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三寶
(陜西省西北工業(yè)大學啟迪中學高中語文教研組)
課堂“主問題”教學例析
翟三寶
(陜西省西北工業(yè)大學啟迪中學高中語文教研組)
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關鍵一環(huán),是課堂交流的橋梁。有質量的提問是組織課堂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它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領學生進入文本,與老師、作者對話,從而理解全文。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對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引導提出了明確目標。我們需在課堂教學中將那些零碎的、膚淺的、繁雜的提問轉化成能起主導作用、支撐作用、能夠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戰(zhàn)性的課堂主問題。從教學內(nèi)容整體的角度或學生的整體參與性上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理解、賞析文本。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設置課堂主問題呢?在講解《張中丞傳后敘》這篇文章時,我做了如下嘗試:
通過對標題的分析,可得到兩個信息:本文是關于張巡的人物傳記;這篇文章是韓愈讀了李翰的《張巡傳》后所寫的一篇“序”。
文體常識中明確指出,“后序”除了具備“序”的作用外,還可以對著作進行補充、批語或反駁,一般放在書后。而本文是作者在閱讀了李翰所寫的《張巡傳》后,對有關材料的補充、對有關人物的議論。在學生誦讀文本、疏通大意的基礎上,可以很明確地找出相關內(nèi)容。文章4、5自然段是在對李翰的《張巡傳》進行補充,2、3自然段是在對許遠進行相關議論。
文章在開頭部分明確指出“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闕者:不為許遠立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但韓愈在文中并沒有直接對主人公張巡的事跡進行補充,在補充材料部分反而是以南霽云這一人物為先鋒,以“南霽云之訖救于賀蘭”為突破口,抓住南霽云慷慨陳詞“云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及“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這些細節(jié),給我們刻畫出了一個忠義不屈、有情有義、鐵骨錚錚的英雄形象。
又通過“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這一細節(jié),將南霽云對賀蘭這樣“擅強兵坐而觀者”的痛恨之情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
城破之時“云笑而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一個“笑”字,耐人尋味。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南霽云一笑而過,既有對敵人的蔑視,又在向張巡傳遞一個信息“公有言,云敢不死!”南霽云用他的生命闡釋了忠義的真諦。義薄云天,悲哉!壯哉!但此時一個疑問也油然而生,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張巡,但是文章卻對張巡的筆墨較少,反而是花了大量筆墨在南霽云身上。李翰的《張巡傳》塑造了張巡這個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但南霽云這樣的好男兒被忽視、被遺漏,這是多大的遺憾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直接寫張巡,而從南霽云入手,襯托出的是這一類英雄的可貴之處。
在文章的第5自然段,文章補充了“張巡誦書”“操筆立書”“過目不忘”“就戮時,顏色不亂”這幾件事。然而文章在補充事件的同時對材料的詳略處理頗有深意。文章詳細描述了張巡“吾于讀書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這一材料讓人眼前一亮,李翰的《張巡傳》中的張巡忠義、悍不畏死、鐵骨錚錚。但卻會讓人誤解,張巡只是一個悍不畏死的武夫而已。而通過詳細補充這一材料,一種欽佩之情自然而然產(chǎn)生,張巡是一個文武全才。他既有武人的剛毅,又有文人的深思熟慮,這樣對張巡的認識就基本到位了。
文章開頭部分寫到“然尚恨有闕者”。“恨”可做多種解釋:(1)遺憾;(2)仇恨、怨恨。“遺憾”是很好理解的,就是許遠、雷萬春、南霽云這樣的英雄在李翰的《張巡傳》中被遺漏。而“仇恨”“怨恨”該如何理解呢?
韓愈寫這篇文章的一個原因就是要為許遠正名。睢陽城陷后“巡死而遠就虜”。于是有人“疑畏死而辭服于賊”,特別是“兩家子弟不能通知二父志”。英雄的事跡不被肯定,反而要遭受不白之冤。韓愈痛心疾首、義憤填膺。韓愈在第2自然段開頭先敘述了睢陽之戰(zhàn)前許遠“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這樣一件事情。許遠的舉動很反常,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實細細一想,許遠的舉措合情合理。張巡的過目不忘讓人欽佩,那么此時的許遠就應該讓我們敬服了。許遠很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心甘情愿地輔助張巡共同守衛(wèi)睢陽,直至城破被虜。睢陽之戰(zhàn)到了最危急時刻,許遠甚至“食其所愛之肉”。殺了自己的親人只為了吃飽后能夠繼續(xù)堅守,他承受的是常人所不能忍之痛?!巴鉄o待”,許遠“猶死守”。通過這一系列分析,我們還能說“遠誠畏死”?所以,一個“恨”字既為許遠正了名,又有力地駁斥了人們對許遠的誹謗。
正如文中所言“小人不樂成人之美”。韓愈又針對當時“城之陷自遠所分始”這一言論,及歪曲睢陽之戰(zhàn)的言論進行反駁,英雄的血不能白流,他們不怕死,但他們怕被忘記。睢陽就像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孤舟,傾覆只在旦夕。至于“城之陷自遠所分始”這只是一個偶然現(xiàn)象,小人卻化偶然為必然,難怪韓愈稱其“與兒童之見無異”。
追問一下,睢陽之戰(zhàn)真的就一點挽回的余地都沒有了嗎?不!答案是否定的!“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huán)也”。每想到這些擁兵自重、見死不救的行為,韓愈的義憤之情無以言表。與其說張巡、許遠這些人是死在叛軍手里,倒不如說是死在這些反動勢力的聯(lián)合絞殺之下,死后還不得安寧。急憤之下的韓愈斥責誹謗的小人是“比于逆亂,放淫辭而助之攻也”,這一點也不過分?!白^者”該殺,小人該剮。作者的寫作目的及情感態(tài)度就在不知不覺中鮮明起來了。
這樣一堂課下來,問題的設置難度適中又緊扣文本,既沒有設置過多、過細、過淺、過濫的問題使教學過程顯得平淡無味,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生、老師、作者之間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我相信只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能高瞻遠矚地理解文本,細致入微地體察“生”情,科學、有序地設置課堂主問題,語文課堂就能多一份力量、多一份創(chuàng)造、多一份成功。
易均.例談語文教學中主問題的設計[J].文學教育:下,2012(6).
·編輯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