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克忠
【摘 要】閱讀作為語文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和新課標的要求下,教育部對高中語文閱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結(jié)合高中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在滿足教學深度要求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閱讀內(nèi)容?;诟咧猩膶W習情況,本文對高中語文閱讀現(xiàn)狀、教學方法等做了具體的分析研究。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閱讀;理論結(jié)合實際
高中生正處于非常重要的學習階段,學習時間緊張,作業(yè)負擔重,學習科目繁多,同時還面臨著應試教育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相對好理解的語文科目的學習顯得不那么重視,對于閱讀更是不屑一顧,這種較低的重視程度極大的降低了語文閱讀的教學質(zhì)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的發(fā)展也會產(chǎn)生極大的負面影響。下面將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理論結(jié)合實際分析探究高中語文閱讀的教與學。
一、高中語文閱讀現(xiàn)狀
新課改下,高中語文閱讀在教與學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老師將更多的重點放到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能力上,學生也逐漸重視起閱讀來,但是,在教育改革不斷進行的今天,高中語文閱讀在教與學方面還存在著各種問題,影響著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和學生能力的發(fā)展。
(1)課堂上過分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性地位,忽視了老師的作用。相對于初中生而言,高中生在學習能力、理解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老師錯誤的以為這就說明將語文課本的閱讀教給學生自主學習是完全正確的,因此在課堂上,老師只是讓學生對文章進行了簡單的自我分析,難以觸及文章的深層含義,這種表面的“自主性”大大削弱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其主體作用,無法真正使學生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和拓展。
(2)忽視了閱讀教學的核心內(nèi)容,課堂教學目標不明確。新課改下,老師教學的目的更多的傾向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上,但是很多老師在課堂上依然存在“包辦”的現(xiàn)象,對文章中的閱讀進行了大段的分析論證,細化了知識點,雖然這種方式對于學生理解細節(jié)很有幫助,但是老師占用大部分的課堂時間,縮短了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導致閱讀教學的核心內(nèi)容受到挑戰(zhàn),教學目標產(chǎn)生一定的偏差。
(3)課堂教學遠離課本。新課標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與實際聯(lián)合,但是不排除很多老師過分強調(diào)與實際的聯(lián)系,用大量的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解釋說明,并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寫作訓練,以此來充實課堂知識,殊不知,這種方式本末倒置,擠占了過多的課堂時間,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課本原本的內(nèi)容要求,使得學生對原本的與閱讀相關(guān)的知識內(nèi)容掌握欠缺。
(4)教學手段、方式過于泛濫,影響閱讀教學質(zhì)量??茖W技術(shù)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教學手段出現(xiàn)了不斷的改革,多媒體在教學中發(fā)揮著極重大的作用,老師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帶到學習積極性,但是,過多的使用多媒體,忽視了閱讀本身要營造的氛圍,往往會帶來相反的教學效果。
二、提高高中語文閱讀的對策分析
(1)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并掌握相關(guān)閱讀理論。閱讀是語文中占比較大的一部分,需要有一定的理論框架作為閱讀基礎(chǔ),同時,還需要老師的不斷的更新教學觀念,為學生的閱讀帶來不一樣的體驗。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讓學生看幾篇文章,而是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靈感,培養(yǎng)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對于閱讀模塊不能生搬硬套,不能以傳統(tǒng)的或是一般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而是要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帶領(lǐ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兩者結(jié)合中獲取知識。
(2)激發(fā)學生興趣,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多種多樣,有小說、散文、詩歌等,對于不同類型的文章,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不同的,學生更多的傾向于小說的閱讀,而忽視了散文、詩歌等的學習。因此,老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好奇心的趣事下深入文章的閱讀。
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中,有一篇新聞報告叫《奧斯維辛沒有沒有什么新聞》,對于這種新聞稿,很多學生是缺乏興趣的,老師在課堂開始時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奧斯維辛是個什么地方?。繘]有什么新聞那作者為什么要寫呢?那奧斯維辛到底有沒有什么新聞呢?又有些什么樣的新聞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文章,去看看作者寫了些什么吧。
(3)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突出情感因素。語言是一種工具,作者強烈的情感都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因此,對于作者情感的把握很重要,帶有感情的去閱讀,是最好的理解文章的方式。老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要注意情境的恰當性,讓學生在恰當?shù)那榫持懈惺茏髡叩那楦校a(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對語言的分析中,深入的掌握閱讀文章的精髓。
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有一篇魯迅的文章《祝?!?,這篇文章描寫了祥林嫂悲慘的一生,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國尖銳的社會矛盾,學習這篇文章,首先要對魯迅做簡要介紹,了解作者是了解文章的第一步,然后描述一種凄愴悲涼的氛圍,為描寫祥林嫂做鋪墊,最后通過對祥林嫂人物的把握,揭示當時社會丑惡的面貌,加深學生對文章時代性的了解掌握。
(4)聯(lián)系生活,學以致用。新課改要求老師和學生在學習中將課本知識與實踐生活緊密聯(lián)系,從而在生活中學習知識,在知識的學習中感受生活。文章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進行文章的閱讀時,與實際生活相結(jié)合,能夠使學生“感同身受”利于學生深入了解文章,從而產(chǎn)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提高學習能力。
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第二冊中,收錄了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作者用細膩并富有感情的筆觸描寫了北國的秋天,對于秋天,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那么在作者的筆下又是什么樣的呢?在閱讀過程中,老師通過引導學生探究自己身邊的秋天,抒發(fā)自己對秋天的感慨,從而拉近與作者之間的距離,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在學習過程中,更易于知識上的接受,同時,通過課本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也是很有幫助的。
(5)講究口語藝術(shù)。語言是學習語文的又一重要的方法,通過語言的表述,情感可以很自然的流露出來,帶給學生更真切的情感體驗。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于不同風格的文章,可以進行適當?shù)慕虒W語言的演繹,對于類似于《離騷》這類的詩歌,語言要鏗鏘有力,對于《赤壁賦》這類的詩歌,語言要堅實有氣魄,對于《錦瑟》這類的詩歌,語言更要溫柔婉轉(zhuǎn)……在不同的語言風格中,體會文章在閱讀中不一樣的美,必要的時候,老師可以做一些語言閱讀方面的訓練,或舉辦一場小型的閱讀比賽、或分角色朗讀文章,讓學生在多樣的學習中,獲得更多的閱讀體會。
高中語文閱讀的學習對于高中生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提高等是非常重要的,閱讀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有賴于老師在教學中對教學方法的探究,并要求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教學質(zhì)量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潘成紅.語文教學中應注重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J].吉林教育. 2009(25)
[2]馬志宏.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J].文教資料. 2009(06)
[3]尚曉巍.語文教學中關(guān)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8(36)
[4]楊楓.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幾個環(huán)節(jié)[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 2006(03)
[5]王金玉,楊軍,陳岳純,曾強.高中語文教師課外閱讀的調(diào)查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