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麗(廣東省農工商職業(yè)技術學校,廣東 湛江 524091)
?
探析新形勢下中職學校實踐育人模式的構建
——以德育工作的育人模式為例
徐錦麗
(廣東省農工商職業(yè)技術學校,廣東 湛江 524091)
[摘要]網絡信息化的發(fā)展改變了中職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對中職學校的德育模式提出了挑戰(zhàn)。對此,中職學校如何構建從課堂擴展到課外以及從學習理論知識擴展到社會實踐的全程化、全方位的實踐育人模式就成為了中職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F(xiàn)實中,當前中職學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德育內容空泛化、學生價值觀取向模糊化、學生德育的知與行相脫節(jié)等問題。為此,結合中職德育工作的實際,從優(yōu)化德育過程,加強理論教學的實踐性,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積極打造“就業(yè)與組織”兩平臺等方面探索構建中職學校實踐育人模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中職學校德育工作實踐育人
新形勢下開展實踐育人模式是中職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是中職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實踐育人作為常規(guī)課堂學習的拓展和延伸越來越得到學校的重視和社會的認可并且已經成為學生在校期間踏入社會并檢驗自身的一個重要的機會和試金石。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實踐育人環(huán)節(jié)實施的好壞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育人作用的落實以及對于中職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實踐育人就是指在教學中以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理論知識和間接經驗為基礎,激發(fā)學生課外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熱情和興趣并且開展與學生的健康成長密切相關的各種實踐活動,不斷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進他們形成高尚品格、祖國觀念、人民觀念、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新型育人方式。
職校德育課程包含必修課程: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職業(yè)道德與法律、政治經濟與社會、哲學與人生和選修課程:心理健康、形勢與政策這六門理論課。誠然,學生需要學習理論來指導生活,然而生活遠比理論豐富和現(xiàn)實,理論要發(fā)揮其意義還需要同實踐相結合。師生間的關系也應是多種多樣、不拘一格的,比如相互探討,相互學習。教學內容上也要緊跟時代貼近生活。
基金項目:2014年廣東省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優(yōu)質課程建設資金資助課題
德育工作的主旨在于“育人”。從終極意義來講,“育人”不僅是為了讓人掌握更多的知識,豐富他的頭腦,而是教會學生懂得如何更好地愉快地“生活”,成為生活的主人和智者。在今天這個信息化時代,辦學環(huán)境高度開放,教育對象較之前更有個性更有思想。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也需要緊跟時代創(chuàng)新德育模式,秉著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真正構建實踐育人模式。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具體了解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現(xiàn)狀所存在的問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1德育內容空泛化
目前,中職院校德育教育課程的實施主要由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組成。其中,課堂教學多是純理論講授,課外實踐多是教師負責主導、學生群體參與的方式,課外實踐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為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課堂理論知識。這種德育教育的實施方式有以下兩方面的不足。
2.1.1課程內容脫離實際生活課程內容很少考慮中職生學生主體的體驗性。大多學生認為德育理論課教學內容老化空泛,對現(xiàn)實生活沒有指導性,既不能解決他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又與未來的職業(yè)生涯聯(lián)系不密切。這表明教育內容已經滯后或僵化,教學活動缺乏現(xiàn)實性和吸引力。
2.1.2教學目的未能顯示學生個性發(fā)展和現(xiàn)實需求德育教育不能流于形式,成為院校課程設置的擺設,更不能滿足于只是理論知識傳輸,而應是緊扣“育人”的理念,實現(xiàn)學生思想覺悟的切實提高和自由全面發(fā)展?,F(xiàn)實中,大多學校把德育教育課程設成公共課,教師把講課當成工作任務,上課就照本宣科,整堂課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灌輸?shù)慕虒W模式;學生把上課當做學習任務,只是為了不缺勤和劃教師的知識點而“出席”,根本談不上學習熱情和積極參與。教學目的簡單直接,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引導和糾偏,最終導致學生學完考完就忘完。
2.2學生價值觀取向模糊化
德育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本是培養(yǎng)人,升華人的人格,培養(yǎng)人的良好性格。這需要一個動態(tài)的實踐性的過程,而實際教學中卻將學生當做被動的接受者,學生們只是安靜地聽課而已,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也沒有與學生互動的內容,最終仍以知識測驗的分數(shù)來衡量教學效果,學生們只為考試成績而學。這樣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價值取向起不到任何引導作用。
然而信息時代網絡攜帶著大量的負面信息,對中職生的性格塑造、心理健康又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學生無法判斷信息的準確性和正確性,價值觀念上容易流于浮華和膚淺,結果定然引起對社會責任感和公共道德的疏離。部分學生過于注重自我,在涉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事件時,總把著眼點放在個人利益,缺少團隊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這不能不引起高校對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視。
2.3學生德育的知與行相脫節(jié)
學生道德的知與行相脫節(jié)對中職生的道德體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第一,學生價值觀念不清晰:何為美好,何為丑陋,沒有自己的標準,一味認為個性至上。第二,道德評價體系存在雙重標準:只求收獲,不想付出;只求別人的尊重,卻不懂得以禮待人;只想享受權利,不想如何去盡義務等等。第三,道德認知與實踐脫節(jié),認知和行為不統(tǒng)一:價值體系里知道應該先公后私,但處理實際事件時卻表現(xiàn)為“先私后公”;價值體系里知道人與人之間應該和諧友好相處,但在日常表現(xiàn)中卻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態(tài)度;價值體系里知道應該提升自身素養(yǎng),完善人格,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無視社會公德;價值體系里知道應自尊自愛,行為上卻愛慕虛榮;價值體系里知道應該尊敬長輩,勤儉節(jié)約,但在行為上卻盲目追求名牌,攀比消費等等。道德認知與行為的脫節(jié)和雙重標準極大地影響了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3.1優(yōu)化德育過程加強理論的實踐性
鑒于目前中職學校德育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建議實施將德育理論教育與行為教育核心化并將德育日?;?、社會化和實踐化的實踐模式。在德育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緊扣時代熱點,在社會事件中滲透社會常識和正面價值取向;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適當引入與學生自身利益相關的案例,使學生對課程內容感興趣,主動去思考,讓德育理論課的教學真正實現(xiàn)“入腦,入耳,入心”,從本質上影響到學生的思維,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另外,必須高度重視德育中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理論課教育教學“內堅定信念,外促進行為”的最終目標,最終使學生達到認知與行為的統(tǒng)一。具體途徑有鼓勵學生假期社會實踐、企業(yè)實習,參加社會公益服務和勤工儉學,加強心理咨詢和指導及學校德育網站宣傳等,使德育理論課的內容融入到學生身心的真實體悟中,內化為學生的思想信念,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想認識。
3.2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實踐育人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長時間身處校園,受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日積月累,其特有的校園精神將潛移默化地影響校園師生共同的價值取向、觀念認同和行為規(guī)范。和諧的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的構建會形成正面的健康的價值體系指導學生的成長。在重視德育課程實施之外,學校還要重視開發(fā)各種活動的德育資源,以網上論壇、征文比賽、辯論賽、創(chuàng)意競爭、社團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課堂交流等多種形式,將德育貫穿于各學科及生活中。這些活動的開展不但可以促進學生認識社會的能力提高,幫助學生提高主人翁意識,而且還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走進社會。
3.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中職院校必須重視和加強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明白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看待事物應持有客觀的態(tài)度。同時,提高學生的“逆商”,即對抗挫折和困難的能力。這需要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學習之外多參與各類實踐活動,增加閱歷,全面認知社會。其次,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節(jié)。中職生處于青年期,對身邊各類事件還無法形成完全的正確的認知,心理成熟度不夠,一旦產生心理問題還不能很好地自我調節(jié)。這些心理問題若不能很好地解決,長時間地累積,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學校在德育課程外還需另設專門的心理輔導教師或者心理輔導站,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給學生全面健康地發(fā)展提供有益的保證。
3.4積極打造“就業(yè)與組織”兩平臺
3.4.1打造就業(yè)型平臺做導向有目的性地在學生的不同階段開設就業(yè)指導、人際交往與職業(yè)禮儀、演講口才、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協(xié)作等素質拓展系列課程。中職院校要想提高學生職業(yè)核心競爭力,就要改革教學方式,開發(fā)教學案例,創(chuàng)新考核辦法。開展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系列教育活動就是以就業(yè)為導向的實踐活動,中職學校應定期組織學生進入公司或工廠中,參觀企業(yè)運轉,體驗企業(yè)運作,提前體驗就業(yè)壓力和職業(yè)工作;定期組織畢業(yè)生參觀就業(yè)基地,了解用人信息和企業(yè)用人標準,讓他們做好充分的就業(yè)準備,在畢業(yè)后選擇工作時做到心中有數(shù)。中等職業(yè)教育的目標應擴大到學生的整個職業(yè)生涯,針對不同的學生開展不同的職業(yè)生涯教育。要把技能的學習、知識的學習、品德的學習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職業(yè)能力和社會能力。只有這樣,中職學校的學生在畢業(yè)后才真正具有社會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
3.4.2打造組織型平臺促管理積極動員學生參加各類黨、團、學組織工作,讓學生在工作中培養(yǎng)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梢酝ㄟ^設立和規(guī)范各類工作規(guī)范和制度(如試行民主競選制、聘用制、輪崗制、竟聘制等學生干部選拔制度),激發(fā)學生的工作激情,規(guī)范學生的工作行為和方式,讓學生通過工作體會組織性和紀律性。在學生中建立助理班主任和實施學生輔導員工作制,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專業(yè)輔導、生活指導、心理疏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通過開展系列班級、宿舍文化活動,豐富學生的業(yè)余文化生活;通過開展班級、宿舍活動先進集體和個人的表彰,樹立典型,學習先進。這種方式不但整合了學校的教育管理資源,幫助了學生成長,而且把班級、宿舍開發(fā)為幫助學生成長的活動陣地,既讓他們學會了生活,也學會了工作。
綜上所述,中職學校的實踐育人模式的構建是一項全方位、系統(tǒng)的工程。作為中職學校的教育工作者,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出現(xiàn)的新問題、新情況,有責任認真研究中職學校德育工作實際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并積極探求應對之策,為構建德育新模式出一份力。特別是在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踐中,不僅要重視德育教育理論課學習的實效性,而且要重視德育中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現(xiàn)實,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實踐中培養(yǎng)品德,養(yǎng)成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在實踐中鍛煉意志,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實踐中學會創(chuàng)新思維、拓寬就業(yè)渠道。
參考文獻
[1]周光迅.素質教育的若干理論問題[J].石油教育,2001,(3):40-43.
[2]張文顯.弘揚實踐育人理念 構建實踐育人格局[J].中國高等教育,2005,(3、4):7-9.
[3]劉富勝.從大學生主體性看實踐育人模式的構建[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 (5):141-145.
[4]劉驚鐸.由多樣性模式而來的德育新格局[J].中國德育,2014,(5):17-22.
[5]弓巧平.高?!按蟮掠庇四J降臉嫿ǎ跩].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8):825-828,843.
[6]顧瑾.德育的人文精神[J].教育科學研究,2008,(1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