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學霞
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因受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初中歷史一直遭到學生的忽視。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歷史老師必須面對的問題。歷史老師應該在教學中學會扮演多個角色,做演講者、評書人,同時用一些新穎有趣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歷史教學;“兩能一有”;趣味教學
中國歷史博大精深,學好歷史應該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但在實際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歷史課一直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如何讓學生愛上歷史課,作為一名從事多年歷史教學的初中老師,筆者談幾點看法。
一、歷史老師應該對自己的課堂角色有個定位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復讀機”,不顧及聽課者的感受,就怪不得學生上課睡覺打盹。筆者認為,歷史是鮮活的,歷史課要變得生動有趣,歷史老師也要變得“鮮活”,具體來說,要做到“兩能一有”。
1.能說:歷史老師在課堂上要做一個演講者、評書人
當我們面對一個優(yōu)秀的演講者時,很容易被他的情緒感染,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他的思想。記得上大學時,有一位歷史老師上課時能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地背誦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劇目《哈姆雷特》,他投入的神情特別吸引學生,讓枯燥的外國文學史一下子變得非常有魅力。歷史課中有的事件特別適合演講的形式。比如,戊戌變法六君子中的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后拒絕逃走而被捕,他臨死前做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訣別詩。筆者在課堂上對這一事件進行了演講式展示,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為理想赴死的大義凜然。
評書很多都是歷史故事的演繹,想想我們?yōu)槭裁磿詰俾犜u書呢?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故事生動又有懸念。歷史老師也可以把歷史課設置的比較有懸念。在很多課堂上,筆者嘗試設置懸念來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比如,講到夏商周時,為什么禪讓制在啟時就結(jié)束了?講到西漢那段歷史時,劉邦本是一個市井無賴,為何最終能建立大漢王朝呢?這些問題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鍛煉了他們的思考能力。當然,評書人的語言魅力、手勢動作、面部語言都是可以學習的技巧。
成為優(yōu)秀的演講者、評書人,需要積累一定的文學歷史知識,平時多練習朗誦,多看相關(guān)視頻,當然還要有在學生面前表達的勇氣。
2.能演:歷史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扮演角色
百家講壇講師在談到歷史教學中說道,學生之所以愛聽他的課,原因之一就是他喜歡把自己變成歷史人物。筆者也嘗試過這種方法。比如講三國歷史時,設置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的一場戲,讓學生參與進來,老師扮演諸葛亮,取得不錯的課堂效果;西安事變中,張學良勸說蔣介石抗日的一幕,老師也可以生動地再現(xiàn)出來,同時把必要的知識點融入進去。
3.有墨水:歷史老師要知識淵博,方能游刃有余
歷史教師需要不斷充電、儲備知識,做一個學生眼中學識淵博的人,這是一種很有磁場的個人魅力。通曉古今中外歷史,但又不能限于專業(yè)知識,中學歷史教師應該博覽群書,哲學、政治、地理甚至文學、藝術(shù)都應該涉獵。著名歷史老師袁騰飛就是一個典型,他各方面知識都很豐富,歷史課旁征博引,講得特別生動。
具備了“兩能一有”,歷史老師還應該短時間內(nèi)抓住學生注意力,快速引導學生進入聽課狀態(tài)。有研究表明,一個事件開始的前兩三分鐘是人們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段,歷史老師應該好好把握這關(guān)鍵的幾分鐘。
二、借鑒“趣味教學”的技巧
1.在電視劇、電影中學習歷史知識
筆者在講完唐代歷史,對盛唐經(jīng)濟、文化、服飾進行全面解讀后,給學生播放了電視劇《武媚娘傳奇》片段,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點評,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把知識點融入進去;講北宋歷史時,則以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為切入點,讓學生通過畫面細節(jié)去認識北宋的方方面面。這種直觀的影像、圖畫,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知識點也容易記憶?!都孜顼L云》《從奴隸到將軍》《地道戰(zhàn)》等就是學習歷史知識的好素材。
2.讓學生參與到歷史劇的表演中
初中生具有孩子的心理,他們對歷史小故事有較大的興趣。為了迎合這種心理,筆者嘗試選取比較有故事性的歷史事件讓學生參與表演。比如《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一節(jié)中,筆者鼓勵學生編排一個歷史劇,從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到海戰(zhàn)到割地賠款,活靈活現(xiàn)地塑造了為國捐軀的“鄧世昌”等歷史人物。通過半個小時的歷史劇,學生既記住了相關(guān)知識點,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利用有趣的形式解讀知識點
有趣的表達形式將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容易記憶,受到學生的歡迎。比如利用詩詞、諷刺或者幽默的形式。革命思想家章炳麟在描述慈禧太后對于晚清統(tǒng)治的行為時,作詩一首《諷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詩》:“今日幸頤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長安?億萬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臺灣,七十更割遼東地,廿余省版圖漸蹙,預期萬壽祝疆無”,言簡意賅地勾畫出慈禧賣國求榮的一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自設情景。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陸續(xù)與列強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介紹這些不平等條約的危害程度時,筆者用了“不列顛人推開了門,美利堅人撞倒了墻,法蘭西人則扒了房”來進行解讀,使學生對《南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的危害了然于胸。
借鑒其他學科術(shù)語,使歷史概念變得通俗易懂。《南京條約》《馬關(guān)條約》《辛丑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可引用正弦(或余弦)函數(shù)在某一特定區(qū)間遞增的性質(zhì)。政治學中的價值規(guī)律、通貨膨脹,物理中的振幅、相對論,化學中的催化劑等都可以應用到歷史課的講授中。
參考文獻:
[1]臧嶸.歷史教材與教學縱橫談[J].課程·教材·教法,1987(7).
[2]王進.談歷史學習與興趣教學[J].才智,2009(1).
[3]祝冬梅.歷史課的學習離不開興趣[J].成才之路,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