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僅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生們學會數學、學好數學、應用數學的基礎保障??梢哉f,計算是數學的第一步!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扎扎實實地開展好計算教學,并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呢?最重要的就在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合作與交流中走出數字與公式重復訓練的沼澤,形成熟練的計算技能,成為計算小能手。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交流;計算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應該體現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fā)展性,應當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yǎng)。計算在小學數學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準確、快速、靈活的計算能力也成為小學教師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計算也成為不少教師頭疼不已的難題。我們都知道,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活潑好動、粗枝大葉、邏輯性不強,在計算過程中常常有這樣或那樣的小毛病。即便教師反復講解、反復強調、反復練習,效果仍然不甚理想。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怎么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呢?在反復的思考與實踐中,筆者終于尋得一條有效途徑,那便是發(fā)揮同伴力量,開展合作交流活動——在計算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同伴的力量,引導學生互相監(jiān)督、互相幫助,以合作交流為利劍,帶領學生在課前交流、課堂探討、課后互評,從而一起走出小學數學計算桎梏,取得計算學習的“真經”。
一、 課前交流,共同揣摩計算原理
課前交流是一節(jié)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教師能善于運用課前教學環(huán)節(jié),就能為這節(jié)課做好鋪墊,打下扎實的基礎。在計算教學課中,教師應在正式進行計算新課教學之前,通過問題導入引導學生思考計算原理,并就自己的思考成果互相交流,共同分析,取長補短。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在這個單元的第一課時,學生就要了解小數的計算方法,這個過程應該由學生自己去探索。經歷了探索的過程,再和同伴相互交流,這樣學生自己能夠比較容易地揣摩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原理,從而更好地掌握計算方法。課堂上的教學過程如下:
師:上個單元,我們認識了小數。這個單元,我們要來學習小數的簡單計算——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你們知道小數是如何計算的嗎?
生:不知道。
師:小數加減法的計算其實和整數加減法的計算在原理上是一樣的,你們想不想自己探究一下小數的計算原理呢?
生:想。
師:好的,現在老師給大家出示兩個題目,你們嘗試進行計算,在計算過程中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一起去探索小數加減法的奧秘。給大家5分鐘時間。
(教師板書:32+15=?3.2+1.5=?學生討論探究。)
師:時間到,你們在這兩個算式中發(fā)現了什么奧秘嗎?請派一位代表進行匯報。
生:第一個是整數加法,我們用個位和個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的方式很容易算出了答案。32+15=47。第二個算式看起來和第一個算式很相似,于是我們經過討論,參考整數加減法的方法嘗試計算,將兩個小數十分位的數字相加,放在十分位,個位的數字相加放在個位,小數點照抄下來,所以我們交流討論得出的結論是3.2+1.5=4.7。
……
在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教學之前,先引導學生通過課前交流,揣摩計算原理,嘗試計算,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計算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其實,在很多計算教學中,我們都要善于尋找不同計算方式之間的聯(lián)系或差異,以現象或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引導學生在教之間進行以學為主的發(fā)現學習,讓他們通過觀察、討論、交流,主動發(fā)現問題、抓出聯(lián)系或者進行對比。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能讓他們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一定心理準備,以先學的熱身運動促進后教的動態(tài)生成。筆者想,這樣的課前學習,對于我們計算教學的開展,尤其是算理的講解與分析,是大有幫助的。
二、 課堂探討,深入計算方法分析
課堂討論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課堂討論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獨立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提高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討論的過程中能夠加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深入分析計算方法,深層次理解計算原理在實踐中的運用。需要強調的是,開展課堂討論,并非將課堂完全交由學生,讓學生們任意展開討論,而是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進行師生之間平等的對話,在師生的互動與思維碰撞中促進計算方法的動態(tài)生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且對計算方法有自己的理解與體會,識記與應用起來也就更加的順手。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兩三位數乘以個位數》,在這個單元的第一課時中,學生要學習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上給學生討論的時間,深入進行計算方法的分析,找出最快最準確的計算方法。于是就有了這樣的一段教學過程:
師: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我們都運用了哪些方法進行計算?哪一種計算方式是最快最準確的呢?以20×3為例,請你們討論分析我們用到的計算方法。
生:我們通過對乘法的理解,20×3就是3個20相加,我們在腦海中進行運算20+20+20=60,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生:這樣的方法思路清晰,但是如果遇到復雜的數字,口算難度就很大了。我們認為“兩個十乘三是六個十,六個十就是六十”。
生:還可以借用乘法口訣,二三得六,末尾添一個零,這是最簡單的。
……
師:一個算式有不同的解答方法,你們通過對計算方法的分析找出了最簡便的方法,利用了合作的力量,非常棒!
在這樣師生互動的探討過程中,學生們擰成一股繩,以學習的小主人身份參與到了課堂教學中,經歷了計算的生成過程,這樣能夠有效地調動他們已有的知識背景,充分利用已經掌握的乘法知識解決新的計算難題。筆者以為,這不僅有利于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而且能夠促進他們對乘法知識,尤其是乘法口訣、乘法運算規(guī)則的鞏固。
三、 課后互評,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數學課程中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是基礎,更是重中之重。熟能生巧,計算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日常練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常常布置給學生不同的計算題目,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但是因為教師時間有限,并不能夠逐題進行講解,學生弄不清楚也就只能不了了之,不會還是不會,這樣的練習就是無效的。在課后練習中,教師可以利用合作的力量,針對課后學習、課后互評,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除法》,在這個單元中,學生要掌握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筆算,這是單元的重點,同時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運算涉及數位等問題,較為復雜,也是這個單元的難點。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教師用了較多的時間進行講解,而上交的作業(yè)常常讓人大失所望。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筆算,對于很大一部分學生來說都是有難度的,需要大量的練習操作,而練習的批改和反饋是練習有效性的保障,而教師不能面面俱到,題題顧及,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教師可以利用合作的力量,讓同桌之間對作業(yè)進行互評,發(fā)現問題,探究改正,在這個過程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在課堂小測中,我們可以精選幾道典型變式練習讓學生們當堂完成,并在小組間交換作業(yè)本,拿出紅筆進行批改,在批改后,鼓勵各個小組開展“交流會”,自主進行訂正,并對小組中的完成情況、存在問題展開討論,交流自己的計算思路,分享自己的計算心得。
總之,“課前交流,共同揣摩計算原理;課堂探討,深入計算方法分析;課后互評,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這樣的合作交流形式,有利于調動學生們計算的主動性,幫助學生們理清并理解算理,有助于他們計算能力的提高與計算思維的養(yǎng)成。眾所周知,小學數學計算是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正因如此,一線教師更要在計算教學過程中發(fā)揮教育智慧,巧妙利用同伴的力量,以合作交流為利劍,將計算原理的揣摩、計算方法的分析、計算練習的評價交給學生,同學之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提高效率,共同破除數學計算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