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霞
【摘要】讓孝德教育走進課堂,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教育功能,成為中小學校加強德育教育的根本出發(fā)點。中學語文課程是孝德教育的重要資源,教材中選取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有關孝親敬老的優(yōu)美篇章。通過《木蘭詩》一文,我與同學們從孝德教育的角度解讀了文本,共同沐浴了孝文化的陽光雨露,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孝德教育。
【關鍵詞】孝德 感恩 和諧 德育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67-01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敘述了古代“女英雄木蘭”替父從軍建功立業(yè)的故事。木蘭的巾幗女英雄形象家喻戶曉,一直深受人們喜愛。詩中主要有六個故事情節(jié):停機嘆息、代父從軍、征途跋涉、征戰(zhàn)沙場、辭官還鄉(xiāng)、合家歡聚。為了讓學生把握敘事線索,我把這些情節(jié)轉(zhuǎn)化成畫面,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講述故事,比一比看誰講得最生動最精彩。其中一位同學講述了木蘭辭官還鄉(xiāng)圖:木蘭凱旋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論功行賞。木蘭被記了很大的功勞,賞賜了很多財物。天子問木蘭還想要什么?木蘭說:“我一不要錢,二不要官?!笨珊购芗{悶:“木愛卿!你不愿為朕分憂嗎?”木蘭躬身答道:“我已經(jīng)保家衛(wèi)國十二年,但父母年歲已高,希望早點回家與家人團聚。”可汗見她主意已定,很莊重地說:“那我就送一匹千里馬吧!祝你一路順風。”于是木蘭騎上那匹千里馬,疾馳返回故鄉(xiāng)。然后,我點評到他說的一句話:父母年歲已老,希望早點回家,與家人團聚。這就表明木蘭不羨慕高管厚祿,而是時時刻刻想到的是盡早回家陪侍爺娘,以盡孝心。她的做法不正暗示我們年輕一代要趁父母健在的光陰趕快盡孝嗎?學生按圖說話,水到渠成挖掘出了木蘭身上的“孝點”。此時此刻,學生們?nèi)粲兴?,似有所悟?/p>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悟木蘭的孝心,我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課文中標劃出反映木蘭心理活動的精彩語句,并說明原因。我先舉了個例子:譬如,老師從“不聞機杼聲,惟問女嘆息”讀出了為父分憂的木蘭。木蘭停機嘆息,不是因為閨房私事,兒女情長,而是因為得知了父親被點兵出征的消息,嘆息父親沒有大兒子可以分憂,孝順的木蘭正想著要自己挺身而出為父分憂。
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根據(jù)要求標劃出了精彩語句,并作了旁批。其中有一位同學選擇了“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一句,他旁批道:這句正如老師所說父親沒有大兒子可以分憂,弟弟年幼還不懂事,怎么能夠去當兵呢?木蘭為了年邁的父母,只好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表現(xiàn)了木蘭的勇敢和孝順。我對他的旁批點評到:打仗是男兒的事,木蘭穿上“武裝”,奔赴沙場,不僅僅是勇敢,更是至孝。
有一位同學選擇第三段中的兩個“不聞爺娘喚女聲”的句子,讀出一個遠在沙場心系父母的木蘭。他的旁批是:木蘭帶著對父母無限的眷戀,義無反顧地馳騁沙場。我追問到:“在奔赴沙場的途中,木蘭能不能聽到爺娘的呼喚聲?”回答當然是不能,但是在她的心中時時刻刻對年邁的父母牽腸掛肚,離家愈遠思親愈切,本來她是應該在家中與父母安享天倫之樂的,可卻因為不合理的征兵制度被迫離家從軍,走向生死難料的戰(zhàn)場,這是何等的無奈與悲涼!
還有一位同學選擇了第六段的“脫我舊時袍,著我舊時裳”。她讀出了一個愛美的木蘭。因為征戰(zhàn)這么多年,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換上女兒裝,多么輕松自由歡快。這才是她向往已久的生活??!我點評到:女孩子愛美是天性,這樣寫就更能體現(xiàn)一個真實的木蘭。她換上“紅妝”,不也是為更好地孝順父母,讓父母安享天倫之樂嗎?與其說木蘭是一個巾幗英雄,還不如說木蘭是一個具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孝女。正是這一點,木蘭這一普通女子身上蘊涵著的孝心才迸發(fā)出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精神力量,激勵和引導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向往和追求著和平、幸福、美滿的生活。
通過《木蘭詩》一文,我與同學們從孝德教育的角度解讀了文本,領悟出了“事親行孝,學會感恩”社會行為準則的重要意義。在古代,人們倡導“百善孝為先”,提出父嚴、母慈、夫和、妻順、兄友、弟恭、子孝等道德范疇,從某種程度上維系了穩(wěn)定的家庭結構,保證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在現(xiàn)代,何嘗不是如此?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怎么愛他人愛社會愛國家呢?怎么能對社會公德負責?人們常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學會感恩是做人最起碼的修養(yǎng),孝親敬老是子女應盡的義務。如果中學生真正懂得對父母奉行孝道,就會為其他人付出愛心,為素不相識的人施以善行,這不就給傳統(tǒng)的孝賦予了新的時代內(nèi)涵了嗎?
一個學生是感恩的,一個家庭是幸福的,一個社會是安定的。孝德教育走進課堂是時代的深情呼喚,是教育的新鮮血液,是改革的強大動力。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我們充分挖掘和利用孝文化資源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使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具有以德立身、以孝立品的新一代青少年,每個家庭才會幸福和諧,社會每個領域才會生機勃勃,國家才能實現(xiàn)偉大的民族復興之夢。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通訊》2005年第二期
[2]博主茶煙一縷輕飛揚:《從<木蘭詩>中解讀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