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虎
摘 要: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質量起著重要作用。為了實現(xiàn)中國文化走出去,我們既要翻譯家出一些高質量的譯作,又要從小處著眼,從現(xiàn)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能力,使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傳播中國文化。本文強調翻譯方法和技巧對提高學生漢英翻譯能力的重要性,旨在引起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視,最終推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關鍵詞:中國文化負載詞 ?翻譯能力 ?中國文化走出去
★基金項目: 本研究受到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第七批中國外語教育基金和上海健康醫(yī)學院楊浦校區(qū)校級重點課程建設基金的資助
一、研究背景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實踐和思想情感的智慧結晶,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讓世界深入了解中國,是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十八大以來,國家圍繞提升文化軟實力、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和提高國際話語權,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特別強調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緊迫性。
要實現(xiàn)中國文化走出去,須要充分運用好翻譯這一文化傳播的橋梁作用。譯者,作為跨文化傳播的使者,應該不辱使命,致力于實現(xiàn)跨文化有效傳播,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最終實現(xiàn)世界文化的繁榮。但是,要實現(xiàn)中國文化走出去這樣的宏偉目標,不能只靠國內外數(shù)量有限的譯者,更要依靠的是大眾的力量,特別是經(jīng)常與外國人接觸的人群的力量,顯然,當代大學生就是這個人群的主力軍。
二、中國學生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能力及分析
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是指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廖七一,2000)。中國文化負載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因此,在對外翻譯中,譯者應謹慎處理這類詞語,努力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傳至國外以期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
然而,國內的許多學者對中國大學生漢英翻譯能力做了調查,結果并不理想。宋伊雯(2009)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英語教師在一部分中國文化知識的翻譯上也略顯不足。陳鳳(2011)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對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表達策略相當欠缺。周健(2014)指出改變翻譯能力培養(yǎng)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邊緣化地位勢在必行。可見,提高大學生的漢英翻譯能力,特別是對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能力十分緊迫。
對其原因,國內學者也做了比較深入的調查和探討。劉曉民(2013)指出高校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重視不夠,教學效果不明顯。康立新(2014)發(fā)現(xiàn)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大學英語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jié)。筆者認為,除了上述之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學生沒有掌握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原則和翻譯策略。實際上,翻譯策略也屬于翻譯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Cao(1996)的“交際翻譯能力”理論認為翻譯能力包括3個方面:翻譯語言能力,翻譯知識結構和翻譯策略能力。國內學者楊曉榮(2002)、文軍(2004)都認為翻譯能力也包括翻譯策略能力。
三、中國文化負載詞英譯的方法
筆者認為,對于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應該以“異化”為主,因為這樣才能讓國外的讀者真正體會中國文化,也最終有利于中國文化走出去。當然異化的翻譯方法會犧牲一些“可理解性”,對此我們可以采取加注釋的形式進行補充。筆者歸納具體的翻譯策略如下:
(一)音譯,這里,音譯就是用漢語拼音把漢語詞匯拼出,是翻譯中國文化負載詞的最常用方法之一?,F(xiàn)舉例說明:
“陰陽于人,不翅于父母。”(《莊子:大宗師》)
And the yin and yang-how much more they are to a man than father and mother?。˙urton,1968)
另如:風水fengshui; 人參ginseng; 功夫kungfu; 普通話Putonghua; 豆腐toufu; 太極拳Taichichuan; 粵語yue; 餛飩Wonton。
(二)音譯+注釋,只用音譯,經(jīng)常會導致外國讀者很難理解,所以有時候需要加以注解。如,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道德經(jīng)》)
The Tao that can be expressed in words is not the and eternal Tao.
Note: The Tao, (spelled as Dao in Chinese phonetic symbols) a philosophical term first used by Lao Tzu (Lao Zi); traditionally translated as Tao (thus Taoism), logos, way, path, road, etc. (許淵沖,2003)
再看對“正月”的翻譯: The Spring Festival ends on the fifteenth of Zheng Yue (the first lunar month of the New Year). (Su,2007)
(三)直譯,直譯就是按照字母的順序或意思進行翻譯,這樣能夠保留中國語言文化的本來特色,所以直譯是翻譯中國文化負載詞的常用方法之一。如,
三思而后行: think thrice before you take any action;戰(zhàn)國時期 warring states period;調虎離山 to lure the tiger away from the mountain;絲綢之路 the Silk Road;春卷spring roll; 走狗 running dog.
(四)直譯+注釋,直譯雖然比音譯具有更高的理解性,但是為了更為清楚地表達,也會經(jīng)常采用注釋加以說明。如:
四書五經(jīng)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Four Books: Great Learning, Doctrine of the Mean, Analects, Mencius, Five Classics: Classic of Poetry, Book of Documents, Book of Rites, I Ching
(Book of Change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 ; 四大發(fā)明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the compass, papermaking, gunpowder, printing); 漢武帝 the Martial Emperor (Han Wudi, reg. 140-87 bc) (Fairbank,2006)。
(五)音譯+直譯或直譯+音譯,有些時候需要音譯和直譯相結合,如:
顏體:Yan style;清明節(jié) Qingming festival;唐詩 Tang Poetry;粵語流行曲 Cantopop;京劇 Peking Opera;東漢Eastern Han Dynasty。
(六)意譯, 只保持原文內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與原文并不一一對應,例如:
詩經(jīng) the book of songs;四小龍 four tigers;中秋節(jié) Moon festival;元宵節(jié) lantern festival; 頤和園 the summer palace
四、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建議
為了提高大學生對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能力,筆者從微觀角度給大學英語課堂中的翻譯教學提幾點實用的建議:
1)開設翻譯選修課,扼要但系統(tǒng)的講授漢譯英的基本方法,特別是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2)開設中國文化選修課,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樹立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心,增強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對中國文化傳播的意識。3)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適當選取一些有關中國文化介紹的英文文章進行延伸閱讀。幾年國內各大出版社也陸續(xù)出版了不少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教材。4)教給學生如何區(qū)分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和中國式英語(Chinglish),使用中國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時候要有自信,同時盡量避免中國式英語。簡單來說,中國英語具有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而中國式英語是根據(jù)漢語思維生硬的英語表達,不符合英文基本表達喜歡。但是,許多中國學生總是以為凡是用英語表達的中國文化的詞匯或者句式都是中國式英語,會招致嘲笑,不敢去說,這就阻礙了中國文化的傳播。
五、結束語
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通過媒體和書籍等途徑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又要重視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各個方面的滲透,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所以,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教學應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受到足夠重視。另一方面,提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傳播意識,從而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參考文獻
[1] Watson, Burton.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M].New York: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1968.
[2] Cao,D.1996. A model of translation proficiency [J].Target 8(2):325 -340.
[3] John King Fairbank. China, a new history[M].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4] Su Shuyang. A Reader on China [M], New York: Better Link Press,2007.
[5] 康立新.關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再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8):165-167.
[6] 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7] 劉曉民,劉金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問題與對策[J].山東外語教學,2013(5):69-73.
[8] 宋伊雯,肖龍福.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狀調查[J],中國外語,2009(11):88-92.
[9] 文軍.論翻譯能力及其培養(yǎng)[J].上??萍挤g,2004(3):1-5.
[10] 許淵沖.老子道德經(jīng)[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 楊曉榮.譯英能力解析[J].中國翻譯,2002(6):16-19.
[12] 葉朗,朱良志.中國文化英語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13] 周健.理工科大學生翻譯能力培養(yǎng)研究[J].大學教育,2014(5):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