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滿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基礎部,北京100048)
關于北京非體育類高校武術課程現(xiàn)狀及改革研究
武英滿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基礎部,北京100048)
北京非體育高校的武術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還存在諸如學習課時少,教學內容安排與學生學武的需求差距較大,忽視武德禮儀教育,武術教師隊伍建設滯后等問題。建議:從結合傳統(tǒng)武術本質入手豐富高校武術課程內容;提高武術教師武術理論修養(yǎng);將武德和禮儀融入課程教學之中;實施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彌補武術課時不足,從而實現(xiàn)武術教育的價值。
高校武術;武術教育;武術課程
中華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之一。新中國成立后,20世紀50年代開始將武術列為體育院校的正式課程,也正式進入了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學習環(huán)境從民間進入學校,學習形式從師徒到師生。武術進入學校不僅可以強健體魄,還是了解中國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筆者就北京非體育類高校的武術課程現(xiàn)狀進行了調研,對發(fā)現(xiàn)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議。
(一)武術課程的形式和內容
目前,武術課程基本是兩種教學形式:大學一年級必修,大學二年級至四年級選修;大一必修,大二選項,大三大四選修。簡化24式太極拳開設最為普遍,除此以外還有:初級劍、32式太極劍、養(yǎng)生套路、三路長拳等課程。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學一年級至三年級將武術作為必修課,內容有24式太極拳、42式太極拳、32式太極劍、42式太極劍、初級刀、三路長拳等,課外還要組織學生參加武術段位考核。北京語言大學將16式太極拳列為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必修內容,二年級開設的武術選修課有:陳式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扇、雙節(jié)棍等;北京外交學院武術課必修內容為24式太極拳,大二開設楊氏太極拳、42式太極拳等選項課,三、四年級設有武術選修課。清華大學開設的武術課有氣功、八段錦、太極拳和太極劍等武術套路。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將初級劍作為大學一年級必修內容,24式太極拳作為大學二年級選項課內容,太極扇作為大學三年級公選課內容。目前來看,高校開展的這些套路可以分為太極類和長拳類,太極拳類已經成為高校武術課的主流內容,而所教授的套路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體委組織專家創(chuàng)編的套路,其特點是注重健身功效,技擊攻防被淡化。由于側重健身套路的推廣,體現(xiàn)實戰(zhàn)武術的散打課在非體育類高校中開設較少。
(二)武術課程課時安排
按照國家規(guī)定,高校體育課要求4個學期完成144課時的教學任務,目前來看,北京高校的體育課都是按照這一要求執(zhí)行,即每個學期16周完成32課時的教學工作,每周一次2課時的體育課。144課時的體育課學生除了學習武術內容外,還要學習其它的項目內容,雖然武術課是體育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所占課時數(shù)并不多,例如,有的高校武術必修課安排了10課時的初級劍內容,學生基本上剛記住大概動作和套路順序就要開始考試,囫圇吞棗的學習方式,將武術變成了武術操,學生只能了解到武術的皮毛,武術變成一種鍛煉學生協(xié)調性的運動,這與健美操、舞蹈項目有何區(qū)別?殊不知武術套路需要“拳練百遍,身法自然;拳練千遍,其理自現(xiàn)”。我們的課時安排根本沒有給學生課上充分學習和練習的時間。
(三)武術課師資狀況
從師資力量來看,各高?;灸鼙WC配備一名武術專業(yè)出身的教師,但是從全校的武術教學任務來看,遠遠達不到需求,武術必修課很多是非武術專業(yè)出身教師承擔,以彌補武術教師短缺問題。另外,由于非武術專業(yè)的教師對武術了解的不夠深入,只能教授套路架勢,從武術的精氣神的教授來看是有欠缺的。選修課基本上都是武術專業(yè)出身的教師承擔,雖然能展現(xiàn)武術的精氣神,但由于多是武術套路出身,缺少武術技擊方面的技能,要體現(xiàn)出當今武術教育的價值,專業(yè)武術教師也要提高自身技擊水平和對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理解,才能更好的適應高校武術教育發(fā)展的要求。在武術教師再學習方面,校外學習和培訓的機會每年至少有兩次左右,但多數(shù)是套路的培訓,培訓時間較短,而在教師需要提高的武術理論、各流派武術家講座、武術技擊方面的培訓較少。
(四)武術課的類型
武術可簡單劃分為傳統(tǒng)武術和競技武術。傳統(tǒng)武術套路具有多元性和完整性,注重實戰(zhàn)攻防;競技武術套路注重高難美新,內容較單一;傳統(tǒng)武術多為“宗親評價”,而競技武術為“比賽評價”,傳統(tǒng)武術中衡量一個習武者的重要標準是“武德”,習武者以它規(guī)范舉止,品評善惡。而競技武術中則沒有將武德視為一個很重要的評價標準,在比賽中無法體現(xiàn)考察的標準和手段,在評分中也沒有此項標準,所以對武德的考察也就成為空白。據(jù)調查,高校課程中以套路教授為主,基本沒有攻防練習,散手也只側重技術的學練,武術理論、武德和武術禮儀灌輸?shù)牟粔颍葑兂梢环N技術動作的學習和模仿,武術文化的教育價值被大大減弱。學生的成績評分標準按照競賽規(guī)則執(zhí)行,以在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yōu)槟康?,沒有把武術作為一種教育的資源,致力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而傳統(tǒng)武術在培養(yǎng)人的全面發(fā)展方面更有優(yōu)勢,講禮、講義、講養(yǎng)生,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符合體育教育培養(yǎng)的目標和終身體育的教育理念。目前來看,高校武術更接近競技武術方向,但卻遠遠達不到競技武術水平。這種狀況,與我們武術教育的目的和提倡學習武術傳統(tǒng)文化有所脫節(jié)。
(一)武術課程與學生的需求差距較大
在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來源于對影視中武林高手的崇拜,渴望學到中國傳統(tǒng)武術是具有真正技擊的內容,而不是花架子。但高校武術教授的套路多是從健身的角度出發(fā),攻防避而不談或者簡單介紹,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打了折扣,有些學生只能硬著頭皮學習。主要原因是武術課時少,教師無暇顧忌更深層的內容教授,急于完成套路內容的教授,學生忙于應付和記憶套路動作,這種填鴨式教學方式,怎么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忽視武術禮儀和武德教育
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注重架子和招式,禮德教育被忽略,缺少對學生武德的考核內容和標準,能否完成套路演練成為及格標準,演練水平高低決定成績分數(shù),教師更喜歡這種定性的考試方式,易于操作。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很多非武術專業(yè)出身的教師對傳統(tǒng)文化了解的不夠深入,沒有武德和武術文化內容的教授。武術具有文化背景和內涵的體育項目,如果沒有文化層面的教授,那只能等同于一種技能的傳授,武術教育目的就得不到真正的落實。
(三)武術項目較單一
目前,高校武術課可分為兩大類:太極類和長拳類。太極拳是開展最多的項目,由于動作緩慢柔和,與大學生充滿朝氣的性格形成鮮明對比。男生更喜歡對抗性強帶有技擊性的項目,女生相對喜歡緩慢柔和的太極拳。太極拳確實是一種對身心健康有益的傳統(tǒng)項目,但從學生的健身角度來看,對太極拳的需求沒有像老年人那么強烈,有些人對對抗性強的項目如跆拳道、散打等更感興趣。武術種類門派眾多,有很多傳統(tǒng)武術內容可以引入教學,如太極拳推手就是對抗性的項目。因此在高校僅注重太極拳和長拳套路推廣還不夠,體現(xiàn)不出武術的整體性和多元性。
(四)武術教師隊伍建設滯后
非武術專業(yè)出身的教師教授武術必修課在北京高校很普遍,反映出武術教師短缺問題。教師培訓也沒有跟上需求,造成教師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理解不夠,例如中醫(yī)的經絡和穴位,在太極的理論學習中可以涉及講授,但是很多教師對這方面的知識不甚了解,勢必會影響武術教育的效果。
(一)調整武術課程內容
傳統(tǒng)武術有許多可以借鑒的地方,例如,傳統(tǒng)武術的第一基本功是放松,競技武術講究拉筋、壓腿、翻跟頭。傳統(tǒng)武術中放松是訓練出來的,樁功就是放松訓練,這種松是相對的松而不懈、緊而不僵,找到身體上下左右前后六向的臨界點,就是身體力量歸零,怡神達意、舒適自然,思維要掃除萬慮、內念不外游、外緣不內侵、周身內外激蕩回旋,其樂無窮,所以站樁不但不累還是一種休息。高校教師應在課程中側重武術樁功的練習,目的是增加腿部力量,行話叫“腳下生根”,這樣容易練好拳架。
在練好拳架的基礎上,只有將我國傳統(tǒng)武術的本質技擊內容融入教學,才能顯現(xiàn)武術的魅力,而不是學套路花架子,讓學生模仿練習,變成武術操。例如,在太極拳的套路學習中,將野馬分鬃、摟膝拗步、手揮琵琶、閃通背等技擊內容介紹給學生,還可以介紹太極推手攻防練習,這樣定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提高武術教師的理論修養(yǎng)
武術中很多功法來源于經絡學、中醫(yī)理論、道家理論等,這就需要教師提高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理論修養(yǎng),對自己提高要求,不要僅僅做套路的傳授者,讓學生模仿和練習,還應將更深層的東西:武德、禮儀、經絡、中醫(yī)、道家思想等融入到課程中,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體育教師要做有思想的靈魂塑造著,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培養(yǎng)學生的體魄上。努力做一名文武兼?zhèn)涞奈湫g教師,方能更好勝任武術教學工作。
武術課程實施的好壞和武術教育價值的實現(xiàn),依賴于課程的實施者——武術教師,目前武術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處于滯后的狀態(tài),不能滿足高校武術課程發(fā)展的需求,必須加快其建設的步伐。一是提高現(xiàn)有武術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通過多方面的武術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二是體育院校可適當增加武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數(shù)量,以解決武術教師短缺的問題,更快更好的輸出。
(三)注重學生武德禮儀的培養(yǎng)
武德和武術禮儀是武術的靈魂,是學習武術的思想道德基礎,筆者認為,在武術課程中應設有這方面的內容。當然,是否有相應的考核、如何考核、制定什么樣的考核標準?都是應該探討的問題,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探索。譬如,在武術教學中開展武德教育,筆者建議:增加武術課程中專門武德教育的課時,使抽象的武德與武術相結合;有專長教師可以開展一些武德講座;教師還可以通過布置武德知識的課堂作業(yè)或寫習武心得等,以此更深層次來認識武術武德。
(四)加強武術課程的多元性
從國家在高校推廣太極拳項目來看,太極拳已經深入高校體育教學之中,說明已經開展的非常成功。武術門派種類眾多,從完善高校武術課程的結構體系來看,建議國家教育部組織專家創(chuàng)編除太極拳外的傳統(tǒng)套路,例如八卦掌、形意拳、少林拳等簡化套路,可在高校中試行推廣,使武術教育具有整體性和多元性。
(五)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武術教學模式
合理的武術課時數(shù)是保證武術課程實現(xiàn)其教育目標的先決條件,教師才能保證教授更多更深入的內容,學生也才能有更多的時間練習掌握武術精髓的東西。如果無法增加課時,可以實施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即正式的武術課一次,結合課外武術社團活動兩次的上課形式,將課外體育社團活動計入體育課成績。每周一次的武術課難以保證學習效果和質量,據(jù)研究至少每周3次的練習,每次一個小時,才能將一套武術套路的拳架練好,理想的狀態(tài)是每周5次的鍛煉效果最佳。習武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分為三個階段:招熟、懂勁、神明,只有有了一定的課時保證,才能打下逐步達到習武最高境界的基礎。
[1]劉彩平.當代學校武術教育價值芻論.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M].2011.
[2]孫子立.傳統(tǒng)武術與競技武術差異之比較[J].湖北體育科技,2002,(9).
[3]關文明.中國武術的文化特征與發(fā)展前景[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廣州),1998,(6).
[4]王國志.武術教育助推“中國夢”[J].搏擊武術科學,2013,(9)
[5]虞定海,張茂林.高校武術課程改革的文化路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23-26.
[6]方桂芳.高校武術課程開設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4,(15),64-65.
[7]武冬,呂韶鈞.高等學校武術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92-98+105.
[8]高軍.高校武術課程設置的不足及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3,(17):123-124.
[9]王新雷,張曉麗.淺析高校武術課程教學改革[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5,(1):79-80.
[10]賴錦松,余衛(wèi)平.普通高校武術課程課內外一體化改革的實驗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5):96-98.
[責任編輯:寸言]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of Martial-arts Courses in Non-sports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WU Yingman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Beijing 100048,China)
Martial-arts education in non-sports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has achieved some successful results.However,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ess class hours,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students’demand,lagged training for teaching staff,and so on.We should enrich the content of martial-arts courses in non-sports universities,improve martial-arts theoretical cultivation of teaching staff,implement the teaching model of inside and outside integration to make up the inadequate class hours,so a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martial-arts education.
martial-arts;martial-arts education;martial-arts courses
G852
A
1673-2375(2015)03-0110-03
2015-03-20
武英滿(1979—),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基礎部副教授,主要從事體育教育與武術訓練研究。
本文為北京市青年英才計劃科研項目“武術課課程建設與規(guī)劃: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為例”(項目編號: YETP140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