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摘要】微課教學如火如荼,翻轉課堂顛覆傳統(tǒng),課堂思維力的培養(yǎng)應如何體現(xiàn),怎樣體現(xiàn),關注翻轉的同時,還應還原語文教學的本質,在靜思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力。在喧鬧中尋求靜界與境界。
【關鍵詞】翻轉課堂 微課教學 思維培養(yǎng) 靜思默想 靜界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2-0025-01
翻轉課堂模式是大教育運動的一部分,互聯(lián)網尤其是移動互聯(lián)網催生"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式"是對基于印刷術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結構與教學流程的徹底顛覆,由此將引發(fā)教師角色、課程模式、管理模式、學習模式等一系列變革。(百度百科)
與翻轉課堂相伴而生的一種基于信息化基礎上的教學或者說課前、課后的學習形式“微課”也成為時下最流行的學習模式。真是合作學習、快樂課堂、網絡課程,頗有些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多年身處一線,深知一個語文教師肩上的擔子,而無論哪一種教學模式,都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呈現(xiàn),而所有的教學設計的落腳點應該是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而對于學生為什么學、學什么、怎樣學、學習評價等等,又改如何通過有限的時間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似乎,時下的微課教學可以部分地承擔起這個角色。于是,以微課代替之前的“導學案”“預學案”,微課承擔了課前預習、重復學習、課后補救的任務。因此,我們所看到的課程設計往往必須由微課打頭陣,課上討論激情四射,小組合作精誠團結,教師點撥畫龍點睛,課后評價點面結合……
然而,語文課堂的翻轉絕不是形式的翻轉,語文教師更要思考: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嗎?他們的精神成長了嗎?在翻轉課堂中如何體現(xiàn)學生的思考呢?
愛因斯坦說過:“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笨追蜃右舱f過:“學而不思者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說明了學習與思考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它們必須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如果不能體現(xiàn)學生“吸收內化”的學習過程的有效提升,那么翻轉課堂也只不過是一個名詞而已,絕不會引起全世界的關注。而這種由知識內化為能力或素養(yǎng)的教學過程,不是單純地靠課堂討論就能完成的,它還必須依賴學生思考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通過觀摩同行的微課教學實踐課,也切身運用翻轉課堂的形式上過課,更是聽了很多專家的講解,還涉獵了一些教育教學雜志,在此,謹以我的點滴思考與同仁批評指正。
首先,課前觀看微課之后,對微課視頻內容的吸收與思考是思的第一個過程。這里,沒有課堂上的爭論,有的是學生對知識點的思考。這里無需依葫蘆畫瓢,要讓學生大膽質疑,小心求證,在信息化平臺提出自己的不解與困惑。無論學生提出的問題在教師看來有多么幼稚,我們都不能嘲笑這種學習體驗,而是要肯定學生的思考過程。如學生觀看《啟事》的微課視頻,了解了啟事的寫法與格式,但還是提出了“啟事”和“啟示”的區(qū)別的問題,這說明學生心中有疑惑,需要解答。這個問題可以網絡平臺實時交流解決,也可以自己動手自己解決。這個過程就是思考的第一步。
其次,課前信息化平臺的交流與分享、解疑與答惑,是生生思考力的互相促進,是師生思考力的相互啟迪,避免了思維的單一性,創(chuàng)新意識在互答過程中得到培養(yǎng),自我思考力在解疑過程中得到肯定,學習的自信心得到加強。如微課視頻《競聘辭》,學生觀看之后提出了一些格式之外的問題:如何有針對性地競聘職位,視頻中的競聘會寫了,換一種職位該怎樣表述呢?這樣一來,教師課堂教學難點就確立了,雖然這是教師預設的難點,但它的確立也與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不謀而合。
第三,課上小組合作討論階段,既是求同存異的過程,也是避免思維表面化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他還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這種需要激發(fā)學生在翻轉課堂的討論階段去思考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提高了理解力和辨析力。在微課實踐教學《總結》的課堂上,教師針對學生觀看微課視頻的情況,集中展示學生寫作中的共性問題:不會總結規(guī)律,只是事實羅列。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小并最終找到小組總結的規(guī)律,將課前“總結”的寫作進一步完善。
第四,小組展示合作成果階段,這是學生培養(yǎng)思考力的重要過程。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也是學生展示自我的沙場。任你雄辯滔滔,看你義正詞嚴,我且娓娓道來。此時的課堂上飛揚著他們的青春夢想,思辨的火花閃現(xiàn)在字里行間。你不能輕視他們的展示成果,更不能忽略他們思考的過程。它不是少數(shù)優(yōu)等生的體驗與思考,而是集體智慧的集中呈現(xiàn),更是集體思考的成果,同時也訓練了學生思維的縝密性。
最后,我認為也是最重要的,熱鬧之余的沉靜才是訓練學生思維的絕佳境界。課堂熱熱鬧鬧,內心空空蕩蕩。沒有了靜默思考,哪來的發(fā)現(xiàn)疑問,咀嚼品味呢?尤其是語文課的教學,完美的微課視頻并不能代替,也不該代替學生對文本的思考。其實不但是閱讀教學,實踐課的教學、實訓課的教學等等,都需要沉靜下來,充分調動個人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反復思考解讀,產生獨特的體驗,在此基礎上才能積蓄豐富的“談資”。沒有思考力的課堂徒有熱鬧的外表,沒有靜思默想的課堂教學模式終究會湮沒于一片喧囂。
轟轟烈烈的翻轉課堂順應了時勢的要求,而語文課堂始終應有獨屬于語文的風采,這無關技術、無關信息、無關數(shù)據(jù),只和語文有關。靜界中的境界,最為難得。在靜思中體悟,在喧鬧中沉靜。在合作中彰顯求同存異的智慧,在靜默中感悟個性化思考的魅力。讓我們的課堂因形式的轉變更精彩,讓我們的課堂因思維的綻放更具內涵。讓我們的課堂在熱鬧中闖出一種靜界,更是一種境界。
參考文獻:
[1]《讓靜思默想扎根語文課堂》,作者徐芬
[2]《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時間-----淺談語文課堂中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