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建忠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搞好思維訓練,指導學生有機地運用于讀寫之中,有益于促使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有效思維,促進智力品質(zhì)的發(fā)展,進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思維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4-0135-02
小學語文教材入選的一篇篇文章,是作者對生活體察入微的把握、感受、理解與升華,是作者思維的成功之果。剖開這成功之果,看作者的思維過程,無處不閃耀著作者思維的智慧火花。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一方面向?qū)W生充分展開千姿百態(tài)的思維過程,把凝結在教材中的知識背后的材料及思維活動過程充分顯現(xiàn)出來,暴露思維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另一方面,科學訓練思維過程。這就有益于促使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維,提高智力品質(zhì),進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進行語文思維過程的教學,在實踐中應主要抓住以下兩個環(huán)節(jié)。
1.抓住矛盾與問題
抓住解決矛盾與問題的過程,展示作者寫作活動中特有的思維過程,理清正確解決矛盾與問題的基本思維過程,使學生漸漸地掌握它,從而提高思維能力。
解決問題一般有四個環(huán)節(jié):一是發(fā)現(xiàn)問題。在實踐活動中,社會的需要轉(zhuǎn)化為個體的思維任務,也就是提出問題。二是明確問題。面對著所發(fā)現(xiàn)的或所提出的問題,加以分析,分析問題的關鍵在于明確地抓住問題的核心。三是提出假設。找出并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案——解決問題的原則、途徑和方法。四是檢驗假設。一靠實踐或操作,二靠思維活動的邏輯推理和論證。解決矛盾與問題貫穿于整個思維過程中,因此抓住矛盾,抓住問題,抓住處理矛盾、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展開思維過程教學的第一步。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矛盾與問題是普遍存在的。為什么"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豐收了,農(nóng)民原本可以過上好日子,然而為什么豐收了,農(nóng)民的災難卻更加深重。(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既是"為了忘卻",卻又為何要"記念"呢(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為什么"死海不死"?(科學小品《死海不死》)在教學中,抓住矛盾,抓住問題,把作者處理矛盾、解決問題的一系列思維過程一個個展示開來,促使學生去認識它,掌握它,這樣通過日復一日的累積式的掌握,學生便會自覺地去把握矛盾,去發(fā)現(xiàn)問題,去正確處理矛盾,解決問題,形成相應的科學思維過程,進而學會思維,提高智力品質(zhì)。
試以魯迅小說教學為例。在魯迅的小說里存在著這樣一組矛盾:體格的強壯與健全,精神的麻木,人格的盡失,即人的靈與肉的分裂。魯迅在小說里通過人的靈與肉的分離,形象地傳達著精神的摧殘,導致肉體的枯萎、衰竭,最終是人的徹底崩潰、消亡??滓壹?、祥林嫂、閏土、華小栓、阿Q便是典型的例證。在教學時,應把魯迅抓住矛盾、解決矛盾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明白魯迅是怎樣抓住矛盾、解決矛盾的,進而學會如何抓住矛盾,解決矛盾。
2.小學語文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的思維方式
為了克服思維定勢,在語文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聚合思維、想象思維并用,為求求異求新,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例如教學"我們愛祖國"這課時,我指導學生用"愛"口頭造句,;如'小花貓愛吃魚'。"我愛看《大風車》""我們愛老師"等。這時,學生的思維局限在學習生活及教師、同學的范圍內(nèi),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開拓學生思路,大家可以從多方面想想,繼續(xù)用'愛'說一句話。一個學生說:"媽媽愛打字,我愛踢足球。"一個學生說:"中國人愛喝茶,外國人愛喝咖啡。"另一個學生說:"我爸爸是警察,他愛抓壞人。"我進一步啟發(fā):"剛才大家說的都是人愛什么,如果不說人,能用'愛'說一句話嗎?"學生有的說:"小雞愛吃蟲子,小狗愛吃骨頭,小羊愛吃青草。"還有的說:"小猴子很調(diào)皮,愛學人的動作。"這次造句練習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愛'的含義的理解,而且初步學會了運用,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和獨特性。
3.課堂教學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法
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能真正地動起來,并引導學生討論問題,在自主探究的學習中理解課文內(nèi)容,使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培養(yǎng)其自主探究的創(chuàng)新精神。
3.1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自問。自問就是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做出標記,用鉛筆畫一條線,打一個小問號,隨后通過反復讀,用心地讀,文章的言詞之美,節(jié)奏之妙,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學生就能品味出來,直到解決問題為止。
3.2根據(jù)課文延伸點——考問。 "考問"就是學生通過相互提問,合作探究,達到鞏固知識,補救知識的目的。如教學《春天在哪里》,我讓同學們到大自然去找春天,學完后有位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想考考大家,用什么方式來贊美春天呢?"經(jīng)過熱烈的探討、合作學習,同學們各抒己見,找出了贊春的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切實地把思維過程的不同階段的特征充分地展示開來,指導學生有機地運用于讀寫之中,在應用中把握其特征。
參考文獻:
[1]楊紅玉.《語文教學與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2002年第一期《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孫瑞欣.《語文教學的激情策略:教師該怎樣用好激情之"法"》,中國教育報》2007年11月2日第6版
[3]孫瑞欣.《教師實用寫作》,國防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