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麗
摘 要:中國古詩文教學是一個難點。以下是筆者現(xiàn)摘引了一道古代詩歌閱讀訓練題(括號中是命題者提供的答案),試圖說明這一難點的難度。
關鍵詞:古詩文;閱讀;知識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068-02
筆者引用今年高三聯(lián)考卷文言文閱材料來說明:
韓王信者,故韓襄王蘗孫也。沛公引兵擊陽城,使張良以韓司徒降下韓故地,得信,以為韓將,將其兵從沛公入武關。沛公立為漢王,韓信從入漢中,乃說漢王曰:“項王王諸將近地,而王獨遠居此,此左遷也。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歸,及其鋒東鄉(xiāng),可以爭天下?!睗h王還定三秦,乃許信為韓王,先拜信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漢二年,韓信略定韓十余城。漢王乃立韓信為韓王,常將韓兵從。三年,漢王出滎陽,韓王信、周苛等守滎陽。及楚敗滎陽,信降楚,已而得亡,復歸漢,復立以為韓王,竟從擊破項籍,天下定。五年秋,匈奴冒頓大圍信,信數(shù)使使胡求和解。漢發(fā)兵救之,疑信數(shù)間使,有二心,使人責讓信。信恐誅,因與匈奴約共攻漢,反,以馬邑降胡,擊太原。后為匈奴將兵往來擊邊。十一年春,故韓王信復與胡騎入居參合,距漢。漢使柴將軍擊之,遺信書曰:“陛下寬仁,諸侯雖有畔亡,而復歸,輒復故位號,不誅也。大王所知。今王以敗亡走胡,非有大罪,急自歸!”韓王信報曰:“陛下擢仆起閭巷,南面稱孤,此仆之幸也。滎陽之事,仆不能死,囚於項籍,此一罪也。及寇攻馬邑,仆不能堅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今反為寇將兵,與將軍爭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今仆有三罪于陛下,而欲求活於世,此伍子胥所以僨于吳也。今仆亡匿山谷間,旦暮乞貸蠻夷,仆之思歸,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視也,勢不可耳?!彼鞈?zhàn)。柴將軍屠參合,斬韓王信。
太史公曰:韓信非素積德累善之世,徼一時權變,以詐力成功,遭漢初定,故得列地,南面稱孤。內(nèi)見疑強大,外倚蠻貊以為援,是以日疏自危,事窮智困,卒赴匈奴,豈不哀哉!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士卒皆山東人,跂望而歸 跂:抬起腳眼
B、竟從擊破項籍,天下定 竟:最終、后來
C、疑信數(shù)間使,有二心 間:秘密的
D、此伍子胥所以僨于吳也 僨:奮起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韓信跟隨漢王到漢中后,曾勸說漢王,一旦這些山東的士卒有了強烈的東歸的意愿,那就可以用來爭奪天下了。
B、項羽攻占滎陽,韓信投降了項羽,不久又尋機會逃走,又歸順了漢王,漢王就又一次立他為韓王。
C、韓信接到漢柴將軍的信后,回信說自己身犯三罪,不可饒恕,雖然思歸如“盲者不忘視”,但情勢不允許“自歸”。
D、韓信回復了漢柴將軍不能“自歸”后,雙方交戰(zhàn),柴將軍先殺了匈奴的參合,然后暫了韓信。
讀這段文字,第一個疑點,是“韓信”。許多人認為他就是漢初三杰的淮陰侯韓信。其實不然,他就是“韓王信”?!绊n王”是爵位名,“信”是人名。文中稱“韓信”處,是姓名全稱。在查閱史料以前,僅憑本段文字推測:(一)“韓襄五”是戰(zhàn)國時期的朝國之君,姓韓。(二)史記體例,給人物寫傳時,專寫“傳主”的事跡,刻畫傳主的形象。結論:韓王韓信與淮陰侯韓信是同代同姓名的兩個人。(在《史記》中,有《準陰侯列傳》、《韓信盧綰列傳》分別記二人事跡)。
要解D項,如果聯(lián)系伍子胥的相關史實,根據(jù)上文內(nèi)容就可推出“僨”(fèn)的詞義大致是“跌倒”“滅”,與“奮起”截然不同。(學生學過《勾踐滅吳>)這一句的意思是:“現(xiàn)在,我對陛下有三條罪狀,卻想在世上貪求活命,這就是伍子胥逃亡投靠吳國,又在吳國毀滅的原因。
另外,說說“夫種、蠢無一罪,身死亡”。
①修辭家把這一句分析為“共用兼分承”的語句。解作:“種無一罪,身死;蠢無一罪,身亡”。
②這一句的準確理解,源于對文種、范蠢這兩位歷史名人的了解。勾踐得到文、范二人的得力輔助,終于滅吳。范蠢看清了勾踐的本性,不愿在朝做官,到陶地經(jīng)商,富可敵國,世稱陶朱公。后人抱不平,說他是逃亡”。文種沒聽范蠢的勸告,留在朝廷,后被勾踐殺害,是“死”。
這些是說歷史知識在閱讀中的重要作用。下面簡要說說文化常識的例子。
先看聯(lián)考文言文閱讀題A選項:“一旦這些山東的士卒……”“山東”這個地理學名詞,都知道古今所指的范圍很不相同。命題者是用現(xiàn)代漢語轉述原文內(nèi)容,理該將“山東”譯成“崤山以東”。否則,學生抓住這個古今異議詞.選了本項,該判對還是錯?(命題人在D項中,故意把地名“參合”錯作人名,也是錯項)。
關于文學常識方面,我覺得文體知識很重要。不同的文體,分析方法不同,使用的術語也很不相同。在現(xiàn)代文閱讀中,文體知識對解題思路更加重要。文言文閱讀,一般多是記敘文,這里舉一個詩歌的例子。
《木蘭詩》開頭寫道:“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薄斑筮蟆保凶ⅰ翱棛C聲”,有注“嘆息聲”,也有注以上兩種說法的。我試圖從文體知識的兩個方面加以推敲。
①敘事詩的重點是塑造人物形象。
“唧唧”理解為嘆息聲。本詩的開頭方法是開門見山,從木蘭見到軍帖后的思想斗爭起筆,如奇峰突起,也很有特色。 “唧唧”理解為“織機聲”,本詩從介紹人物起筆。描寫木蘭平日勤勞的品質。接著寫見到軍帖后的木蘭,思想斗爭激烈,以致無心思織布。表現(xiàn)手法上也有懸念。不僅如此,有些賞析文章還注意到,詩歌結尾木蘭戰(zhàn)功卓著,功成不居,回鄉(xiāng)再過平民生活,正是出于她一貫的勤勞善良的美德。也就是說,詩歌開頭一句在塑造木蘭形象方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木蘭和平時期的形象概括,又是她戰(zhàn)后回故鄉(xiāng)的思想基礎。有這一句,木蘭的形象才全面、豐滿、可信。
②詩歌的結構富于跳躍性。
說“唧唧”為嘆息聲,依據(jù)是“不聞機杼聲”。這個依據(jù)忽視詩歌的跳躍性。實際上,敘事詩不同于小說和記敘文,故事的銜接沒有有必要的過渡照應。讀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填補這些空白??梢哉f,《木蘭詩》的開頭,是詩歌結構的跳躍性的最好例證。
由此可見,把“唧唧”理解為“織機聲”,符合原詩的意境,比理解為“嘆息聲”深刻得多。而這種理解的依據(jù)是詩歌的體裁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