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楊(河南省黃淮學院體育系,463000)
教學有招:探討教學規(guī)律 提高教學實效 巧用短繩發(fā)展學生上肢力量
楊楊
(河南省黃淮學院體育系,463000)
力量素質(zhì)是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主要素質(zhì)之一,如何指導學生運用短繩發(fā)展上肢力量?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jié)出以短繩為紐帶,運用人體屈伸臂(腕)向心和離心收縮的基本運動功能,結(jié)合不同握法、方向、體位、站位變化和自制專用練習器材,指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多樣化練習,從而有效發(fā)展學生上肢帶肌肉力量。
(一)自制卷腕器
方法:把短繩兩端分別系于短棒中間和啞鈴片中心位置(見圖1)。
(二)單人練習
基本動作:直立,雙手正握短棒直臂與肩同高,雙腳開立與肩同寬。以腕關(guān)節(jié)為軸,雙手主動用力交替順時針方向卷繞短棒,帶動短繩所系啞鈴片,直至短繩將繩子纏繞滿短棒(見圖2~4)。
圖1
圖2
圖3
圖4
動作變化:
1.握短棒方法由正握變化為反握或者一手正握另一手反握(見圖5、圖6)。
圖5
圖6
圖7
2.兩手交替逆時針卷繞短棒。
3.手臂抬起高度由肩部變化為腹部(見圖7)。
4.直腿站立變化為坐姿(見圖8~9)。
圖8
圖9
5.短棒與地面平行變化為相對身體垂直,握法變化為對握(見圖10~11)。
圖10
圖11
(三)雙人練習
基本動作:兩人對面站立雙手正握短棒。雙手交替順時針卷繞短棒,直至短繩纏繞滿短棒(見圖12~14)。
圖12
圖13
圖14
動作變化:
1.握短棒方法變化為反握(同圖5~6)。
2.逆時針卷繞短棒。
3.直臂持棒變化為屈臂(見圖15)。
4.站姿變化為坐姿(見圖16)。
圖15
圖16
5.短棒與身體平行變?yōu)榇怪?,握法為對握(見圖17~18)。
圖17
圖18
(一)單人練習
基本動作:雙手反握短繩兩端屈臂,雙腳開立踩繩與肩同寬(見圖19)。然后,向前伸直雙臂同時屈膝下蹲(見圖20)。
圖19
圖20
動作變化:
1.握短繩方法變化為正握或?qū)ξ眨ㄒ妶D21~22)。
圖21
圖22
2.雙手牽拉短繩方向由正前方變化為側(cè)前方(見圖23)。
3.雙腳開立變化為并立(見圖24),屈膝下蹲變化為弓箭步下蹲(見圖25)。
圖23
圖24
圖25
4.握繩手由雙手變化為單手,踩繩腳由雙腳變化為單腳。屈臂向上用力拉動踩繩腳,踩繩腿被動受力屈膝向內(nèi)側(cè)或外側(cè)抬起(見圖26~28)。
圖26
圖27
圖28
(二)雙人練習
基本動作:兩人對面站立,一人微屈臂反握另一人直臂對握短繩(見圖29)。屈臂者用力向心收縮,直臂者隨之施加阻力(見圖30~31)。
圖29
圖30
動作變化:
圖31
1.握短繩方法由反握變化為正握和對握(同圖21~22)。
2.同體側(cè)(見圖32~34)和異體側(cè)(見圖35~37)單手交替練習。
圖32
圖33
圖34
圖35
圖36
圖37
3.雙手握繩交替練習(見圖38~40)。
4.以上站姿變化為坐姿(見圖41~46)。
圖38
圖39
圖40
圖41
圖42
圖43
圖44
圖45
(一)單人練習
圖43
基本動作:左手拳心向前屈臂握繩在頭上,右手直臂握繩在身體右側(cè)。屈臂手向外用力變?yōu)橹北?,直臂手隨之受力變化為屈臂(見圖47~48)。
圖47
圖48
動作變化:
1.左手拳心向前變化為向上和向后。
2.左手屈臂頭上握繩變化為肩上和胸前(見圖49~50)。⒊屈左臂變化為屈右臂。
(二)雙人練習
基本動作:兩人同向,一人直立屈臂夾肘于頭部,雙手握短繩中間掌心向上為練習者,另一人雙手握繩于腹前為施加阻力者。練習者由屈臂用力變?yōu)橹北?,阻力者隨之施加阻力(見圖51~52)。
圖49
圖50
動作變化:
圖51
圖52
1.練習者握繩手由雙手變化為單手(見圖53~56)。
2.阻力者由半蹲變化為全蹲(見圖54~55)。
圖53
圖54
圖55
圖56
(一)練習前檢查短繩和短棒是否有裂紋現(xiàn)象,在所有練習過程中短繩必須繃直。
(二)尺橈肌練習時短棒一定要與地面平行。肱二頭肌練習時肘關(guān)節(jié)貼緊肋部或桌面。肱三頭肌練習時上臂內(nèi)側(cè)貼緊頭部。
(三)練習后自我拉伸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