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
【摘要】目的:探究培美曲塞聯(lián)合貝伐單抗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效果以及不反應發(fā)生情況。 方法:隨機抽取我院200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2014年3月-2016年7月)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100例,對照組100例,給予照組患者培美曲塞和順鉑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使用貝伐單抗與培美曲塞聯(lián)合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jié)果: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對照沒有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中病情進展患者38例、部分緩解患者34例相對比于對照組,有明顯差異,p<0.05。 結(jié)論:貝伐單抗與培美曲塞聯(lián)合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療效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小,適合在臨床上使用。
【關鍵詞】貝伐單抗;培美曲塞;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7--01
肺癌屬于惡性腫瘤疾病之一,近年發(fā)病率在不斷增加。因大部分患者沒有及時進行診治,以致于錯過了最佳手術(shù)時間,因此,只能通過化療方式來進行晚期肺癌治療[1]。貝伐單抗能夠?qū)ρ軆?nèi)皮細胞的生長因子起到抑制作用,將該藥物用于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獲得臨床上廣泛關注[2]。本文為研究貝伐單抗聯(lián)合培美曲塞對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以及不良反應情況,現(xiàn)將本院于2014年3月-2016年7月間收治的2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詳情見下文。
1.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在我院2014年3月-2016年7月間收治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隨機選出20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并分成觀察、對照組,100例/組。
觀察組(n=100)——男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齡范圍(30—62)歲,平均年齡(45.36±9.52)歲;
對照組(n=100)——男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6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齡范圍(33—65)歲,平均年齡(47.98±10.85)歲;
2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基線資料對比差別不明顯(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給予患者培美曲塞+順鉑進行治療,第一天先在患者靜脈輸入500mg·m-2培美曲塞,一到三天內(nèi)使用75mg·m-2順鉑進行靜脈滴注。
觀察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美曲塞、順鉑使用方法同對照組,貝伐單抗(7.5mg/kg),給藥方式為靜脈滴注,給藥時間為第一天,然后第二十一天再重復用藥[3]。
兩組化療時間為30天一周期,在第三個周期后比較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以及臨床療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不臨化療效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使用WHO標準對患者進行化療產(chǎn)生的肝功能異常、腎功能異常、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進行0-Ⅳ級分級)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兩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用%表示,卡方檢驗,投入SPSS20.0版軟件中進行處理。P<0.05表示對比數(shù)據(jù)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 兩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沒有存在顯著差異,p>0.05,詳情見表1
2.2 觀察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化療療效較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詳情見表2
3.討論
絕大部分肺癌患者由于喪失了最佳手術(shù)時間,只能通過化療的方式在進行治療,貝伐單抗能夠?qū)π律艿男纬善鹱钄嘧饔茫瑢χ委煼切〖毎伟┚哂辛己茂熜?,培美曲塞屬于抗葉酸化療藥物,能夠抑制腫瘤細胞的正常生長,兩者聯(lián)合使用,能夠?qū)熜Ч鸬酱龠M作用。通過上述研究可知,對觀察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貝伐單抗聯(lián)合培美曲塞進行化療,其病情穩(wěn)定患者21例、病情進展患者38例、部分緩解患者34例、完全緩解患者7例較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兩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嘔吐、血小板減少、肝功能異常、腎功能異常)沒有存在顯著差異,p>0.05。綜上,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進行貝伐單抗與培美曲塞聯(lián)合用藥化療,其化療效果好,患者耐受性良好,對提高患者生命質(zhì)量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邱水晶.貝伐單抗與培美曲塞聯(lián)合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J].實用癌癥雜志,2016,31(3):373-376.
[2]張玉梅,李春姍,陳逸恒.貝伐單抗聯(lián)合培美曲塞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臨床觀察[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4,21(1):51-54.
[3]杜焰家,郭俊華,張偉強.貝伐單抗與培美曲塞聯(lián)合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J].臨床肺科雜志,2016,21(3):522-524.