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哲 董俊
摘 要:普遍認為,翻譯過程分為原文理解和譯文表達兩大步驟。本文首先從翻譯過程模型入手,引出了“翻譯能力”和“翻譯行為”的理念,之后分析了由于這兩者脫節(jié)所引起的翻譯問題與困難。
關鍵詞:翻譯能力;翻譯行為;翻譯問題
1 關于翻譯過程的論述
要討論翻譯實務中遇到的問題,首先要明確翻譯的具體過程。歷史上學者們針對翻譯過程模式從各個角度提出了不同觀點。
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受到喬姆斯基“轉(zhuǎn)換生成語法”理論的影響,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書中提出了“分析——轉(zhuǎn)化——重構”翻譯模式。法國翻譯學家D·塞萊絲柯維奇的釋意理論認為“翻譯是交際行為,交際意義的產(chǎn)生有賴于語言知識和語言外知識的結合”。羅杰·貝爾從認知心理學出發(fā),提出的翻譯過程模式將翻譯的過程分為“分析”與“合成”兩個階段。
2 從翻譯過程到翻譯能力與翻譯行為
通過上述對翻譯過程的論述,譯員需要具備兩個方面的素質(zhì):語言能力與語言之外的能力,即“翻譯能力”和“翻譯行為”。 “翻譯行為”指譯者的語言素養(yǎng),包含對源語語言的把握,以及對目標語言的表達和使用,具體表現(xiàn)為譯者的翻譯作品;而“翻譯能力”則是指譯者完成翻譯作品所需的語言以外的能力,包括發(fā)現(xiàn)和解決翻譯中問題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查詢技巧的應用、根據(jù)客戶需求決定采用何種翻譯方式的能力以及傳統(tǒng)翻譯理論中翻譯策略和翻譯技巧等。
綜上所述,影響翻譯的因素包括譯者的“翻譯能力”和“翻譯行為”,只有兩方面的素質(zhì)相匹配,才能產(chǎn)生高質(zhì)量的譯文。一旦兩者不相匹配,就會產(chǎn)生翻譯困難和翻譯問題。
3 “翻譯能力”與“翻譯行為”的脫節(jié)
Johnson和Whitelock從宏觀層面提出了譯者所需的五類知識:源語知識、目標語知識、語篇類型知識、學科知識和語言對比知識。如何獲取上述五種知識是譯者“翻譯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Varantola則從微觀的語言單位全面分析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需的信息,如對等譯法、語法和詞匯、慣用語和文本結構等。這些正是“翻譯行為”所要生成的翻譯產(chǎn)品。
分析翻譯中問題所在是一項重要的“翻譯能力”,然而,當譯者清楚地知道問題所在,但是由于不能獲得所需的信息以彌補其“翻譯行為”中的缺憾,并因此導致無法決定采取何種譯文時,便會出現(xiàn)各種翻譯困難和翻譯問題。
4 翻譯過程中的問題
提起翻譯中的問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微觀語言層面的一些問題,例如詞匯的選用、習慣用語的翻譯等。本文以Johnson和Whitelock提出的宏觀語言能力作為分類標準,討論由于“翻譯能力”和“翻譯行為”脫節(jié)導致的翻譯困難與問題。
4.1 源語知識的欠缺
在翻譯中,只有對源語有了深刻的把握,兩種語言之間才可以更好的相互轉(zhuǎn)化,反之就會在翻譯中出現(xiàn)困難。
源語知識的缺失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很好理解原文中的背景知識。
例1:歷史上,中國人崇尚“天人合一”和“中庸”思想。
“天人合一”和“中庸”是兩個具有中國文化底蘊的表達方式,屬于源語中的文化知識。如果對源語信息沒有深入的了解,在翻譯過程中就無法將其轉(zhuǎn)換為正確的譯文。
造成語言知識缺失的第二個方面是生詞。生詞指譯者“心理詞匯”所不包含的內(nèi)容。分為:
第一,譯者從未見過或?qū)W過的詞匯,也可能表現(xiàn)為譯者僅了解該詞的一部分義項,但原文詞匯要表達的意義不在該部分義項的范圍內(nèi)。
第二,詞語在特定語境下的意義。譯者在對翻譯原文進行理解時,僅理解單詞的字面意義往往不能深入正確地理解原文的實質(zhì),從而造成對原文理解的偏差,導致不恰當?shù)淖g文。
4.2 目標語知識的欠缺
翻譯的目的是進行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目標語讀者能否接受并正確理解譯文是能否成功翻譯的標準之一。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考慮目標語的背景和語言因素。如若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沒有考慮目標語的相關知識,或者譯者目標語的知識有所欠缺,就會對譯文的表達產(chǎn)生障礙。例如漢譯英:
2004年,楊紫瓊和章子怡、鞏俐聯(lián)袂演出《藝伎回憶錄》,飾演藝伎小百合的師傅豆葉。
譯者要把這段文字的內(nèi)容正確完整地傳達給母語為英語的讀者,就需要以譯文讀者能夠理解、可以接受的語言和方式進行表達。例如:“楊紫瓊”的英文名是“Michelle Yeoh”,“小百合”是個日語名字,對應的英語名稱是“Sayuri”,如果譯者不了解這些知識,而是將這些名字翻譯成漢語拼音,則譯文讀者可能會不知所云。
4.3 語篇分類概念模糊或者缺失
在翻譯工作中,譯者往往將詞、詞組、句子作為翻譯的單位。事實上,在翻譯時還需要將整個語篇看做翻譯單位,從整體上保證翻譯基調(diào)的正確性。比如翻譯一篇樓盤廣告,譯者首先應當著眼于整則廣告,而不是廣告中的句子以及更小的語言單位。只有在分析好廣告的語篇傾向之后,再下筆翻譯方能更好把握譯文的行文。
Roger Bell將語篇為三大類并進行了細分:說明、議論、指令。其中說明類語篇又分為描寫性、敘述性和概念性;議論類的文體又分為隱秘和公開;指令類的語篇又分為使用選項和不使用選項。這樣總計有七大語篇類型。以法律合同為例,其語篇特征為:正式、禮貌、非個人、不易接近、書面語供閱讀、不自然的、非參與性的、公開的、指稱性的。那么在翻譯法律合同時必須注意上述語篇特征,一旦不符,就可能導致整體文體性質(zhì)的錯誤。
4.4 學科知識的欠缺
優(yōu)秀的譯者應當同時既是語言專家,又是學科領域?qū)<摇7g不僅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更是知識傳播的載體。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經(jīng)說過:“譯家應是雜家”。就是要求譯者具有廣博的知識,知識面越廣,翻譯起來就越得心應手。如果譯者缺乏相應的學科知識和百科知識,就可能影響譯文的準確性。例如要翻譯計算機領域的內(nèi)容,譯者首先應當儲備一定的計算機知識,這樣在翻譯的時候才能很好地理解原文,才能保證譯文的正確性。
4.5 語言對比知識匱乏
翻譯要做到表達地道,除了要保證用詞和知識層面的準確性外,譯者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對比知識。語言對比知識涉及不同語言的詞匯、句法和篇章等方面的差異。以英漢語言的行文對比為例:現(xiàn)代英語是分析性語言,偏向于形合。英語句子以主語和謂語為中心,借助動詞的各種曲折形式、介詞結構和從屬結構等方式,句子通??梢詿o限延長。與之不同,現(xiàn)代漢語是一種綜合性語言、以意合為主,不需要固定的主謂結構。如果譯者不了解源語和目標語之間的差別和對比,那么在翻譯過程中就有可能由于語言對比知識匱乏導致譯文不夠通順地道,出現(xiàn)濃重的“翻譯腔”。
5 總結
本文首先提出“翻譯能力”和“翻譯行為”的理念;然后,指出翻譯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是由于“翻譯能力”和“翻譯行為”的脫節(jié)引起的;最后從源語知識的欠缺、目標語知識的欠缺、語篇分類概念模糊或者缺失、學科知識的欠缺和語言對比知識匱乏五個角度分析了翻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Nida, E. A.Taber, C.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2003.
[2]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196.
[3]Roger,B.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pp.38.
[4]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增訂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李南哲(1986-),男,漢族,河北邢臺人,碩士研究生,河北金融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翻譯技術、翻譯理論與實踐。
董?。?981-),男,湖北恩施人,碩士研究生,河北金融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