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翠林
摘 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中國歷來有感恩的傳統(tǒng),然而,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孩子普遍沒有感恩的心態(tài)。覺得父母為他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shù)?,忘記了感恩,忘記了謝謝。家庭教育、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固然重要,但學生接受教育的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因此,學校對他們的教育是至關(guān)重要的。
關(guān)鍵詞:感恩教育;身邊做起;班級文化;遠大志向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中國歷來有感恩的傳統(tǒng),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孩子普遍沒有感恩的心態(tài),他們脆弱、敏感、任性。家庭教育、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固然重要,但學生接受教育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因此,學校對他們的教育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下面是我在工作中的點滴體會。
一、感恩教育從學生身邊開始
學生的情感來源于平時的學習和生活,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首先要從抓住學生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開始,讓學生在參與感恩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到付出情感的快樂。
1.對父母的感恩
(1)開展體驗活動,體會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辛苦??山Y(jié)合母親節(jié)、婦女節(jié)、父親節(jié)等開展如“一日孝母(父)行動”“聽媽媽講懷孕的故事”“做一天家務”“為父母洗一次腳”“給父母過生日,親手制作小禮物”等活動。
(2)觀看親情影片,聯(lián)系自身,激發(fā)情感,寫《觀后感》。我們班有一學生在看《媽媽再愛我一次》電影后,在觀后感中是這樣寫道:“有一個詞語最親切,有一聲呼喚最動聽,有一個人最應感謝,那就是媽媽?!边@句話說得真不錯,是啊!媽媽對我們的愛比天還高,比海還深。
2.對老師的感恩
(1)了解老師一天的工作內(nèi)容,酌情開展“我來當老師”的體驗活動,體會老師教育學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認真學習、主動幫助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對師長有禮貌,尊重老師。
(2)進行征文或演講比賽,抒發(fā)對老師的愛和感激。
(3)教師節(jié)能主動為老師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表達感恩之心。
3.對同伴乃至他人的感恩
(1)舉行“我的同伴”主題活動,可以選擇征文、班隊會、交流等方式進行。
(2)發(fā)現(xiàn)身邊幫助過自己的人,如,校醫(yī)、門衛(wèi)、清潔工等。
(3)開展“學雷鋒”感恩回報活動,幫助社會上弱勢群體,如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為生活中有困難的同學獻愛心等。以“汶川地震”為平臺,開展救殘扶傷獻愛心活動。
二、建立以感恩為主旋律的班級文化
一個良好的班級文化,可以吸引許多學生,使大家自覺不自覺地遵守一個良好的傳統(tǒng)。所以,我借助班會、晨會開展了多種形式多樣感恩主題活動。例如,借助“三八婦女節(jié)”“母親節(jié)”,我讓大家選擇幾個關(guān)鍵詞來描述自己的母親。有的學生說母親勤勞、嘮叨,有的學生說母親善良、勇敢,有的學生說母親體貼、無微不至等,在這些一個個生動的詞語中,包含著孩子們對母親的愛。在切身體驗的基礎上,舉行主題班隊活動,上升為情感的具體表現(xiàn)。
三、讓學生多學習祖國悠久的文明史
在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早已經(jīng)滲透著感恩教育,“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羊跪乳,鴉反哺”“受人點滴之恩當涌泉相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在這些傳統(tǒng)美德中滲透著感恩情懷。其實語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很好的感恩篇章,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情感資源,利用文質(zhì)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人文內(nèi)涵和審美情趣,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把自己的情感移于作者及作品人物身上,魂魄與共,在情感的共鳴中,讓學生的思想受到感染,靈魂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華。在對孟郊的詩《游子吟》教學時,我抓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加以點撥、引申、拓展,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將學生情感與文本情感融合一起,讓學生感到自己仿佛就是詩中那一位即將遠行的游子,被母親的愛與牽掛牢牢鉗住,撥起學生的感恩之心。又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課教學中,學生對父親的評價是“太笨了”“啰嗦”,因此,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先不進入課文內(nèi)容,而是先給學生介紹了我的父親—— 一位平凡的卻用他看似平凡的言行感染教育了我,讓我學會了感恩的人。
四、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
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時候,還應該教育他們要心懷祖國,懂得感恩社會和整個民族。要教育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的志向,讓他們知道只有現(xiàn)在好好學習和不斷努力,等到將來學有所成,才能回報祖國,回報社會。我讓學生閱讀《毛澤東詩詞》《中華少年強》等書籍。讓學生懂得“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敝鞠颍褪且粋€人終生追求的目標與希望。志向乃生命之樹,是人生與成功過程中的“精神支柱”,志向能把立志者的熱情轉(zhuǎn)化為成功的行動,激勵你去創(chuàng)造高質(zhì)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06.
[2]平遷瑜.養(yǎng)心日記與孝心教育[J].班主任,2000(05).
[3]張行濤,郭東歧.新世紀教師素養(yǎng)[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6.
[4]朱永新.中國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錄[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