語文教學關注“為了誰”,就要關注學生這一閱讀主體,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實踐“為誰教”,就要舍得把舞臺交給“誰”。教學《維也納生活圓舞曲》時,出示句子:“有一種鳥的叫聲像是有人磕牙,時斷時續(xù),嗒嗒作響;另一種鳥的叫聲好似老人嘆息,聲音沙啞又蒼老;還有一種鳥的叫聲很像貓叫?!惫P者先讓學生讀讀句子,再談談通過這個句子,仿佛看到了、聽到了或是想到了什么。因為這個句子寫了各種鳥叫聲,可以引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學生說法不一,有的說仿佛聽到了嗒嗒的磕牙聲,但是這種聲音他很不喜歡,聽著會讓人起雞皮疙瘩。聽到學生這樣個性化的解讀,筆者沒有否定他的回答,而是表揚他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接著,筆者讓學生演繹各種貓叫聲,可以是小貓撒嬌的聲音,生氣時的貓叫聲……學生十分感興趣,在個性化的演繹中,體會到音樂之都富有音樂靈性的鳥叫聲。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當緊抓“言語”這根指揮棒,著眼于學生發(fā)展,引導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言語規(guī)律,構建一定的言語體系,有效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言語能力”,凸顯“順學而教、言語為先”。
參考文獻:
[1]沈靖.論初中語文“生本教學”理念與課堂實踐.中學時代,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