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鐵山
(浙江工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浙江溫州3250003)
老子“報怨以德”別解*
何鐵山
(浙江工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浙江溫州3250003)
自古及今,無論學界還是民間,對于老子“報怨以德”的解讀,偏誤不少。原因或是對《老子》思想缺乏全面了解,或是對孔子“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缺乏深入分析,或是對“德”“直”“道”等漢字的多義性、哲理性缺乏深入認知。從漢字學入手,通過對于“德”“直”“道”等字構(gòu)形的漢字學分析,聯(lián)系老子關(guān)于“道”“德”的哲學規(guī)定及其關(guān)系闡釋,可以得出“報怨以德”乃是以“尊道”為前提,以“公平、正義”為核心,以主體實力為后盾的理性的關(guān)系應(yīng)對策略。
報怨以德;漢字學;道;德;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上德不德
“報怨以德”一語,出自《老子》第63章,學者與民間對它的理解多為“用德來報答怨恨”;[1]或“用恩德仁慈回報所怨恨的人和事”;[2]或“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恩惠?!北砻嫔峡此坪醵疾诲e。但是,問題就出在這“似乎不錯”之中:釋“德”為“德”或“恩德仁慈”,即以之與今天一般性所言“道德”等同,則可能完全遮蔽了老子思想的真實;釋“德”為“恩惠”,則不僅失于片面、膚淺,且與當代哲學、日常事理不能相通相融。
對于此語,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向孔子提出過質(zhì)疑:“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保ā墩撜Z·憲問》)本來,孔子在此已經(jīng)有了較為準確的回答,但一般人卻并不知曉,或又對孔子的回答作了曲解或誤讀,于是以訛傳訛。如天津某“非知名相聲演員”對人說:別人打了你的左臉,你就伸給他右臉,這是“圣人”,便是這種誤讀之一。這樣的所謂“圣人”,絕不是中國的。至少老子、孔子不是。又有學者認為,孔子的回答是在批評老子。竊以為,這是把老子、孔子思想簡單化了,或是根本就沒有認真研讀過《老子》、孔子或孔子此語。首先,孔子三十四時在魯昭公的支助下曾專門從魯國到過東周洛邑,并不只一次地“問禮于老子”,老子不僅給他講了“禮”,重點還講了“道”與“德”。(見《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禮記》等)孔子歸魯之后,其思想明顯受到老子影響(這從《老子》與《論語》的比較亦可看出)。以此,我們可以推知:孔子即或沒有讀過《道德經(jīng)》,也不可能對老子“報怨以德”的深刻內(nèi)涵一無所知。其次,也是最直接有力的證據(jù),就是孔子回答的本身。只要我們認真揣摩,就完全可以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即孔子對于“以德報怨何如”的回答,不僅不是對老子“報怨以德”的批評,而是對它所作的一種注解。在孔子看來,老子的“報怨以德”,或報怨以什么“德”,它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以直報怨”;二是“以德報德”。我們一般性的不理解,其關(guān)鍵是對《老子》慣用、善用漢字的多義性、哲理性、直觀性、想象性、具象性[3]的特征沒有深入的認知;對于此語的語境沒有認真揣摩。實際上,孔子在此所說的“直”,不僅是“德”,而且是“德”的最重要部分。換言之,沒有“直”的德,便不是“德”或“無德”。而“以德報德”的“德”在此既是“恩惠”,亦是一般性的“德”。
為了說明問題,我們從解讀“德、直、道”的構(gòu)形開始,然后再看看它們漢字學哲學意義上的包容性與從屬性關(guān)系。
(一)關(guān)于“德”
上述三個“德”字的并存、混用、演化、發(fā)展的過程,不僅客觀地反映了早期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文字本身的發(fā)展,也客觀反映了這一時期哲學、倫理道德的曲折發(fā)展以及極端困惑與沖突的過程。在社會變革或社會不斷動蕩變化的歷史時期,新舊道德觀互相矛盾、互不統(tǒng)一、互不服從的狀況,迫使人們特別是學者們對于它們的考察,只能是歷史性的、動態(tài)的。以此,亦可證明有人認為“在我國哲學界,人們習慣于將道德作靜態(tài)的分析而多少忽視了對道德的歷史性動態(tài)的考察?!背坦馊?]的論點并不客觀。此外,它也能給我們以深刻啟示:不管社會如何激烈動蕩變化,學者、知識分子或社會精英們追求公平、正義,追求真、善、美的“道德”之心卻總是熱的。又因為在“德”字演化過程中,“行-”與“心-”時有時無,而“直-”總是存在著,這亦可說明我國古代的學者精英們所認為的“德”,“公平、公平、正義”是其核心,它是合符規(guī)律與合符目的的統(tǒng)一。換言之,它比“眾”或“良心、智慧”更為重要。
(二)關(guān)于“直”
上文已述及。這里再引述韓非:“所謂直者,義必公正,公心不偏黨也?!保ā俄n非子·解老第二十》)即可說明。
(三)關(guān)于“道”的漢字學哲學意義
毫無疑問,“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總綱,也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所論述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老子用它而不用其他(如理、玄、心、禪之類),可見其非同一般。[5]
(四)“德”“直”“道”的漢字學哲學關(guān)系
(一)《老子》關(guān)于“德”的哲學規(guī)定與闡釋
有了上面分析,我們再來看看《老子》關(guān)于“德”的哲學規(guī)定與闡釋,或它與“道”的非同尋常的關(guān)系論述,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就是在互為詮釋或證明。
老子哲學中有個哲理,即“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老子》第21章)“孔”的初文為:,是會意或象意字。下部為“子”,像襁褓中嬰孩之形;上部彎弧代表嬰孩頭上未合之囟門,它是嬰兒頭部未發(fā)育成熟的標志。從生理學或醫(yī)學上講,這是為保證孩子出生安全而留下的一道頭蓋骨裂隙,所以又可稱之為“生命之門”。從“漢字學”意義上講,這條裂隙亦可會意為通達、聰明透頂之意。此字引申意眾多,但在此一般均取其“大”或“美好”之意。為何“孔”有“大”“美好”之意?因為其中有“子”!“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庇凶蛹从小昂蟆?,有“后”即“大”即“美好”。但另據(jù)《左傳》“大上立德”及《老子》“上德不德”,則“孔德”又可稱“大上之德”或“上德”。不過,實際上,無論以上述何種表達方式,都無法完全代替老子之“孔德”。因為“孔”不僅寓涵“大”“美”,亦寓涵“通達、聰明”,故它能與“道”“德”天然貫通。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今釋:“孔德(或美好品德)的形狀(或邊界、底線),總是以尊道為前提的?!辟|(zhì)言之,你的“孔德”是否真美,標準就是是否做到了“尊道”而行。這里的“道”,主要指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性。換言之,你所尊行之“美德”,如若與自然、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性”相悖,那么它就一定是“無德”。但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尊道”并不容易,它的前提又要我們必須知“道”,即對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性有充分的認知:不“尊道”或不“知道”其可能的后果往往都是一致的。以此,我們亦可推知,要想實現(xiàn)真正的“孔德”,僅有一顆善良的心是遠不夠的,它還需要好學而通于智慧。不然,“好心辦壞事”在所難免。這亦能說明,現(xiàn)實中的“仲永現(xiàn)象”、“揠苗助長現(xiàn)象”以及持續(xù)的“環(huán)境破壞”等,在老子看來,因其違反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其本質(zhì)也就是“無德”。它給我們的深刻啟示是豪杰、大英雄、偉丈夫者,也必是“悟道”之人。
(二)“報怨以德”的當代意義
僅從理論上說說或歷史或別人的故事,輕松而愉快。但一旦事加己身,也就“事到臨頭不自由”。但是,無論是“道”或“德”或“直”,抑或“道德”“公平”“正義”,如果只是理論上“通”,而不能“通”于現(xiàn)實的社會人生(既通于“眾”亦通于“行”),便不可能是真正的“德”或最高境界的“德”。故最重要的是:在現(xiàn)實的社會人生中,當自身直面實實在在的怨恨或仇恨時,又當如何踐行老子的“報怨以德”?對于一個普通公民而言,真正的“報怨以德”的實現(xiàn),就算你真正擁有知識、智慧、相應(yīng)實力與勇氣,且愿意為之付出辛勞、痛苦,甚或犧牲,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社會環(huán)境,也似乎仍然是遠遠不能實現(xiàn)真正的“報怨以德”!綜合全文,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
其一,真正的“報怨以德”的實現(xiàn),必得以“尊道”為前提。即必得遵循事物存在、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性。反之,不管你主觀愿望如何崇高圣潔,其結(jié)果則只能是“下德不失德,是為無德”。其二,必得以堅持“公平、正義”為核心。對于這一點,老子有深刻的認知:“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老子》第79章)其三,必得以相應(yīng)的實力作后盾。這種實力對于國家、民族而言,是經(jīng)濟、政治、軍事、外交的驅(qū)動力或影響力等。巴以和平難以實現(xiàn)似亦與這種“實力”對比有關(guān)。而對于個體的“報怨以德”的實現(xiàn),除了必要的智力、知識、財力、意志力、道德水平之外,還得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最后,我們還要明白:真正的“報怨以德”的實現(xiàn),比之一般的“報德以怨”、“以德報德”、“以怨報怨”更為困苦艱難。但是,也正因為其“難”,才顯得更為可貴而值得我們不懈追求。
[1]饒尚寬.老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188.
[2]黃樸民.老子[M].湖南:岳麓書社,2011:205.
[3]李霞.生命智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程光泉.道德的困惑與沖突[J].哲學研究,1995(10):15.
[5]何鐵山,衛(wèi)兵.漢字學視域下的〈老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78.
(責任編輯:邱開金)
Another Exp lanation of Lao Zi'sRendering Good for Evil
HETie-shan
(Zhejiang Industry&TradeVocationalCollege,Wenzhou,325003,China)
From the ancient times,people,nomatter who are from academ ic or social circles,alwaysm isunderstood Lao Zi's rendering good for evil.The reasons are lacking whole understanding of Lao Zi's ideas,lacking analysis of Confucius's idea"If one should love one'senemies,whatwould remain forone's friends?",or lacking recognition of ambiguity,intuition,imaginary and philosophy for the characters"De,Zhiand Dao".Based on the sci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s,thispaper i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s"De,Zhi and Dao",associatingw ith Lao Zi's"Dao and De"philosophy and its relative illustrationsso as to acquire the rationalstrategy prerequisite of respect,centered w ith justice and backed w ith capacity.
rendering good for evil;sci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Dao;De;Kongde Zhirong,Weidao Shichong;Morality and Non-morality
B223.1
A
1672-0105(2015)03-0069-04
10.3969/j.issn.1672-0105.2015.03.016
2015-06-09
2015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字學視域下的“道”、“德”研究“(15BZX053)
何鐵山,浙江工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副教授,中南大學國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漢字學,先秦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