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杭
摘 要:本文探討了《美韓自由貿易協(xié)定》中定語從句的翻譯問題,并根據(jù)法律文本信息文本的特點,介紹了靜態(tài)對等翻譯策略。通過《美韓自由貿易協(xié)定》中的精選例句,介紹了定語從句的翻譯方法與技巧。
關鍵詞:定語從句;美韓自由貿易協(xié)定;法律文本;靜態(tài)對等;翻譯方法
經過近38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國內總產值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國際經濟地位得到顯著提高。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新的瓶頸也相繼出現(xiàn),粗放型的增長不再適合推進經濟進一步發(fā)展,發(fā)展模式的轉型升級進入關鍵時期。區(qū)域性的自由貿易協(xié)定作為一種進一步拓展中國開放和發(fā)展空間的選擇,既在自由貿易協(xié)定簽訂的執(zhí)行方面有較大的靈活性,同時相對WTO又有更大的自由度,所以我國應更為積極主動地努力加速自貿區(qū)(FTA)的建設。2012年3月15日,美韓自由貿易協(xié)定正式生效,這是美國與東亞主要經濟體簽訂的第一個FTA。在美國推進“重返亞太”戰(zhàn)略的背景下,美韓FTA具有多重影響,將對東亞多個經濟體產生沖擊和示范效應,進而深層影響亞太經貿和政治格局的演變進程。因此,《美韓自貿協(xié)定》對我們來說就有借鑒和針對性研究的雙重意義。
法律文本為信息型文本,主要表現(xiàn)事實、信息、知識、觀點等,其語言特點邏輯性強,行文嚴謹,限定語多,不會讓人們有多義性解釋或理解;文本焦點是內容而非形式;翻譯時譯者需要使用符合目的語法律文書的表達形式,準確地表達源語文書中的信息。為了保證法律文本中語言的準確性和規(guī)范性,不產生歧義和誤解,其多采用長句。法律文本的句式特點之一就是多用語法結構復雜的長句,此類長句中從句和修飾語較多,其中內容層次較豐富。句中名詞多帶有修飾語,從而形成修飾成分層層疊加的長句。定語從句是法律文本使用最頻繁的從句之一,定語從句的翻譯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面對法律文本中的定語從句,要求譯者首先要理清定語從句的脈絡,對原文句子成分有準確的理解;分析句子結構時,分清定語從句中主句與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根據(jù)它們在意義上所起的語法作用以及漢語的表達習慣來進行翻譯,這樣才能使得譯文符合信息準確傳遞的要求。
一、靜態(tài)對等翻譯策略
法律翻譯的最高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盡一切可能全方位地忠實于原文,這種忠實往往需要落實到文本中所用的所有實詞以及語言形式的層面。所以追求文化上妙合的動態(tài)對等是不適用于法律翻譯的。由李克興提出的靜態(tài)對等是相對于翻譯理論中動態(tài)對等的一個概念。靜態(tài)對等翻譯雖然與直譯或語義翻譯相似,但它并不等同于直譯。它的內涵和外延都比直譯或語義翻譯更豐富、更寬泛但又嚴格。真正的靜態(tài)對等的譯本要求深層意思、表層意思、語言結構、風格、格式與原文的這些方面完全對等,還要求譯文最大程度地再現(xiàn)原文作者的寫作意圖。采用靜態(tài)對等策略的譯文回譯成原文的可能性較高,而采用意譯、歸化或動態(tài)對等的譯法,將譯文回譯成原文的可能性極低。法律文本的譯文與源文的對等是極為嚴格的,是全方位的,但卻是靜態(tài)的,而不是動態(tài)的,更不是靈活的。只有這樣的譯文才經得起回譯的考驗,才會在回譯中做到不走樣。采用靜態(tài)對等翻譯策略,譯者譯出的譯文都會非常相似;譯文與源文的逼真度高,譯文所能產生的法律功能或效力與源本也越相同。
二、 《美韓自由貿易協(xié)定》中定語從句的翻譯方法
(一)前置法
對于法律文本中結構相對簡單的定語從句,尤其是限制性定語從句,翻譯時可以將其放在被修飾詞的前面,譯成“ ......的”短語做定語。例如:
例1:Suppliers of public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of the other Party that have requested interconnection with a major supplier in the partys territory may seek review, within a reasonable and publicly specified period after the supplier requests interconnection, by its telecommunications regulatory body to resolve disputes regarding the terms, conditions, and rates for interconnection with that major supplier;
譯文:已經尋求與該締約方轄區(qū)的主要供應商互聯(lián)的另一締約方的公共電信服務供應商可以在該供應商請求互聯(lián)后的合理的和公開規(guī)定的時期內尋求復審,通過其電信監(jiān)管機構解決同該主要供應商互聯(lián)的條款、條件和費率有關的爭議。
本句中把“that”引導的限制性定語從句譯成“......的”,作為“the other party”的定語。雖然定語很長,但在法律文書要求表達準確源語信息這點上,這樣的翻譯是等效的。
例2:Articles 13.2 through 13.5 and Article 13.8 do not apply to any measure that a Party adopts or maintains with respect to sectors, subsectors, or activities, as set out by that Party in Section B of its Schedule to Annex III.
譯文:第13.2條至第13.5條和第13.8條不適用一締約方針對該締約方在附件三清單第二部分規(guī)定的部門、分部門或活動采取或維持的相關措施。
上述兩個例子是都是由“that”引導的限制性定語從句,從句和先行詞聯(lián)系比較緊密,并不難翻譯,因此采用前置法。即將從句譯為帶有“.......的”的定語詞組,放到了所修飾的詞前,將英語的復合句譯成了漢語的簡單句。這樣翻譯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更準確地傳達出原文的意思。在定語從句翻譯中,前置法是比較常用的翻譯方法。
(二)后置法
有些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可以將其單獨成句,翻譯為后置的并列分句。例如:
例3.Subject to paragraph 5, the complaining Party may begin suspending benefits 30 days after the later of the date on which it provides notice to the other party under this paragraph or the panel issues its determination under paragraph3, as the case may be.
譯文:根據(jù)第5款所規(guī)定,申訴方可在其向另一締約方提供本款下的通知之日起或在專家組發(fā)布其第3款下的裁決后30天后,以時間在后者為起始時間,開始終止利益。
例4:Each Party shall provide persons with a recognized interest under its law in a particular matter effective access to sanctions or remedies for violations of its environmental laws, or for violations of a legal duty under its law relating to human health or the environment, which may include rights such as to:
(a) sue another person subject to its jurisdiction for damages;
譯文:各締約方應給某一具體事宜中具
其法律保護利益的人員對違反其環(huán)境法律的行為或違反與人類健康和環(huán)境相關的法定義務的行為提供制裁或補救措施的有效通道,包含以下權利:
向受其司法管轄的另一個人提起損害賠償訴訟;
后置法就是將定語從句的主句和從句分開,譯成平行的兩部分,然后將從句放到主句后面的方法。這種方法主要針對定語過于復雜或不宜用前置法進行翻譯的句子。一般對于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多使用后置法將其翻譯成并列的分句,以此避免過于臃腫和冗長的表達。
(三)合成法
把定語從句與先行詞結合起來譯成一句。例如:
例5:Subparagraph(a) shall not apply in any arbitration conducted pursuant to this Section for which an appeal has been made available pursuant to paragraph 12 or Annex11-D.
譯文:上述第(1)項不適用于依據(jù)本部分發(fā)起的,已經依據(jù)第12款或附件11-D提起上訴的仲裁。
例6:If the Committee, within 60 days of the date by which it has received the respondents written request for a determination under subparagraph(a), has not made a determination as described in that subparagraph, the tribunal shall decide the issue left unresolved by the Committee.
譯文:如果金融服務委員會接到應訴方第(1)項下的裁決的書面請求之后60天內,未能以該項規(guī)定方式作出裁決,仲裁庭應就該委員會未能解決的問題作出決定。
例7:The provisions of Section B of Chapter Eleven shall apply, except as modified by this subparagraph.
譯文:第11章第二部分的條款應使用,本項修改的情況除外。
以上三例定語從句中的先行詞僅在結構上起輔助作用,其本身意義并不突出。對于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合成法進行翻譯,將先行詞和定語從句譯成一句話,后面的句子順著譯出即可。
(四)譯成狀語從句
定語從句有時從原因、目的、結果、條件等方面對先行詞或主句進行修飾。因此,在對語法結構、邏輯關系充分把握的情況下,為了更明確地表達這種邏輯關系,可以將定語從句譯成相應的狀語從句。例如:
例8:Regardless of whether a hearing is requested, a tribunal may, on a showing of extra ordinary cause, delay issuing its decision or award by an additional brief period, which may not exceed 30 days.
譯文:不管是否提出聽證請求,在公示額外理由的基礎上,仲裁庭可以延期作出決定或裁決,但時間不能超過30天。
例8中含有“但是”這樣的轉折邏輯關系,因此將其譯為條件狀語從句。英語中有一些句子,在形式上具有定語從句的特點,但通過對其邏輯關系的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定語從句具有狀語的功能,所以就要將定語從句翻譯成相應的狀語從句,表示原因、結果、讓步、目的等關系。
三、結語
法律文本翻譯定語從句翻譯是重點及難點,要求譯者不僅有扎實的英語功底,還要根據(jù)文本類型選出正確的翻譯策略。靜態(tài)對等策略用于法律翻譯,最有可能產出與源文具有相同法律功能或效力的譯本。定語從句常用的翻譯方法:前置法、后置法和譯成狀語從句。翻譯時要分析清楚主從句間的邏輯關系;準確識別定語從句和其所修飾的先行詞,然后利用符合漢語法律表述習慣的語句翻譯出來,做到既忠實源語文本,又語句順暢。
參考文獻:
[1]段滿福.從英漢語句子結構的差異看英語定語從句的翻譯[J].中國翻譯,2001(9).
[2]李克興.論法律文本的靜態(tài)對等翻譯[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1):59-64.
[3]李克興,張新紅.法律文本與法律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0.
[4]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丁瑾.英譯漢中定語從句的翻譯[J].英語廣場,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