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技術理論的高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
涂頻
(湖南民族職業(yè)學院 工程技術系,湖南 岳陽 414000)
[摘要]云技術作為一種基礎架構管理方法論,將其拆分模式理論和聚合模式理論的思維方式運用到高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中來,有利于解決資源建設機制不合理、資源缺乏個性化等問題,促進高職優(yōu)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和共享。
[關鍵詞]云技術;數字化資源;拆分模式;聚合模式
[收稿日期]2015-06-15
[作者簡介]涂頻(1981-),女,湖南岳陽人,湖南民族職業(yè)學院工程技術系講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計算機應用。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4年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云技術理論的高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研究”(編號:XJK014CXX00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0
[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5.04.031
一、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必要性
國家教育部在2013年3月發(f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中,明確提出實施“中國數字教育2020”行動計劃,要求在優(yōu)質資源共享、學習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與信息化基礎能力等五個方面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取得實質性重要進展。[1]要完成這樣的使命,首先就要有優(yōu)質的數字化教學資源。
在互聯(lián)網普及、IT技術深入學校的現(xiàn)代教育信息化時代,如何獲取諸多海量存儲和計算資源?如何在無所不包的互聯(lián)網平臺上更敏捷地獲取個性化服務,并隨需而變?云技術順應時代大潮而生。云技術是一種基礎架構管理方法論,將大量高等虛擬化資源管理起來,組成一個大的資源池,用來統(tǒng)一提供服務。[2]基于云技術的高校信息化建設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數字化資源建設。從人類技術發(fā)展史中可以看到,新技術總是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數字化資源云技術建設是非常必要的。加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能提高基礎設施利用率,擴大數字資源共享度,避免資源重復建設,提高資源管理和應用水平,而且使得系統(tǒng)安全性得到加強,也更便于對資源應用效果進行評價。[3]
隨著云技術的發(fā)展,它所創(chuàng)造的智能化學習環(huán)境越來越能支持和滿足學習者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地利用一切終端設備進行學習的要求。所以在云技術更完善之前,充分準備能滿足學習者隨時隨地移動學習要求的數字化教學資源,能夠更有效地實現(xiàn)“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提高云技術時代學習者的創(chuàng)造力和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目前高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存在的問題
要建設優(yōu)質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就要對目前高職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現(xiàn)狀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建設的項目辦公室主任單從凱教授指出:“總體而言,一是資源海量,二是資源貧乏。也就是說,眾多學習者要在海量資源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優(yōu)質資源有一定難度?!盵4]
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機制不合理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優(yōu)質數字化資源掌握在各高校、教育部門以及部分教師手中,一部分高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能獲取更好的資源,而其他受限于資金來源的高校則難以通過無償手段獲取這些教學資源,這種教學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導致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程度低;其次,因為這些數字化教學資源是由不同機構和人員開發(fā)的,缺乏統(tǒng)一的整合技術或完全沒有考慮整合問題,導致數字化教學資源重復開發(fā)建設。隨著媒體技術和資源開發(fā)觀念的更新,這些資源的質量和價值也可能得不到保證或完全喪失。
當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很少考慮到學習者的個性需求,對學習者的分析嚴重不足,造成同類不同層次用戶的服務形式一樣,無法自定步調或自主決定學習進度,難以支持個性化。
目前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只注重資源數量的增加,基本上以“三分屏”網絡課程和靜態(tài)專題學習網站為主。這種面授課程從現(xiàn)實到網絡的方式缺乏用戶之間的互動,難以激發(fā)用戶使用興趣,導致資源利用率不高。
三、云技術理論指導下高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模式
截至2014年11月10日,在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以“云+數字化資源”、“云計算+教學資源”、“云技術理論+數字化資源”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檢索到國內外學者對云技術及在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中運用云技術理論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一些學者提出建立以本區(qū)域參與職業(yè)教育的單位和個人提供“隨時獲取、按需使用、隨時擴展”的云計算服務平臺;另一些學者指出利用云技術,以系統(tǒng)、開放多樣、規(guī)范為特征的生態(tài)觀來指導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與使用;還有學者提出基于本體智能Agent的檢索模式和基于主題的學習資源二次開發(fā),提供雙向信息推送模式和個性化定制私有云資源庫服務,來完成對教師發(fā)展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的策略。
從已有的研究內容來看,國內外對于云技術領域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基于技術上的普遍認知理論和方法,但以云技術理論或視角研究數字化資源建設的學者為數不多,涉及到這一方面的課題和學術成果也較少。
云技術在教育信息化領域的重要應用,就是能夠打破教育的信息化邊界,讓所有學校、教師和學生擁有一個平等共享的平臺,并在這個平臺上融入教學、管理、交流等各類應用工具。它為當前分布不均衡、建設費用緊張的高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提供了最恰當的資源共建共享的思想依據,讓教育真正實現(xiàn)信息化??梢哉f實現(xiàn)云技術所采用的技術及具體應用商業(yè)模式是現(xiàn)象,而云技術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改變,是方法論,而不是技術,這就是云技術思想的本質。[5]
利用云技術進行計算的過程,就是將原本在本地計算機上進行的計算機計算與數據存儲工作都放在連接云計算供應商網站的各臺計算機上,所有的計算結果、輸出數據和應用軟件設置值也全部存放在云計算系統(tǒng)的服務器上。虛擬化拆分技術將每臺服務器拆分成多個虛擬機,通過虛擬桌面技術,每個用戶能獨占一個虛擬機,運行自己的應用,互不影響。也就是說,傳統(tǒng)單點集中式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模式,無論從資源存儲量、資源獲取的快捷性,還是資源分布的平衡性上都無法滿足現(xiàn)有需求。利用虛擬化拆分技術拆分為分布式網絡資源建設,物理空間存在無數的資源建設結點,并且資源粒度變小,更容易獲取。
具體來講,虛擬化拆分技術理論支持下的高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首先要確定有效的建設機制,包括課程責任人機制、團隊協(xié)同機制、開發(fā)技術支持機制、評價與反饋更新機制。課程責任人機制可以使責任分配到位,按照各級教務主管部門制定的有效制度,進行統(tǒng)一資源調配;團隊協(xié)同機制能將教師、企業(yè)、教育專家、技術人員協(xié)調規(guī)劃,讓知識在資源開發(fā)后、數字化建設過程中更加凸顯技術優(yōu)勢,以更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有效結合教學思想,展現(xiàn)教學技巧,避免重復勞動,提高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效率;開發(fā)技術支持機制的建立則能更好地為師生解決技術瓶頸問題;評價與反饋更新機制的創(chuàng)建能有效地對數字化資源進行監(jiān)督和評價,更好地提升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效率,并能夠維持數字化教學資源持續(xù)更新的生命力。
其次,要將建設隊伍拆分為三大類,包括企業(yè)專家、教師、學生。企業(yè)作為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參與方以及人才需求方,在數字化資源建設過程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yè)專家參與創(chuàng)建的工程案例庫、職業(yè)技能鑒定資源包,可以進一步拓展課堂教學內容,為教師教學提供更為豐富的素材,使學生課外學習更有保障,并能夠為企業(yè)員工再深造和培訓提供資源。教師在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中,應該根據云技術時代的新要求對數字化資源作適應性變化,變化的關鍵是多樣化資源內涵表現(xiàn)形式、高效化資源信息量、時代化資源內容。在協(xié)同創(chuàng)建數字化資源時,學生參與資源創(chuàng)建是以電子作品形式表現(xiàn)的新型動態(tài)教學資源,包括優(yōu)秀作品展示,即教師從學生上交的作業(yè)中挑選出優(yōu)秀且具有示范性的電子作品,經過學生同意后發(fā)布到網上供其他同學觀摩學習;師生交互作品,源于師生之間在云平臺上就某一問題或難題進行討論時的過程性資源以及進行討論后的結果,是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的教學作品集;教師評價作品,則是在教學評價活動后,教師對學生作品進行品評、給出相應等級分數后所獲得的作品集。學生參與到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中,從學習主體的視角出發(fā),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為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增添活力。
綜上所述,將云技術的虛擬化拆分技術理論運用到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中,可以解決高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資源建設機制不合理問題,并提高數字化教學資源交互性。
虛擬化聚合技術理論就是將云平臺中異構的物理資源整合成一個資源池,方便對資源的管理和分配。在高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中,學科專家建議的學習順序是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中心,將學習片段按照學科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進行聚合,最終構成節(jié)、章、課程及課程體系,表現(xiàn)形式體現(xiàn)出緊密的上下層級關系,學習者在云平臺上按照一個個學習片段來進行線性學習。但在云技術時代,建構主義提出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因此在學習片段線性邏輯聚合關系基礎之上,應根據學習者的學習表現(xiàn)動態(tài)調整學習片段的呈現(xiàn)順序。譬如某個學習者在某一片段的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云技術支持的系統(tǒng)就應自動重新排序,選擇適當形式的媒體資源或之前的學習片段來進行補充,體現(xiàn)出學習片段的邏輯聚合、動態(tài)智能排序以及推動方式的適應性。將云技術虛擬聚合技術理論運用到數字化資源建設中,可以解決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缺乏個性化的問題。
(責任編輯陶新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EB/OL].[2015-03-13]. http://www.moe.edu.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120329140800968.doc.
[2]陳瀅,王慶波. 虛擬化與云計算[M]. 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9: 34-50.
[3]張潤. 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數字化資源和平臺建設[J]. 計算機教育,2010(22): 43-47.
[4]單從凱. 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建設與共享[EB/OL].[2015-03-18]. http://space.nerc-edu.net/u/shancongkai2012/Blog.aspx/t-3874.
[5]趙文銀. 云計算:建立在東方哲學思想之上的技術體系[EB/OL].[2014-03-15]. http://www.soft6.com/html/news/18/1802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