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丹
[摘 要]課堂教學評價是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的整體發(fā)展具有積極影響。對學生來講,教師的評價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思維情感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教師的評價。教師要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fā),聯(lián)系學生實際,對學生開展評價,建立適合小學生發(fā)展的勞技評價體系。
[關鍵詞]創(chuàng)新形式;勞動與技術;發(fā)展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 G40-0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6-0080-01
當前,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普遍重視教學過程設計和現代技術運用,忽視教學評價過程。教師的評價存在針對性差、評價手段落后、評價主體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甚至造成部分學生產生厭學心理,不利于勞技課程的開展,嚴重制約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因此,我們要創(chuàng)新形式,實現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的發(fā)展性評價。
一、關注內容評價,激活學生學習動力
傳統(tǒng)小學勞技課堂中,學生作品的好壞、學業(yè)成績的高低成為教師評價學生的標準,教師過于注重對學習結果的評價,評價內容單一。這樣的評價是不公正、不科學的,體現不出評價的激勵作用。勞技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勞技學習的興趣是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對單一作品的評價,對小學勞技課堂實施發(fā)展性評價,即對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的情感、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進行評價,促使評價內容多維化,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
如在教學“中國結——平結”時,教師用打結導入新課:“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根繩子,如何用它快速打一個結呢?”學生紛紛嘗試。教師引入課題并播放視頻材料,引導學生按照步驟編織中國結。在編織過程中,教師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學得都很快,但仍有一部分學生不清楚編制步驟。一位后進生學得很慢,可是他卻把編織步驟一步步寫了出來。教師對該生進行了表揚:“李磊雖然編得較慢,可是他卻非常用心地把編織步驟記錄了下來,都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p>
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各不相同,教師不能只關注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更要關注后進生的成長。教師要積極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關注過程評價,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教師的評價不能只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教師不能簡單地用優(yōu)、良、差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等級評價,而要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體現的學習精神、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等給與適當評價。評價的本質在于激勵、喚醒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通過這樣的多元評價,學生能夠不斷地進行反思,修正自己的行為,讓教師的評價成為學生再次學習的寶貴資源,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如在教學“中國結——平結”時,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編織。在編織過程中,教師重點觀察各組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小組編織結束后,教師對每個小組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教師評價某小組編織的平結:“雖然該組編織的平結不是很平整,看起來不美觀,但是該組組員在編織過程中互相幫助,團結一致,用時最短,所以這節(jié)課的‘小組之星屬于這一組,希望在以后的學習中大家都能向該組學習。”
初次嘗試,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不強,制作的作品或許達不到要求,但教師不能只注重作品本身的效果,要觀察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是否體現出堅持不懈的精神、學生之間是否進行了有效合作,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三、關注主體評價,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
傳統(tǒng)教學評價,是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作為被評估的對象,只能被動接受評價,卻極少參與評價。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活動體現不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評價活動中,通過學生自評、他評等形式,讓學生在評價中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讓學生參與到評價活動中,就是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如在教學“中國結——平結”時,編織結束后,教師讓學生評價自己的作品,并按照操作步驟正確、文明安全操作、作品平整美觀、團結互助合作等四個評價標準進行打分。在學生自評之后,教師引導同桌互評。如某生對同桌編織的平結給出的評價:“從整體上看,這個平結編織的還算可以,一看就知道是用心編織的,但有點松散不平整,因此整體來說,我給他打兩顆星?!北辉u價的學生認真聽取了同桌給予的意見,重新編織,并認真拉緊每一根線繩。
教師在進行評價活動時,開展了豐富多樣的評價活動,并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通過學生自評、互評等形式,讓學生了解自己作品的優(yōu)劣,判斷自己的操作行為是否符合規(guī)范,明確該如何操作才能提升自己對內容的學習。學生發(fā)現了操作過程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有助于缺點的改正和技能的提高。
綜上所述,有效評價是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的重要方式,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在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評價方式,關注對教學內容、過程和主體的評價,實現評價的實效性和發(fā)展性。只有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實施發(fā)展性評價,才能充分展現小學勞技課堂魅力,彰顯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責編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