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雄 鄧寧欣
摘 要:本文通過對《西游記》有關(guān)飲食描寫的內(nèi)容進(jìn)行列舉,將其飲食描寫的特點(diǎn)與作品主題進(jìn)行結(jié)合分析,再從翻譯的標(biāo)準(zhǔn)——忠實與通順兩個方面對詹奈爾與余國藩兩個譯本進(jìn)行評述并指出兩個譯本關(guān)于飲食活動的典型誤譯,從而更好的實現(xiàn)西游記飲食文化的傳播與接納。
關(guān)鍵詞:《西游記》;忠實;通順;誤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6--02
《西游記》是一部集思想性與藝術(shù)性于一體的偉大作品,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文學(xué)巨著?!段饔斡洝吩谥袊膶W(xué)史上無可替代的地位引起了西方國家的關(guān)注,不少卓有成就得譯者或翻譯或編譯了《西游記》,其中最為完整的當(dāng)屬兩種譯本,即芝加哥大學(xué)出版的The Journey to the West——中國臺灣學(xué)者余國藩的譯本(以下簡稱余譯本)與市面上流通最廣的,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Journey to the West——英國漢學(xué)家詹奈爾的譯本(以下簡稱詹譯本)。且不提《西游記》所涵蓋的飲食種類之繁多,神話色彩之鮮明,單其所涉及的那紛紜復(fù)雜的野菜都讓人倍感翻譯工作之艱辛。季羨林曾給予翻譯者以極大地評價:“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萬應(yīng)靈藥就是翻譯。翻譯之為用大矣哉!”(孫致禮,2010:4)在這一點(diǎn),譯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尤為可貴,其為傳播中華文化所做的努力值得肯定。
相比之下,詹譯本忠實原文,還原原文的表達(dá)方式,重視直譯,較為保守而嚴(yán)謹(jǐn),準(zhǔn)確再現(xiàn)了原文的內(nèi)容;而余譯本正好相反,重視意譯,盡力使譯文與原文達(dá)到“神似”,譯文通順易懂,自然流暢。如對“玉液瓊漿”(第一回,P20)一詞的翻譯,玉液瓊漿即如玉的美酒,《西游記》稱它可以使人成仙。詹譯本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譯成”jade wine”(第一回,P21),即綠色的酒,此種譯法雖無可厚非,但此酒的特殊功效與其神話色彩將不復(fù)存在,十分生硬;而余譯本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翻譯成”the elixir of life”(Yu, Anthony C, ChapterⅠ,P21),即人生仙丹,保留了原作風(fēng)格,生動傳神,卻完全脫離了酒的本質(zhì)。兩者對比,讀者能出體會出翻譯的艱難。正如《高級英漢翻譯》一書指出:忠實與通順,單顧哪一方都不行,一定要二者兼顧,并且把握好分寸,講忠實時不妨礙通順,求通順時不影響忠實?!保▽O致禮,2010:11)
值得肯定的是,在飲食翻譯中,余譯本雖以意譯為主要方法,但其又極大地采用了增譯法,補(bǔ)充因“神似”帶來的文化空缺,為讀者交代了一個較為完善的文化背景,準(zhǔn)確再現(xiàn)了原作的精神與風(fēng)格。尤其是其對《西游記》第八十六回對鄉(xiāng)野菜名的翻譯,堪稱文學(xué)翻譯的經(jīng)典。如:“燕子不來香且嫩,芽兒拳小脆還青”(第八十六回,P2886)這一句的處理,處處是亮點(diǎn)。首先,譯者保留了“燕子不來”這個極具農(nóng)家風(fēng)味的菜名——”The Swallow-not-coming”(Yu, Anthony C, Chapter Ⅲ,P362)并對它進(jìn)行了注釋以進(jìn)一步說明;并且采用了”both fragrant and tender”(P362)與”both crisp and green”(P362)的搭配保留了原文“香且嫩”與“脆還青”的對仗語式。
另一個值得稱贊的例子,為《西游記》七十二回描述盤絲洞妖精宴飲的翻譯:“人油炒煉,人肉煎熬,熬得黑糊充作面筋樣子,剜的人腦煎作豆腐塊片?!保ǖ谄呤?,P2380)由于《西游記》本身所具有的神話性,“人油”這個詞才被采用于飲食描寫之中,但這個詞本身沒有固定的譯法。余譯本借用了“豬油”——“l(fā)ord”一詞,將它翻譯成了”human lord”(Yu, Anthony C, Chapter Ⅲ,P362),此譯法讀者意會一下能夠理解,但詹譯本更勝一籌:他憑借生活常識將“人油”翻譯成”human fat”( 第七十二回,P2381),可謂相當(dāng)?shù)撵`活。動物油確實是由脂肪轉(zhuǎn)化而來,并且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用動物脂肪榨油的傳統(tǒng)。
一、典型誤譯
尤為注意的是,《西游記》飲食活動與中國飲食文化息息相關(guān),譯者在進(jìn)行翻譯時不但要重視譯文“通順”與“忠實”的統(tǒng)一,更要重視培養(yǎng)嚴(yán)謹(jǐn)?shù)墓ぷ髯黠L(fēng)以吃透原文與足夠的耐心以廣泛查閱資料,盡量避免鬧出張冠李戴與常識混亂的錯誤。筆者將兩種譯本中,關(guān)于飲食描寫的典型誤譯列舉如下:
(一)詹譯本典型誤譯
出現(xiàn)在《西游記》第五回仙宴的“椰子酒”(第五回,P154),譯者將其誤譯成了”coconut toddy”(第五回,P155),和背景不相符合。
(二)余譯本典型誤譯
《西游記》第二回出現(xiàn)的“得桃爛杏,美甘甘似玉液瓊漿”(第二回,P20),從“甘似玉液瓊漿”就能推出“得桃爛杏”指的是桃子與熟透了的杏子,這也與花果山猴子們喜食水果的天性相一致,可譯者將其翻譯成”almonds”(Yu, Anthony C, ChapterⅠ,P74)即杏仁,脫離了原文本質(zhì)信息。
類似這樣沒有推敲原文而出現(xiàn)的錯誤還有第一百回出現(xiàn)的“榛松蓮肉葡萄大,榧子瓜仁菱米齊”(第一百回,P3330),原文將榛子、松子等堅果的大小夸大成葡萄,將榧子與瓜仁的大小夸大成菱米以突出唐朝國宴的奢華講究。而譯者沒有領(lǐng)會到原文的比喻使用,而將此句信息進(jìn)行并列,誤譯成:”pine-seeds, lotus-seeds and giant grapes; Fei-nuts, melon seeds, and water chestnut.”(Yu, Anthony C, ChapterⅣ,P418)
最為嚴(yán)重的當(dāng)屬對《西游記》第一回“熟煨山藥,爛煮黃精”(第一回,P20)的誤譯。譯者將其翻譯成:”yellow yams are baked, yellow-sperms overboiled.”(Yu, Anthony C, ChapterⅠ,P74)且不論“熟煨”與“爛煮”所透露的中國傳統(tǒng)食療內(nèi)涵被譯者全然忽視,并代之以西方常用的”bake” ——即“烤”與“overbliled” ——即“煮過了頭”這樣一種胡謅的隨意交代,單從《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所收錄的“黃精”解釋——百合科草本植物,就能體會出譯本的雷人之處了?!眣ellow-sperms”出現(xiàn)在花果山猴群果宴的描寫中,破壞了整體美感,更讓人感到悲俗粗魯。
參考文獻(xiàn):
[1]Yu, Anthony C. 1977.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London an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吳承恩著、詹奈爾譯.2009. 西游記 [M]. 北京:外文出版社.
[3]吳承恩著、宋德利編譯.2008. 西游記[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4]吳承恩.2004. 西游記[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韓田鹿.2012. 大話西游[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6]孫致禮、周曄等.2010. 高級英漢翻譯[M]. 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7]方之夢主編.2005. 英漢翻譯基礎(chǔ)教程[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